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逐倭-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想替你收拾他,不过他太强了,我收拾不了他。对不起,不好意思。”王婆留无可奈何地苦笑道,他并不是不愿意帮助纱雪樱花收拾霸王丸,但霸王丸的武功太强悍了,他收拾不了霸王丸。他说也是大实话,可纱雪樱花却不肯通融,埋怨王婆留跟霸王丸合伙欺负她。王婆留有苦说不出,抓耳挠腮,没法摆布。

“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心胸宽广,不易与人结怨。但你耳根软,容易被人说服,小心成为骗子的下一个目标。幸好你是个受到幸运之星眷顾的人,幸运之神永随你身边,因为你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别人。朋友,你是好样的,你有本事让对你怀有敌意的对手成为你的朋友。仅凭这一点,你就是一个不容小觅的英雄人物。”霸王丸紧紧盯住王婆留,用欣赏口吻对王婆留说。纱雪樱花几句话,就把王婆留弄得手足无措。霸王丸就判定王婆留是个耳根软,容易被人说服的善良人。

王婆留暗自思量,自己登上严流岛之后,两眼抹黑,不知找谁切磋武道?好不容易才遇上一个剑道高手,但对手脾气古怪,不能以常理揣度,如何与这人说话交流都比较困难。幸好因为女人的话题,无意中打开两人的话匣子。王婆留脑子倒是挺灵活的,他马上籍此契机,向霸王丸请教剑法技击之道。如得到霸王丸这个剑道天才关照和指导,相信他的剑技会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我们初到贵境,就与你这个剑豪相遇,也是小子们的福气。缘分呀,我们本领有限,不敢在天才面前班门弄斧,我们几个兄弟准备一份簿礼,专门向剑侠讨教剑法,求剑侠大开方便之门,多多赐教。”王婆留说完这话之后,静静地看着霸王丸,想看看这小子有何反应。

霸王丸是个牛人,何等聪明,又怎么会看不出王婆留那点小心思?但他听说王婆留准备一份簿礼给他,还真有点动心。当时他故作心不焉的样子,望着王婆留的口袋说:“学剑道的武士嘛,体能大体相差不远。武士之间的本领就只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无论剑道境界是修罗还是罗刹,关键就在一个‘悟’字。我自己近几年来虽然勤加修炼,但却进步不大,就是因为在‘悟’字上有了突破,如今才能够有机会跻身剑豪的行列。你要得到我的指导,就看你有没有诚心了。”霸王丸这话触发了王婆留的灵感,他立即顿悟该用什么东西拿下霸王丸。于是他探手入怀,掏出一张银票,递给霸王丸。求人办事,只要给人家一点甜头,没有办不成的事。

霸王丸象猴子捡到元宝,不知该怎样使用元宝?他圆睁怪眼向王婆留问道:“这鬼符似的纸片是什么东东?你送这个给我有啥用?”

“这是伍佰两的银票,可以在九州平户津唐人街上的店铺里兑现。”王婆留笑嘻嘻的提点霸王丸说。

“伍佰两银子,该买多少坛清酒?”霸王丸是个剑道天才,却是个生活白痴,他搞不清楚伍佰两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能购买多少清酒?

“至少可以购买一千五百坛清酒!”

“乖乖,我的儿,你真是好人呀!一千五百坛清酒,够我喝三年了。”霸王丸拍拍王婆留肩头,大声喝彩。霸王丸是个酒鬼,无酒不欢,听到伍佰两银子可买一千五百坛清酒,顿时对王婆留刮目相看,敬若神明。

第七十二章 志在殖民

现在很多著作(日本和中国都有)认为,明代倭寇的主要成分是失去身份的“武士”,他们迫于生活无着出海抢劫。我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采用这种说法。但事实是不是这样?依据中朝双方的史料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出海占据殖民地,至迟从明初,以至今日,就是日本朝野的一贯国策。而明嘉靖年间的“倭祸”绝不是简单的“浪人”抢劫,而是有目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殖民战争。

倭寇自明初就开始袭扰朝鲜,当时的主要攻击地点是朝鲜西南海岸的“罗州”,而且早在明洪武年间,倭寇就已经在朝鲜沿海占据岛屿常住——

《高丽史·辛禑世家》高丽王辛禑十三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五月,契长寿还自京师,钦奉宣谕圣旨曰:“……我的言语,这里册上都写着有。大抵我的话紧则要他至诚。那里岂无贤人君子?必知道这意也。你对那宰相每说,他只是占田土,占奴婢,享富贵快活,也合寻思教百姓安宁,至至诚诚的做些好勾当,密匝匝的似兀那罗州一带筑起城子,多造些军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你却沿海每三五十里家无人烟耕种。又说倭子在恁那一个甚么海岛子里经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却近不得他。这的有甚难处?着军船围了,困也困杀那厮!”

至嘉靖年间,倭寇对中国的袭扰达到了颠峰。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倭寇的目的就是抢劫,没有深意。日方也多次解释,这是日本国民的个人行为,政府管不了,更没有参与。但也有人已经敏锐地发现,倭寇之心深不可测,其叵测用心远非抢劫——

《玉堂丛语》卷2:“倭事起,上以所蹂躏多徐阶乡,而阶又晓畅军事,以故数数询问。时抚按亟告急请兵,而职方郎谓兵发则倭已去,谁任其费?尚书惑之,阶持不可,乃以羸卒三千人往。阶上疏争之曰:‘江南,腹心地也,捐以共贼久矣。今据抚按奏报,或云来者未已,或云意不在抢而在扰,势不欲去而欲留,彼皆真有以验之。而部臣于千里外,乃能隃度贼之必去,又隃度其去而必不来,而阻援兵不发,置此腹心地于度外,臣所不能解也。夫用兵之道,计当发与不当发耳,不当发,则毋论精弱皆不发,以省费;当发,则必发精者以取胜。而奈何用虚文涂耳目,置此三千羸卒与数万金之费而委贼,臣又所不能解也。’尚书乃惧,请发精卒六千人,俾偏将军许国、李逢时将焉。国已老,逢时敢深入而疎,骤击倭,胜之,前遇伏溃。当事者方以发兵为阶咎,冀因而摇阶。而阶复上疏,谓法当责将校战而守令守。将校一不利,辄坐死,而守令偃然自如。及城溃矣,将校复坐死,而守令复仅左降,此何以劝惩也。夫能使民者,守令也,今为兵者一,而民者百,奈何以战守并责将校也。夫守令勤则储饷必不乏,守令果则探哨必不误,守令警则奸细必不容,守令仁则乡兵必为用,臣以为重责守令可也。报可。”

由此可见,倭寇的用心,无论是对朝鲜,还是中国,都“意不在抢而在扰,势不欲去而欲留”!徐华亭和明世宗可谓有远虑!而至万历二十年,日本公然发兵侵入朝鲜,神宗最终下定决心入朝应援,更是有远见卓识的决定。

做学问也要讲良心,如果是学问没做透,人云亦云者还可以原谅;如果是心怀叵测,为虎作伥就是汉奸。

记得厦门大学有一位姓戴的老先生,这里就不点名了。多年前曾经专门写了一本书论述倭寇的组成成分,其结论是,倭寇中的日本人很少,大部分是中国人装扮的。这一结论深受日本学者的欢迎。进而有人以这一结论为依据来说明明代倭寇不仅规模很小,且胸无大志,以劫略为务。根据现有史料看,确有一些中国沿海的浙江和福建人扮成倭寇,他们或依附倭寇,甘为前驱,或干脆自己上阵,李代桃僵。但这绝不是主流,也掩盖不了倭寇志在殖民的狼子野心。

樊树志的《晚明史》,看到一段惊心动魄的实事。明代的倭寇,原来就是我们中国人!其核心领导层是安徽商人,中层干部是浙江人,下层多为浙江和福建渔民,此外,还有少数日本雇佣军。

明代禁海,但时紧时松。当时浙江福建一带的海上贸易,控制在徽州商人手中,先是许家四兄弟,然后是汪(王)直。他们一度在浙江沿海建立了类似澳门的贸易区,与日本和葡萄牙人贸易,但被剿灭。后来汪直吞并了几个走私集团,成为老大。并在日本建立了基地,追随他的安徽、浙江和福建人有十几万人,他自立为徽王,设立官府,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火器,雇佣日本浪人,到山东、江苏、浙江和福田一带抢掠。戚继光对付的,正是汪直集团。

另外一个历史事实是,所谓的倭寇并不是被戚继光消灭的,而是后来明朝放松了对外贸易,追随汪直的人纷纷回国,汪直集团也就不成气候了。

关于这段历史,实际上明代史料中还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很多年里一直不承认这个问题。

那时倭寇后期的情况,开始,在应仁之乱以后,确实有一些真倭寇来打劫,是亡命之徒,战斗力很强。他们主要是打劫。

后来就逐渐变成假倭寇,多数是中国人,有些雇佣的日本人充门面,这些雇佣军的战斗力也不能和原来的倭寇比,毕竟是拿人钱财替人销灾的,有些还未必是武士,他们主要目的是武装走私。

在明政府厉行海禁,残酷打击海上贸易的情况下,一些海商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武装起来,组成武装海商集团,以对抗官军的追捕和残杀,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海寇。其实,这些海寇并不同于当时到东方来从事侵略、掠夺的西方海盗,他们大多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只因冲破海禁樊笼,触犯了海禁律法,而被视为海盗,其情况恰如嘉靖的主事唐枢所说:“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叙寇原》)。当然,亦商亦盗是这些海商的本色,他们在纠番诱倭的商贸活动中往往是华夷相纠,彼此间称贷互市,其中货价莫偿或诓骗财物者比比皆是,而民间海商为争夺行商地盘,也往往各结伙党,彼此间兵戎相见,互相残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些海商的组成成份比较复杂,他们中有的原是从事对内贸易转为从事对外贸易;有的是受官府欺压,冤抑难伸而下海经商;有的是豪门世家为牟利而参与活动;有的原是功名未就而下海从商;以及“迫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