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表明承认船长是被害人并且对船长早就怀恨在心;若回答“不”
,则表明承认“船长是被害人”
、“自己对船长最近才怀恨在心”
,不管怎样,都得承认船长是“被害人”和“自己对船长怀恨在心”。
要对付狡诈诘问式诡辩,就必须将诡辩者问句中的虚假预设揭示出来,并明确加以否定。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学者向一名叫梅内德谟的哲学家提出一个问题:
471
论 辩 胜 术。
164。
“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的父亲了?”
梅内德谟不论回答“是”或“否”
,都是承认自己打过父亲。回答“是”
,表明以前打过父亲现在不打了;回答“否”
;表明以前打过父亲现在仍在打父亲。
对此,梅内德谟回答道:“我不存在是否已经停止打我父亲的问题,因为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没有打过我的父亲。”
这样,便使对方的诡辩落了空。
472
。
264。论 辩 胜 术
滥用比拟
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方法,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比拟的方法,可使我们的论辩语言栩栩如生,有助于表达我们鲜明的爱憎感情。同样诡辩者也往往会借助比拟的方法来混淆是非,这就是滥用比拟式诡辩。
滥用比拟式诡辩的一种形式是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比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与尼姑的一场论辩便是如此。
阿Q走到静修庵的墙外,四面一看,并没有人,便爬上矮墙,跳到里面去了。他忽然惊喜地发现一畦老萝卜。他于是蹲下便拔,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
然而老尼姑已经出来了。
“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
……啊呀,罪过啊,啊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菜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地说。
“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你……”
473
论 辩 胜 术。
364。
萝卜是植物,不是人,更不会讲话。可是阿Q在偷了人家的萝卜之后,为了抵赖,便把萝卜当作人,要对方能叫得萝卜答应,才能算是他的,这就是利用拟人来混淆是非,蛮横无理地进行狡辩。又如:有位游手好闲、拍马溜须的所谓“学者”
,一天,他在市场上买了6只来自中国的麻雀,决定用它们去讨好国王。
按照这个国家的习惯,7是大吉大利的数据,要是送去6只,国王兴许会不高兴的。国王一发怒,可就麻烦了。
但是,中国麻雀只有6只,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决定混进一只本国麻雀,凑足7只献给国王。
国王一见,果然高兴。
他仔细地把它们逐一玩赏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只本国麻雀混在里边,立即大怒,责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恃博学多识,欺我寡陋无知?”
“学者”
一听,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吓得索索地抖。
突然,他想起一个理由,忙对国王说:“陛下,这只本国麻雀是一位翻译。”
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而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要出国,就有所谓翻译问题。而动物既没有语言,更没什么翻译。这位溜须拍马的所谓学者面临绝境,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利用拟人的手法将这只麻雀说成是一位翻译,以此来达到为自己开脱的目的。当然,国王并不是学者,他看重的不是科学的表达和严格的推理,他喜欢的是臣民的奴颜卑
474
。
464。论 辩 胜 术
膝,学者的忠心与机巧,终于博得了国王的欢心。
滥用比拟式诡辩有时也表现为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来描写,以此来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475
论 辩 胜 术。
564。
借助对偶
对偶就是使用结构对称、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来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意思的一种方法。对偶这种方法在古代人们的论辩中较为常用,同样也是诡辩者乐于采用的方法。诡辩者为了达到制服对手的目的,常常出其不意地出对句要对方来对,如果对不出来或对得不恰当,这样诡辩者就占了上风。
比如:19世纪末,美、英、法、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急忙屈膝求和。一次,清政府与八国“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想借机欺辱中国,并显露自己的才能。他起身离席阴阳怪气地对清政府代表说:“我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要求语词对称,音调协调,严密工整。现在我出一上联,要你们对出下联!我这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请对下联吧!”
八国代表马上明白了他的含义,发出一阵得意的狂笑,交
476
。
64。论 辩 胜 术
口称赞,并乜视着中国代表们,看他们如何对应。然而,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代表,面对帝国主义分子的挑衅和戏弄,虽然胸有不平,但一时无词对答,只是尴尬地苦笑。八国代表越发得意忘形,恣意大笑。就在这时,只见一位清政府代表身后的秘书霍然站起,正义凛然,两眼圆睁,两道目光犹如电光扫过全场。全场顿时鸦雀无声。片刻,他以宏亮的声音说道:“既然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能对出下联!
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对仗严谨、词锋犀利的对答震慑群魔,使挑衅者相顾愕然,瞠目结舌。
八国联军代表在这场论辩中,使用的就是借助对偶术,以“八大王”
、“王王在上”来显示他们耀武扬威、目空一切的骄横气势,而这位秘书巧对下联,斥责对方为侵犯我国边境的“小鬼”
,给了对方以有力的反击。
要对付诡辩者借助对偶术的挑衅。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和灵巧的随机应变能力,能随时想出很恰当的句子来应对。比如,清代文学家魏源,自小性情直爽,疾恶如仇。在魏源的家乡,有一个无耻无能的举人,专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便想借题发挥,加以报复。他指着灯笼里的蜡烛,说道:“烟蘸蜡烛,烛内有心,心中有火。”
魏源应声而对:
477
论 辩 胜 术。
764。
“纸糊灯笼,笼边多缰,眼里无珠。”
举人挨了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道:“愚犬称王即为狂。”
举人本想借助对偶来报复小小的魏源,但魏源巧妙应对,反而弄得这个妄自尊大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478
。
864。论 辩 胜 术
滥解成语
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有着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的短语或短句。成语不同于其他的短语,它的结构是固定的,不可以随意改变、增减;成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它的含义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相加,而是几个成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而有的诡辩者或出于无知,或出于诡辩的需要,往往随意歪曲成语的含义,这就是滥解成语式诡辩。比如:30年代,陈济棠起兵反蒋。战前,曾找算命先生扶乩卜吉凶。扶出的结果是四个字:“机不可失。”
于是,陈济棠立即决定出兵,他先派出几架飞机轰炸蒋军。不料,他的飞行员早被蒋方收卖,一起飞就投靠蒋方了。
陈军士气大挫,终至失败。当陈济棠追问算命先生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说了‘机不可失’嘛,怎么一开仗就把飞机丢失了呢?”
“机不可失”作为一个成语,它有着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它的含义就是抓住机会办事,这是不可以随意歪曲的。
479
论 辩 胜 术。
964。
当陈军反蒋取胜,他当然会说算得准;而当陈军反蒋失败,却又随意篡改为“不可丢失飞机”
,真是乖巧到了极点。
当然,滥解成语式诡辩也有的由于不懂装懂乱发议论。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自认为有满肚子的学问。一天,他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拿出一盘雪梨和红枣让他先尝尝。看到雪梨和红枣,秀才想起“灾梨祸枣”这个成语。他想显示显示自己的学问,就对朋友说:“记得古人说过‘灾梨祸枣’吗?这就是说,吃梨吃枣容易生灾招祸。看来这梨和枣还是不吃为好。”
“灾梨祸枣”
本来是指乱印无用之书,因做雕板而使梨木和枣木无故受到糟踏。朋友好心招待他,他却滥解成语,胡说八道,真使人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480
。
074。论 辩 胜 术
错误比较
比较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互比照的一种论辩方法。使用比较的方法必须注意,比较的标准必须同一,标准必须合理,材料必须真实,分析必须全面,所作的比较与推断必须有必然联系。
如果违反了以上各点,这种比较就是错误的。而论辩者却往往会用错误的比较形式来为其谬论辩护,这就是错误比较式诡辩。
错误比较式诡辩有以下表现:(1)比较的材料不真实。
农夫老王决定盖一所仓房。他请来一位泥瓦工,商议盖房的工期和工钱。泥瓦工说:“这所仓房10天可盖好,我的工钱是每天6元,共计60元。不过另外还得一个下手——”
“我给你当下手好了,不必另找人。”老王说。
仓房如期完成后,老王却只给了泥瓦工50元,泥瓦工认为少给了他10元。这时老王却说:“得了,兄弟,别不知足了。你瞧你才干了这么几天活,就捞到了不少钱。可你瞧我,我给你当了十来天下手,连一
481
论 辩 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