不一时,两人都被樊二郎叫到厨下干活去。慢慢把这事忘到了脑后。还别说她俩误打误撞,真蒙对了些事情。比如那西红柿、辣椒、苦瓜、花生、向日葵。就都适合在夏日播种。过了不知日,那块地上长出细嫩的小幼芽。青翠可爱,稚嫩无比。秦小猪看着都要感动死了,当时眼圈就红了。接下来几天伺候它们,比伺候大肚子的樊二郎还上心,结果可想而知。
秦小猪被樊二郎修理一通后,再不敢怠慢夫郎。把这些苗圃里的活计,全权托付给了徒弟栓子。栓子一人也照料不了这许多。来家里来往探看樊二郎的亲友,走过路过时不免好奇。秦小猪便给每家,也都分了些回去种着玩。到了收获时节,就看出这些人水平高下来。
种的最好的当属狗丫家里,她家住在郊外,娘老子都是庄户人。把那些小苗苗养的那叫一个水灵,结出来的蔬果那叫一个健康。其次,是秦府上的秦贾氏和秦五岳。这二位当年,也是地里忙活的人家出身。如今荣华富贵享过,老两口返璞归真。重操旧业,做的也是有模有样。第三位才轮到秦小猪和栓子师徒俩,接下来这位是伤心后重新振作起来的花三叔。至于郭二家,他要忙着点心店铺,又要看护小孩儿。虽然也想试试,却是没那精力了。
排在最末的,是小蔡大人蔡玉琦。她弄这个东西,实属意外。种苗是姬盂到秦府上走动时讨去的,带回府后长皇子发现自己侍弄不来,就让小蔡大人接手。小蔡大人被太女姬盂委以重任,主持京城全面大改造工作。每日里不是这个事便是那个事,其中的利益纠葛,比她当初在三司时还要复杂。蔡玉琦觉得身上压力山大,眼见得去接多玛父女的计划不能成行。日子一天天拖下来,小蔡大人心中不免焦躁。姬盂看在眼里,便给她找了这个事做。
效果大大的有,蔡玉琦每每蹲在田地边摆弄花草时,或可暂时忘却许多烦恼。只是人无完人,有的人聪明在手上,有的人聪明在心里。小蔡大人是后者,动手能力就差了点。她那双金贵的手脚从没摆弄过土坷垃,对于施肥松土除虫什么的全不晓得。所以她家的作物得了个最末等,名至实归。
种出这些稀罕东西不是秦小猪的目的,把它们统统吃掉才是小猪的最终目标。于是秦小猪又在家里大摆筵席,教授各家如何用这些东西制作美食佳肴。几顿饭吃下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小男子,连同秦小猪在内,对西红柿酸甜口味激赞不已。原本打算榨油的花生、葵瓜子。也不用来做正事。秦小猪用秘方卤了,再用铁砂炒过,制成各种口味干果,好吃又打发时间。
玲珑为此专门做了一期舶来美食专刊刊载在《京娱》上,由大顺祥瑞秦小猪亲自撰文、配图。文章后面摘录了各种相关美味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伙品尝后的心得。为了扩大影响,还弄了个抽奖试吃活动。招募志愿者,约定时日在秦小猪家里举办试吃大会。文章发布出去,一时间吃货云集。报名的人争先恐后,只是名额有限。仅仅半日功夫。试吃会的名单就排满了三天的场次。这已经是极限,因为再弄下去,食材就不够了。
便是现在。光凭秦小猪家里,栓子种出来的那点蔬果也是不够的。玲珑就把秦府种的搬了大部分过来,见还是不够,又从城外狗丫家里拉了一车。至于蔡府上的种出来的那些,数量品质都不好。大伙一致决定就不去她家叨扰。那些东西留着孝敬长皇子和小蔡大人得了。
花三叔拿回去的那些,虽也结了不少。但宋府里人多,宋老爷一家就给克化了。宋府当家老爷不愧是个有眼光的,分分钟便从中看出了商机。他也不独家发财,找了秦小猪一道。他出地出人手,叫秦小猪出菜肴方子和头一年的种子。两家合伙做蔬菜生意。秦小猪乐意之极,依旧这事要落到徒弟头上去做。不过其中的钱一两家也赚不完,又拉了蔡府和秦府入伙。
秦小猪想起狗丫娘是因为她落下的残疾。这次她总算有机会做弥补。就把做炒货的手艺教给了狗丫娘,狗丫娘不用走动,坐在炕上动动铲子就能做这事。连销路也替她想好了,成品就放在点心铺子里搭售。
蔡玉琦比他们这些人想的都要深远,秦小猪看得是吃食。宋老爷看到了发财的机会,玲珑找到了新闻。小蔡大人在亲自耕种收获一番后。却注意到了某些作物的强悍的适应力和高产,一个是番薯,一个土豆,还有一个便是玉米。几经调查研究后,蔡玉琦写了一份相关奏折,呈交给女帝姬璧御览。
一国之君常忧心两件事,一个是战争一个是饥饿。战争打输了要亡国,打赢了也要损耗国库。说不得,一场大战有可能把一个国家拖垮。
民以食为天,史上最恐怖的事莫过于“吃不饱,没得吃”。这是几千年来,造成社会动乱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导致国家大面积饥饿的原因归纳一下,大致有三条,没有人种地,没有地可种,天灾人祸突然爆发,造成官府措手不及、应对失当。
第一个丁口匮乏。凡立国之初,或是大灾大役之后,农业生产劳动力大幅减员。没有人耕种,土地便没有出产。整个社会全都贫苦不已,饥饿冻馁成常态。这种情况还算是好的,因为食物少的同时,吃饭的人也少。只要人君身体力行,奉行节约,社会依旧可以稳定长存。
第二个造成饥饿的原因是人多地少,人均可耕种土地太少。盛世繁华人口繁衍生息无穷尽,而土地有限,且被豪门富户兼并盘踞。以有限之土地出产,超额承载比之前数倍的人口,这种情况下食物当然不够吃,少不得会有饥民为了活命铤而走险。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不免动荡。
第三种情况则是带有突然性质,比如某处出了乱臣贼子,一场兵灾下来,田地出息府库存粮全都没了。又比如先帝末期的那场江南水患,这虽是天灾,但倘若王家没有及时献上占城稻,那么天灾也会转变成人祸。所谓的义军会鼓动民众,揭竿而起。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这种恶劣的突发状况,一个处理不好,甚至可能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PS: 谢谢小粉红,=】
快完结了,昨天还想着,是不是该打滚求粉。
我想下一本写宋蝈蝈穿越的故事,就是在相关里写过的那个开头,后面的故事。
名字已经想好了,有点恶俗,叫做《娘子,娘子》。
被宋蝈蝈开苞的败家子是山贼阿公的外孙,他不愿意继承山寨事业,就故意做出一副纨绔模样,还扬言要娶个青楼女子为妻。但是宋蝈蝈第二日就跑路了,谁来配合他演戏。败家子只好发江湖令,四下找他命定的娘子。
亲们觉得这个梗行不,欢迎意见和探讨=D
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旧事
蔡玉琦一纸章程上说玉米不挑田地,种的精心的话可以达到亩产千余斤。红薯土豆也是随处都可以种植,好地甚至可以亩产几千斤。当即引发了朝堂轰动,好些人不相信他的说法。这数字太过耸人听闻,怎么可能呢。便是不事生产的二世祖也觉得这说法离谱,不说上古,一妇不耕或受之饥,一夫不织或受之寒。便是二季稻三季稻推广以来,也没听说过有这般产量。朝官里有耕读人家出身,当年少年贫苦时没少下地做过农活。尤其对蔡玉琦颇有微词,认为她浮夸太甚。
户部老尚书更是摆出事实依据,言道北方“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就是说北方亩产大约是三百斤。南方如今比较普遍的二季稻,是“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平均算一下是亩产五百斤。这些还都是往多了估计,若是平年又有减少。遇到灾年,则连这数目的一半也达不到。以上都是确切有来由的统计,敢问你小蔡大人不事稼轩,如何能说出这样夸张的数目。
蔡玉琦这时也晓得自己一时欢喜,处事急躁了。这会的时机不像占城稻出现时,情况紧迫。新帝姬璧上位不久,也能像先帝那般乾坤独断,能力压群臣。事先她该找几位有分量的大员沟通,此刻也好有个帮衬。但现在为时已晚,只她一人口说无凭。多说无益,蔡玉琦索性请女帝指定某地进行试种。同时派司农官下去跟踪验证,有了成果再说其他。她蔡玉琦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立军令状为证。
这话说出来人人动容,虽然众人都对小蔡大人的说法存了疑虑。但心底深处,还是愿意自己想错。人的名树的影,小蔡大人说话一向铁板钉钉。既是小蔡大人报上来的这些数目。多少让人心底存了些侥幸。叫人不禁生出些许期盼,盼望着小蔡大人说的那般产量是真的。须知早在先帝时,土地兼并便已成态势。先帝虽有心整治,彼时却有天灾边患掣肘,一时空不出手来。这问题积累到现任女帝姬璧这里,已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得了的。
为今之计,还是先让民众吃饱肚子,暂时缓和下社会矛盾。大家人人屋里有粮,心里便不着急麻慌。才有心情安稳坐下来,理性考虑解决办法。事缓则圆。假以时日,相信必定能妥善完满地解决此事,也不用将此隐患留待后世子孙。可以说。解决大顺全民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一桩恩泽万代的功德。真能做成,怕是小蔡大人和主持参与这事的人,都够得着资格上凌霄阁了。
事有凑巧,这桩事最后落到了方明德的辖下。这却是一班以吕庸吕相国为首的老臣的美意。方明德虽然在今上做京城主官时,家务事上出了纰漏,被左迁出京。但众人心里清楚方明德的为人,人如其名,最是方正公道不过。此事交给她做,方某人定然会恪尽职守。小心侍弄、锱铢必较计谷入仓。亦不会为了媚上。虚报产量。方明德不偏不倚,中正行事。只要小蔡大人所言非虚,那么便自然会有个好结果。
之后的事无需多言。大获成功后,大顺的粮食供应空前富足。不仅各家仓存、国家库房,皆有充足的食物,多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