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2年,〃地球村〃7岁,困境重重。加上廖晓义,〃地球村〃一共不过四个人,账面上资金剩下不到几千块,前景不明整个社会对环保重视不够。廖晓义有许多选择:〃我可以去国际性的NGO工作;可以拍片子,做独立制片人;甚至当时有一所大学邀请我去他们的媒体传播系当系主任……〃但是,因为对自己事业的喜欢,廖晓义犹豫过后,还是自信地要坚持:〃放不下,哪怕它已经奄奄一息,当时心里想的就是尽全力救'地球村'一把。”
 廖晓义的梦想和自信最终也得到了收获,〃绿色GDP增长〃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共识,她成了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2006年,她还成为了七大部委联合颁发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做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梦想,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
 爱因斯坦曾对相对论有个经典的解释: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个小时;他会感觉时间像一分钟那样短暂;而如果让他独自在灼热的火炉边呆上一分钟;他就会感觉时间比一个小时还漫长。
 这个比喻除了通俗地解释了相对论之外,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常识: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做喜欢的事,你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相反,跟不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做不喜欢的事,所有坏情绪都会到来。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多次的人生选择:〃一个人选择的时候,是完全不能控制结果的,你今天选择得对,并不保证你未来选择的还是对。因此,一个人选择的时候,只能服从你内心想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杨澜并不成功,那也没关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选择的是我喜欢做的事。”
 追随我心的选择 大家很熟悉的杨澜在其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事业转身:第一次是在主持《正大综艺》如日中天时,突然急流勇退,赴美留学;第二次是在运作凤凰卫视《杨澜访谈录》正当红时,毅然辞职,创办阳光卫视;第三次是突然捐出阳光传媒集团51%股份成立阳光文化基金,回归主持人本业。
 这三次转身,虽然事后看来明智,当时却引来无数争议。尤其是第一次杨澜放下中央电视台的〃金话筒〃去美国读书时,几乎所有人都说她傻,这么好的工作怎么能够放弃?但为什么杨澜决意要离开呢?用杨澜自己的话说,是因为缺乏长期的信心〃选择离开是因为恐惧,因为命运不在自己掌握中。〃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有吃'青春饭'特征〃的这类节目不是她喜欢主持的类型:〃我希望通过出国学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因为自己的喜欢,所以自信和坚持,杨澜的解释其实也是这次采访调查中无数开放型成功人士的共识之一。
 
  第50节:第3章 拥有自信(8)
美国Via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曾如此说:〃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情的热爱。我有一种愿望,要尽可能地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
 人不是一台精密的机器,因为有人性和情感的存在。所以有些东西再好,再有价值,再合适不过,可如果不喜欢,我们就会将其当成一种负担,甚至越接近成功,我们越无法摆脱那种窒闷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有些事情,明知道代价很高,可因为喜欢,所以我们能从中获得乐趣、满足、激情、成就感。因此,我们不会用商业化的价值来衡量,我们会将其视为人生挑战,如同购买商品,如果很喜欢,就不介意多花点钱做个冤大头。
 唐越的人生选择 熟悉唐越的人都知道,他曾是e龙网的创始人,现在是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他的人生充满了成功,也充满了开放,他曾这样阐述自己的多次人生选择:〃成功,不过是用公众的眼光来衡量。对于个人,就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1991年,我在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决定退学,20岁的时候,我只身来到美国寻找新的生活方式,随后进入美国明尼苏达州私立的CONCORDIA学院,主修金融,副修政治学。毕业后进入美林证券,从最基础的办事员做起。”
 〃在e龙成立9个月的时候,我曾有机会以几亿美元的价格卖掉e龙,我也曾有过一丝的后悔。但我觉得,只有抱着平和的心态,才能享受事业与生活的乐趣。”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业元老、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徐小平,曾在出国留学的咨询手记中劝告年轻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而出国留学:〃人不要为别人活着,而要为自己活着。哪怕你的父母逼迫你立即出国,也不要理他们。因为出国之路是你的人生道路,走得好坏,决定你一辈子的生活质量。你的同学,也许会在听说你出国消息后祝贺你一分钟,但他们转眼就会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而为争气要出国,其实是一种失败者心态,是一种偏离人生目标的变异追求。发令枪响后,人人都在向正前方的终点冲刺,但你却向侧面狂奔。”
 红杉中国的主席张帆也曾这样归纳人生的成功哲学:〃其实不管干什么,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最好那个事还是你自己比较擅长干的事,这是最好的。”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譬如现在的家长从小逼迫孩子,今天去少年宫学钢琴和舞蹈,明天参加绘画、写作、电脑培训班,后天再请个外语家教;将来还要〃指导〃孩子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再后来还要给他安排工作,介绍对象……家长几乎考虑到了这一切,却忽略了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是有了特长和前途,却一点也不快乐和自信,因为前途不是想要的前途,所以他们感受更多的是无奈、压力以及责任。
 当然,人生难免擅长的事并不是喜欢的事,喜欢的事却不是你最擅长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最好的老师不一定能教出最好的学生。
 没有奋斗在自己最擅长、最易成功的领域,这无疑有人生的浪费。如果做自己擅长、自己却不很喜欢的事,你则会感到遗憾。要避免自己的嗜好与特长不成为两条平行线,我有如下建议: 喜欢你所做的事,喜欢你所擅长的事,喜欢你手头上的工作,把擅长的事变成为喜欢的事; 为喜欢的事坚持〃充电〃和积累能量,将喜欢的事变成擅长的事; 就算不能把〃喜欢〃变成〃擅长〃,也可以利用你的〃擅长〃,去实现你的〃喜欢〃,这能间接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也算是一个平衡的交换。
 3.独立和自立 独立与自立的能力,是我们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我们自信的核心源泉,也是人生开放的根基。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依附于他人才能获得安全感的人,能具备真正的自信。很显然,就算有,一阵风都可以卷走。最考验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时刻,当属面对富贵和诱惑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是否具有自立能力的时刻,当属遭遇磨难和困难的阶段。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51节:第3章 拥有自信(9)
韩非子有句名言:〃恃人不如自恃。”
 拿破仑则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说:〃你必须独立思考。我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那么多高智商的人,总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别人?”
 一个真正独立和自立的人,必然能够坚持自己,并能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进而将磨难转化成为一种难得的锻炼。
 磨难和挫折是成功的磨刀石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的人生就是从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开始。但是艰难和挫折,反而使他更加独立和自立。
 据《百年潮》报道,韩启德少年时代屡经磨难,他父亲因为事事认真,得罪过不少人,因此〃文革〃时被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内定坏分子〃含冤去世。韩启德上高中时,考上了上海著名的重点中学育才中学,结果被人顶替。他考上大学后,成绩名列前茅,当上班长,结果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撤职。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临潼县的公社卫生院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工作很努力,但因为家庭出身,连〃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都评不上。
 韩启德后来的回忆,却反而感谢困境培养了他独立和自立的能力〃艰苦陌生的环境对人的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很有意义〃。
 因为不服气,韩启德在读高中时,〃总是把育才中学和我所上的62中学的两套习题同时做完〃,结果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读大学时,他〃靠拢组织,总得不到组织的信任〃,反而促使他〃精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无意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最终,也因为独立和自立,使他更加自信地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我很庆幸我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如果当初一帆风顺,就不是今天的我了。”
 〃独立〃和〃自立〃,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按照法律规定,成年人就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责任的人,这包含两个要素:从生理角度上来说满18周岁,可以自立谋生;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成年人必须独立,能够自己判断、选择、负责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能承担完全民事责任。
 但是,法定不代表现实,而且仅仅只是生活的独立和自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立的个性,进而把独立变成独到、独特、独秀,把自立升华成自强。
 潘杰客初到美国为什么会被看不起?
 我曾在北京华商会做过两年会长,华商会的监事潘杰客曾有一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潘杰客的人生事业非常开放,他做过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当过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还创业当过老板,也做过职业经理人。但是,据说他初到美国时,却被身边的同学所看不起。
 那是潘杰客刚去美国的事,他住在美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