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故见身热;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表邪已入里化热,阳明邪热独盛,故不恶寒,反恶热;热盛血涌,则脉洪大,并鼓指有力。
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型。(一)辨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面赤,气粗似喘,心烦躁扰,舌苔黄燥,脉洪大。
【机制分析】邪入阳明,化热化燥,充斥阳明经,弥漫全身,故身大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耗伤津液,故口大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心烦躁扰;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邪热充斥阳明,肠道无燥屎内结为主要病机。
②以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依据。
③有面赤气粗、心烦躁扰、舌红苔黄燥等实热证的症状。(二)辨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热炼津液,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阳明腑证病情较经证为重,往往是经证发展的结果,多由阳明热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之法,使津液外泄,肠中干燥,里热更甚,导致燥屎阻滞,形成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手
足汗出,烦躁,甚者谵语,狂乱,循衣摸床,喘息,舌苔黄燥或焦黄,舌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或滑数。
【机制分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昏谵,甚则狂乱不安。苔黄燥而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滞,气机不畅,脉气不利,故脉来迟缓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明热盛,燥屎内结,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便秘结、腹胀满硬痛、拒按、舌苔黄厚干燥、脉沉实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有身热,日晡尤甚、汗出、口渴、舌红苔黄燥等实热证的症状。
三、辨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腑,导致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少阳病证其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又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故又称为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多因太阳病不解,邪气内侵,郁于胆腑与三焦,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所致;或由于病邪直接侵犯少阳,或由于厥阴病转出少阳而产生。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邪则发热,正不胜邪则恶寒,病邪出入不定,故见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有热型。少阳经脉循行于胸胁,热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故见脉弦。
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少阳经证和少阳腑证。
(一)辨少阳经证
少阳经证是指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结胁下少阳胆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或目赤,耳聋,腹痛,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红或舌尖红,脉弦。
【机制分析】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胆火上炎则口苦;灼津则咽干。邪热上扰空窍,故头目昏眩。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若胆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嘿嘿不欲饮食,欲呕;胆热扰心则心烦。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②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耳聋、胁下痞硬等症。(二)辨少阳腑证少阳腑证是指少阳气机不利,胃肠结热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大便秘结或热
结旁流,或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胃脘拘急疼痛,黄疸,苔黄而干,脉弦有力。【机制分析】少阳胆腑有贮藏胆汁,排泄胆汁的功能,如若邪
犯胆腑,其经气不利故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之症。胆有热则横于胃,而见胆胃不和之呕吐,口苦,咽干,胃脘疼痛。胆汁溢于肌肤则为黄疸。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邪传少阳,气机不利,胃肠结热为主要病机。
②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脉弦有力为辨证依据。
③可兼口苦、咽干、目眩、胃脘拘急疼痛、黄疸等症。
四、辨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指病邪侵入太阴,导致脾阳虚衰,寒湿内停,运化失司,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太阴主湿,为三阴之屏障,病人三阴,太阴首先受邪,故太阴病为三阴病的初期阶段。太阴病证多因三阳病证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所致,其病变具有里、虚、寒、湿的特点。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其病变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如阳明病因清、下太过,损伤脾阳,可使病情向太阴方向转化;太阴病若过用温燥之剂,或寒湿久郁化热,亦可转属阳明,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临床表现】腹满呕吐,食欲不振,下利清谷或便溏,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口不渴,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而弱。
【机制分析】此证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失健运则食纳减少;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呕吐。阳虚而气弱,失于温煦,故四肢欠温;鼓动无力,故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脾阳虚衰,寒湿内停为主要病机。
以腹满时痛、食欲不振、下利清谷或便溏、口不渴、脉缓弱为
辨证依据。
③太阴与阳明病证都具有腹部胀满而痛,其鉴别要点为:阳明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燥结,为里实热证;太阴腹满痛则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下利清谷或便溏,属里虚寒证。
五、辨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病邪侵入少阴,损及心肾,阳气虚衰,阴血耗伤,导致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为外感病发展过程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重。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少阴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故脉微细;阳气者,精则养神,阳微神气失养,故表现出但欲寐的症状。
少阴病的发生多由本经自感外邪,或由它经病传变而来,如太阳之邪最易陷入少阴,因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或太阴病常累及少阴。
由于少阴为三阴之枢,统水火之气,本阳而标阴,故其病变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因此可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两大类型。但就伤寒而言,少阴病以寒化证为多见。
(一)辨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衰微,病邪入内,邪从寒化,阴寒独盛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为少阴病中较为多见的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精神委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口不渴或渴欲热饮,欲吐不吐,或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脉微细,或身热而反不恶寒。
【机制分析】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故见无热恶寒,但欲寐,肢厥;脉失鼓动,则脉微细。肾阳虚,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职,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若阴盛格阳,可见身热反不恶寒,面赤。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辨证依据。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
以无热恶寒、精神委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
微为辨证依据。
③本证亦可出现身热反不恶寒的真寒假热之象。(二)辨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是指肾水亏虚,心火独亢,邪从热化,阴虚阳亢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侵扰心神,故心中烦热而不得眠。阴亏失润则口燥咽干;阴虚而阳热亢盛,故舌尖红赤,脉细数。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水亏虚,心火上亢,阴虚阳亢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脉细数为辨证依据。
六、辨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病邪传入厥阴经,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上热下寒等病机特征。厥阴病是六经病发展传变的最后的阶段。厥阴病多由三阳病证误治,或少阴病证不愈发展而成;或肝经素虚,抗病力衰退,感受邪气而直接发病。
厥阴为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故病情演变多趋极端,不是寒极就是热极,厥阴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吐下利等复杂情况。若阴寒由极盛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转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继而先绝,则病情重笃垂危;若阴寒虽盛,但正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或吐蛔,四肢厥冷。
【机制分析】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多由它经传变而成。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热甚津伤,故消渴饮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今火性炎上,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又因下焦有寒,脾失健运,更因肝木乘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