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御用闲人- 第4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省试结束,殿试之中,皇帝亲自主考,录取地进士们,一半以上是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的书生。尚同良等人苦劝不听,接着又违反王钰定下的规矩,“凡是中进士的人员,要外放担任巡按官,择其优秀者,召回中央任职”。他把十余名文章诗词写得极好的进士,封为侍制,以备皇帝咨询。这帮书生,写起文章,说起典故,倒是头头是道,可有什么实际用途么?

“尚相亲自登门,本王有失远迎。”王轼从内堂而出,匆匆迎上尚同良,伸手搀扶。对这位大燕柱国之臣,他表示了相当的礼遇。

“王爷客气了,若非事情紧急,下官也不至于如此唐突。”尚同良年纪大了,不堪重负,气喘吁吁的说道。

“来人,上茶。”王轼扶他坐下之后,回到主位落座,命下人奉上茶水。这才询问起尚同良的来意。

“王爷,此间恐怕不是说话地地方。”尚同良话中有话的说道。

王轼略一沉吟,笑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尚相此来,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光明正大,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必避讳呢?”他这是不愿意与当朝重臣密室深谈,给人留下把柄,引起风言风语。

尚同良一愣,随即明白王轼的用意,心中暗赞,于是直言道:“王爷,下官此来,不为旁人,正是为了王爷您。”

“哦?为了本王?这话怎么说?”王轼放下茶杯,笑问道。

尚同良望了望四周,不见外人,遂小声说道:“近来天子渐生惰 意,对朝政大事,不如从前用心,每日与朱熹,张思继等白面文生,诗词唱和,臣是苦谏不听。现在,圣上还顾及着老臣忠心耿耿,没有责 备,难保有一天失去耐性……”

王轼突然举起手打断了他的发言,随即对外喊道:“李顺喜。”

“王爷,有何吩咐?”李顺喜小跑着进来。见王爷招手,便附耳过去,只听王爷在耳边轻语:“把不相干地人都打发开。”李顺喜领命而去。

尚同良接着说道:“难保有一天,陛下不会失去耐性。更让臣忧心的是,朝政大事,陛下自己不裁决,多推给臣下去作。我们决定不了 地,圣上就去求教耶律太妃,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王轼听他这是在抨击朝政,一时有些尴尬,笑说道:“本王又不曾参与朝政,尚相何必对本王说这些话呢?”

尚同良正色道:“王爷,您也是先帝血脉,难道忘记了先帝创业艰难,好不容易才打下这锦绣河山么?”

“这本王倒是一日也不曾忘记,可规矩摆在那里,宗室不得干预朝政。”王轼说道。

“王爷,您知道先帝为什么最后决定传位于汉王么?”尚同良看触动不了王轼,突然抛出这个话题。

王轼一时沉默,思考之后回答道:“圣上才德兼备,继续大统之不二人选,又何必问?”

“非也,先帝之所以最后决定立汉王为储,乃是考虑到了后宫干政这个可能。实话告诉王爷,先帝初时,更倾向于立英王王皓,但孟太妃失德,很让先帝失望,担心若立英王,他日母强子弱,英王任人摆布。权衡之下,决定立汉王为储。”尚同良道出这段秘闻,听得王轼心惊胆跳。

“尚相,这些话应该烂在肚子里,您现在告诉本王,不怕引起祸事么?”王轼严肃的问道。

尚同良轻笑一声,叹道:“下官八十多岁,还能有几年活头?我是不想看到先帝辛苦创立的基业,毁在后人手中。”

王轼突然重重把茶杯一顿:“相爷,这话过头了,您请慎言。”

尚同良全无惧色:“王爷,到我这个年纪,还图什么?我已经位极人臣,安安稳稳度过晚年,岂不是更好?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能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王爷,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恐怕昔日吕后武后之事,又要重演。”

王轼无言以对,地确,尚同良位极人臣,名利富贵他都有了,完全可以不用这么操心。他不顾年迈,四处奔走,当真令人钦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思之再三,王轼问道:“相爷,不至于吧?吕稚,武则天,篡权祸国,诛杀忠臣,留下千古骂名。相爷怎么拿耶律太妃和这两个女人相提并论?”

“王爷,下官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您想,耶律太妃是契丹人,她自己能没有危机感么?再加上,她没有替先帝生下一男半女,又一直与皇太后不和,这种种情况加起来,换作是王爷,您能不着急么?不要忘 了,耶律太妃可是世间奇女子,就算是下官多心了,这防微杜渐总是没有错的吧?”尚同良语重心长,不由王轼不信。

王轼脸色渐渐阴沉下去,他当然不希望父皇好不容易创立的基业有什么闪失,可自己一个闲王,能干些什么?

“尚相,你要本王怎么作?”王轼慎之又慎,还是如此问道。

“下官想,把王爷推出去。”尚同良郑重的说道。

第十一桶 第三百一十碗 王轼权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机宜

建时代,家天下,皇帝虽然至高无上,执掌生杀大权 帝只有一个,而国家大事,繁琐复杂,他无论如何也管理不过来。于是就有了种种乱象,如果后宫干政,就会导致朝政混乱,滥杀乱捕。如果大臣专权,就会让皇权旁落,甚至篡位自立。但前面两项,都比不上宗室参政来得厉害。

宗室,就是皇帝自家人,又特别是他的兄弟们。从前帝王打下江 山,为了让自己家能够世世代代坐拥天下,就分封兄弟儿子们到各地镇守,叫藩王。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对皇帝构成威胁,最著名的就是西汉“七国之乱”。所以从汉武帝起,就用了“推恩令”这一办法削藩,后代都记住这个教训,不让宗室参政。

可现在,尚同良又提出要把威王推到台前,顶上风口浪尖,莫非精明如他,也不记得这些往事了?非也,尚同良不是不知道利害关系,而是比较之下,宁愿冒着割据的危险,也不愿意让皇权旁落,让大燕江山落在女人手里,而且这个女人还是异族。

他之所选中威王,大概是因为实在没有可挑之人,先帝五位皇子,两个还小,一个作了皇帝,一个跟耶律南仙来往密切,剩下一个,就是王轼了。这其中还有一层原因,王轼与王战两兄弟,从小相伴,感情深厚,正所谓兄友弟恭,由他出面比较合适。

建康二年五月,尚同良一改往日从不拉帮结派的作风,联合十余位大臣上奏,称威王殿下处事干练,英勇果敢。当出山辅佐圣上,共保王氏江山。天下都知道,宗室不能干预朝政,这道联名奏章一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反对者有之,赞同的也不少,而王战自己。原本就有意把王轼捧起来。无论兄弟手足,还是满朝文武中,他最相信的。就是这个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地弟弟。本来苦于没有借口,现在正好,大臣们自己提出来 了,哪有不准之理?

可问题随后就来了,圣上不止一个弟弟吧?大燕国也不止一个亲王吧?你不能厚此薄彼啊。那王轼是先帝的血脉,王皓就不是么?再加上这两位王爷年纪相差不大,都已成|人成才,要参政。大家一起来。

这事闹到后来,没法收拾,尚同良这边只认威王,另一些大臣拉着英王不放。王战没了主意,迟迟决定不下来。最后索性把这个问题推给耶律南仙,去征求她的意见。

“孟太妃到。英王殿下到。”耶律南仙寝宫前,孟太妃领着英王王皓,来拜会耶律太妃。王钰还在的时候。后宫还避一下嫌,现在都大胆起来,也不忌讳什么,时常走动。如今皇太后赵出云作了后宫之主,实在震不住局势。

一进宫里,王皓对着耶律南仙就跪了下去,十分恭敬,口口声声说感谢庶母地提携帮助。耶律南仙很是高兴,扶起了他,就命太监奉上番邦进贡的果品,三人坐了下来。

这孟太妃母子来,当然不会是为了吃这点东西,没多久,孟太妃试探着问道:“姐姐,我听说朝里有大臣撺掇圣上,要把威王捧出来?”

耶律南仙啃着香瓜,听她这么问,放了下来,轻轻擦了擦嘴,笑 道:“你消息倒是通灵嘛,看来当年孟相爷给你们娘俩打下了好底子 啊,朝上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你们马上就知道了。”

孟太妃一时无言以对,讪讪的笑着,王皓接口道:“太妃,母妃知道消息,也不过是后宫地娘娘们平时没事,闲话家常时听来的。真真假假也闹不明白,只有太妃您才知道个中深浅。”

耶律南仙闻言笑道:“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学得嘴这么甜?说说看,你想干点什么?”

王皓还没说话,孟太妃倒抢先发言:“姐姐,看看朝里有没有要紧的位置,中书省没缺地话,要不尚书省也行。”

耶律南仙白了她一眼,哼道:“你倒想得美,执宰机构是那么容易进的?现在三省都被那些跟随先帝的老家伙们占满了,连根针也插不进去,只能在六部想想办法。”

孟太妃微皱眉头:“六部?皓儿怎么说也是亲王,先帝的爱子,姐姐你也知道的,当初若不是尚同良这老不死的从中作梗,现在有王战什么事?”

耶律南仙脸立马拉了下去:“我说你嘴上怎么没个把门的?这话也能乱说?你要是这么说的话,那我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了,另请高明 吧。”

那边娘俩一时错愕,赶紧赔笑道:“姐姐别气,这不没外人么?行行行,我不胡说了,如果六部地话,兵部吏部这样的要害衙门还成,换成其他的就委屈了点。”

耶律南仙气极反笑,也不与她一般见识,略一沉吟,随即说道: “吏部尚书自李纲调到辽东担任总督之后,一直缺着

侍郎在主事。李纲现在倒是回来了,却又作了门下省 听说圣上有意把吏部交给威王去管,兵部一直是韩世忠把持着,谁也甭想进去,那是最要紧的衙门。这么一算,也只有户部还成,许柱国死 后,几任户部尚书都干不长,索性让皓儿去管户部吧。”

“户部?那不就是个管家么?那钱都是国库地,也不是咱自家 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