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唐再续- 第5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避,被火烧的惨呼连声……更发明了铁刷子,专门剔剥人的肌肤、脸面,种种酷刑,不一而足。

刘守光在自任平卢、幽州节度使之职后,也希望与北邻阿保机实现互不侵犯的睦邻友好关系。于是主动遣使前来修好,这位使人正是后来被阿保机视为左右手的汉臣韩延徽。

韩延徽与韩知古虽同是幽州地方人,二人却并不是同乡,韩知古乃是蓟人,而韩延徽却是安次人、今河北廊坊。唐末、五代时候,幽州地区不但有庶族地主,还有社会地位显赫一时的望族。他们不但占有广袤土地,而且还极有权势。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韩、刘、马、赵’四大家族,这其中就有韩延徽家族。

与韩知古出身不同的是,韩延徽的父亲曾做过蓟(今河北蓟县)儒(今北京延庆)、顺(今北京顺义)三州的刺史,在廊坊地区属于有权有势的望族。韩延徽受儒学文化浸淫,从小在心中存了华夷之分,出使来到塞北,见了阿保机只一揖而已,人却直立不拜。阿保机见刘守光手下的一介使人对自己如此轻慢,不由心下大怒。虽然没有杀他,却直接把他赶到草原上为契丹人牧马去了。

好在韩延徽做‘弼马温’其实没几天时间,阿保机之妻述律平慧眼识才,劝谏丈夫道:“此人威武不能屈,乃是贤者,何不释而用之。”阿保机求贤若渴,闻言立刻召回韩延徽,一番问答之后,见韩延徽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授以官职,用为谋臣。契丹部族有什么难以决断之事,就去向韩延徽咨询。

刘仁恭父子在幽州地方暴虐害民,燕民多数逃入塞北,谋求生路,只是初到塞北苦寒之地,人生地不熟,生活起居也不能适应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许多人呆不久之后,就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得到阿保机信用之后,韩延徽不但参与谋划军政,而且主动献策安抚流亡至此的汉民。

韩延徽建言献策:想要长治久安,契丹汗国必须要建衙开府、修筑城郭,如汉制一样建立各种市场里巷,再委派官吏管理,供给种籽耕牛,令这些汉人开荒耕植。使燕地汉民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而且为壮年男女择偶婚配,让他们在塞北休养生息。这样一来,生民才会安居乐业。果真可以实现,就是赶他们走也不会再离开的。

阿保机一听言之有理,无不听从,立即着手一一实施。果然,韩延徽的计策大妙,燕地汉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小民生逢乱世,只求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至于皇粮缴给何人,原来也是并不在意的。但是出乎阿保机意料的是:游民不再逃亡了,韩延徽自己却突然来了个人间蒸发。

阿保机派人四出寻访,仍是不见踪迹。习惯了韩延徽在身边的日子,一时间离开这个智囊,阿保机有些不太适应。阿保机从失去韩延徽之后,简直是茶饭不思。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天夜里,阿保机迷迷糊糊在睡梦中,梦到了一只白鹤从他的大帐中翩跹而去,许久,去而复返。阿保机从梦中醒来,兴奋地对左右说:“延徽今日必至!”左右人知道可汗思念这位汉人智囊,只好随口附和,哪知道,过一会儿,韩延徽果然前来拜见阿保机。

阿保机大喜,快步走上前,抚了韩延徽的背问他因何不辞而别,又怎么去而复返?韩延徽恭恭敬敬道:“家母年迈,我久处塞北,思亲心切。又怕汗王不允我南返,所以不辞而别。臣虽南归,却心怀陛下社稷,忠孝不能两全,是以复来。”

阿保机闻言大喜,于是赐韩延徽契丹名为‘匣列’、意为复来,信任如初。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回到家乡,见过母亲之后,幽州地方没有办法再呆,如果被刘守光知道自己有辱使命,还偷偷潜回的消息,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辞别母亲,直接投奔了河东李克用。李克用曾闻其名,打算用之。哪知道李克用身边却有人容他不得,在旁百般挑拨。韩延徽见‘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所’,于是借回乡省亲的藉口,离开河东,飘然而去。

路经河北地方,宿在同乡王德明的住处。王德明关心地问起他意欲何往,韩延徽据实相告“吾将复走契丹”。王德明以为他在故意说笑,心下不以为然。韩延徽笑着为他释疑道:“阿保机失去我,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见我去而复返,一定是喜出望外。”

等到他再次出塞,一切如他所料。阿保机正是事业草创、百废待兴,急需得贤治定。

然而他对阿保机隐瞒得最深的一件事,却是他在从河东北返契丹的途中遇到了一名汉人,并且和那人一行人一同前往契丹汗帐,顺带充作一行人的向导。

他所偶遇的那汉人,不是别人,正是冯道。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

当冯道走进契丹可汗汗帐的时候,耶律阿保机目中闪过一道精光,随即站了起来,豪爽地笑道:“承蒙大唐天使光临契丹,耶律亿深感荣幸,愿大唐皇帝陛下龙体康泰、右相阁下万事如意。”耶律亿,是阿保机的汉名,在大唐天使面前,他选择了自称汉名。

这是冯道第一次面见阿保机,在他看来,耶律阿保机的确第一眼看去,就给人以强烈的英雄之感。在冯道看来,这个比老师只大四岁的男子,气质完全不同于老师李正阳,虽然他二人都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英雄。

冯道曾经在心中品评自己的那位老师,他的看法是,老师“远看如山,近看如渊”。这个评语如果换成后世的说法就是:远看伟光正,近看不可知。不了解他的人只知道他的决断永远英明正确,他的思想永远高不可攀;可一旦真正开始了解他,却发现自己永远无法完全跟上他的思路,也永远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阿保机则不同!

哪怕阿保机尽力露出人畜无伤的耿直笑容,冯道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匹狼,而且是天生的头狼!他的眼中隐藏着对敌人冷漠的杀机,和对自己人宽大的包容,如果还有其他,那就只能是……权欲!最贪婪的权欲!

权欲,在曾经的冯道心中,是一个极端贬义的词汇,但在老师这几年的教导下,学会了“用辩证法看待万事万物”的冯道却知道,至少在阿保机这里,权欲,是他奋斗的原动力,是他永无止境追求的目标。一头精明的头狼,一旦有了这样的权欲,他必将不断地征服,直到死去。

如果只有权欲,冯道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耶律阿保机不仅有巨大的权欲,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即便不说他迄今为止的战绩,就说刚才迎接天使的这几句话,这个貌似粗豪的契丹领袖,其实就已经展现了他的智慧。倘若自称汉名耶律亿只是草原部落面对大唐天使时下意识的恭敬,那么他祝李晔“龙体康泰”,却祝李曜“万事如意”,则很清晰的说明了他对大唐朝廷现状有足够的了解——皇帝只要龙体康泰便可,倒是右相阁下,可得万事如意才好啊!

难怪老师让我小心仔细地观察阿保机!

冯道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不卑不亢地笑道:“大于越英武睿智,功盖八部,遂有举族推崇,尊为领袖,我今受命天子,奉诏前来,册封大于越,大于越可上前听封。”

阿保机见他左一个大于越,右一个大于越,显然是不承认自己这个可汗的地位,心中虽然不满,却也不好此时表露,他也知道冯道的意思,无非是说:你这个可汗,得我大唐天子册封之后才算数!

忍下一口气,耶律阿保机果断从主位走下,恭请冯道上前。冯道站定主位,南面宣旨,册封耶律阿保机为“松漠郡王”并为“契丹八部可汗”。

消息传出,王帐附近一片欢腾,可见“大唐”二字,纵在此时,仍颇有效力,至少在人心方面,仍是“虎死不倒威”。

接下来自然是宾主谈笑尽欢,阿保机心中也极高兴,下令好生款待,刚要开宴,忽然外间喧哗。阿保机面色一沉,下意识看了冯道一眼,冯道恍如未闻,轻轻抿了一口马奶酒,仿佛闭眼回味——其实他根本喝不惯这东西,只是装模作样罢了,以免阿保机难看。

阿保机瞪了曷鲁一眼,曷鲁不敢怠慢,亲自去看,不多时带上来一人,衣冠相貌与中原几乎无异,也颇年轻,大概不到四十岁,多少总有些异族之感。

阿保机一见此人,立刻皱眉:“贵使怎么还在契丹?”言下之意颇不欢迎。

谁料此人竟然不答这话,反而四下一打量,然后朝冯道问道:“不知阁下可是上国天使?”

冯道略微诧异,仍然点头:“我即大唐天子钦使,你是何人?”

那人闻言,面色一肃,当场跪下,大礼参拜之后才道:“外臣渤海国鸿胪寺卿大封裔,参见天使,愿大唐皇帝陛下圣体安康。”

冯道瞥了阿保机一眼,心念一动,笑道:“既是渤海大臣,便是我大唐之臣,可汗可否加赐一坐?”

阿保机此时还需要大唐的招牌,不好为此拂了唐使之意,便点点头:“赐坐。”

冯道热情地朝大封裔招招手:“来,且这边坐。”

大封裔求之不得,自然一招即来,契丹王帐的使女见了,也就下意识把加赐的坐席横案放在唐使身边,阿保机嘴角撇了撇,似有不悦。

此时大宴再开,阿保机毕竟不能只顾唐使一人,没过多久,便只剩冯道向大封裔问起如何突然出现在契丹王帐,是不是受渤海国王之命来祝贺阿保机的。谁料大封裔的回答完全出乎冯道意料之外。

在大唐乃至周边地区都开始陷于混乱的年代,只有渤海国一隅偏安,没有外患,没有内战,举国安宁,独享和平。自宣王大仁秀以来,历代国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经济持续发展,国力远远超过了大唐第一属国新罗国。正当渤海国官民百姓畅享和平安宁的时候,致力于偏安的的宽明景王大玄锡不幸病逝。

大封裔对冯道说起的事情,可算说来话长:大唐景福二年,渤海国宽明二十二年,景王大玄锡因病逝世,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岁。他的长子大玮瑎继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