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10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盛世,千年萦绕,诗歌沁润,胡风坦荡,音乐歌舞盛行,书法艺术臻至极盛,各种文明的输出与输入在中华大地上生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盛世,八表九级,神韵悠扬,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力作为依托,没有一个强盛的文明作为背景,大唐帝国绝不可能成为号令四方的天下共主,大唐帝国绝不可能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丰功伟绩。

强汉盛唐,大汉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两个帝国的辉煌已沉淀在大汉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却也成为了这个民族不朽的荣耀。

在杜睿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即便是千年风沙也无法磨灭汉唐盛世留给炎黄子孙的骄傲。

穿过这尘封的历史,人们依然能看到大将军卫青横扫漠北匈奴王庭的壮举,依然能看到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英姿。在那个汉人用铁与血开疆拓土的年代,汉军铁骑也用他们的强悍横扫西域,杀北匈奴单于更向天下昭示一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也告诉这个世界,只有大汉帝国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只有大汉民族才是真正的统治民族。征伐持续了三百年,战争消耗着这个民族的财富,却磨练了这个民族的意志,让他们在随后的岁月里变的更加顽强和坚韧。

在这个民族宾服了所有的周边民族后,他们的财富也消耗怠尽,也耗尽了他们的心力,不可一世的东汉王朝开始走向分裂,走向衰败,从三国两晋再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朝,夕日强悍的大汉民族历经了长达近四百年的分裂,一直到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南北。这次的统一意义非比寻常,此次的统一为日后的这个民族的再次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秦王赢政结束了四百年的东周分裂,随后出现了强大的大汉帝国,而隋文帝结束了同样是四百年的分裂,随后出现的,正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大唐帝国。

和秦一样,隋也是一个短命的帝国,同样王位接替不过三代。武德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的军官李渊夺取政权建立了唐,一个新的时代也就从此开始了。在唐帝国的建国初期,在经济上并没有非常的实力,但是他们继承了隋帝国的强大而先进的军事,这一点与汉是不同的。

汉帝国建国七十年后才具备征服四夷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建立在强大经济实力保证的军事力量上的,而唐帝国从一建国就具备了宾服四夷的资本。因此他们并没有像汉初那样一度忍辱七十余年。虽然同是征伐,但唐帝国的征伐与汉帝国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汉帝国在征伐战争中国力不断的衰弱,而唐帝国却在不断征战后让自己的国力达到顶峰。

为什么同是征伐,汉帝国却在战争中国力不断被损耗,而唐帝国的军队却越战越强,国力越战越盛。

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一个例子,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领大汉精锐铁骑在一年内两次出征河西,杀五万,降伏四万,扫荡西域尽取河西,其战果不可谓不辉煌。

然而,试想一下,若是匈奴人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也建个城墙什么的,那汉军的骑兵还能如此轻松的去作战吗?

六天穿越五个匈奴王国的大汉骑兵还能扫荡河西吗?

这次战役的模式几乎就是汉军北方战场的基本模式,全部使用骑兵,狂飙突进。虽然使用骑兵具有作战力强和机动的优势,但在攻城拔塞的战争中骑兵几乎成了废物。

而汉军虽然在打败匈奴后也发动了多次对西域的战争,但依然是大量的动用骑兵,汉军在西域的作战模式也只是打败对方后骑兵撤离,偶尔留下一些步兵屯垦。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只要西域国家臣服既可,而汉帝国也没有灭亡他们,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存在,这种征伐的战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暂时的。

大汉内部的矛盾却在对外战争的胜利的同时越来越激化。同时,汉帝国也没有对西域大肆掠夺,当时条件下丝绸贸易也是有限的。

而大汉皇帝还对内附蛮夷优厚待遇,国内矛盾必然更加激化,国内财富则不断减少。就是在这样的对外战争中,汉帝国在征伐三百年后走向分裂。

而对大唐帝国,他的战争模式与汉是不同的,虽然汉帝国在南方战线上也使用了步兵,不过这只是因为南方战场没办法用骑兵而已。

而唐帝国呢,每次征战,大唐帝国首先的征伐,都是使用内附异族的士兵,而后才会动用了真正的正规军,汉人的军队,大量使用藩属国的军队是唐帝国作战的一大特色,这样将直接减少本土军队的损失,而付出的也只是一些掠夺来的金钱而已,因此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根本的稳定。

而汉武帝时期由于汉军的大量伤亡已经使得人口停滞增长,汉武帝西征大宛,阵亡十万,这在大唐帝国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唐军装备和训练都是胡兵所不能相比的,太宗皇帝甚至说,对付一万突厥骑兵,唐军只用三百人就够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当时唐军的作战能力。

唐军作战虽然也有像霍去病指挥的那支汉军一样六天内突进两千里,但那只是战术层面,在战略层面上,则是以占领土地为目的,于是就有了安西四镇,有了西域的两百一十七个州县。获得土地和臣服蛮夷的区别就是获得土地等于获得财富,而让蛮夷臣服,只意味着远扬天威。大唐帝国对西域实施的是有效的统治,财富源源不断的从西域流入中土,大唐帝国在西域也有重兵把守,这样,西域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固有国土,而不是名义上的属地,这也是区别与大汉的。

说到大汉民族历史上的对外战争,不能不提到秦大将军蒙恬,这位被称为笔祖的大将军,开创了征伐北方强敌的先河,秦始皇以并吞宇内之势一统东方六国后,开始着手解决北方的匈奴问题,在吞并六国战争中,一直无所建树的蒙恬,终于在河套草原让自己名垂千古。

三十万虎狼之师的秦军,纵横匈奴间,凶悍的秦骑兵战马上挂满了匈奴人的人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匈奴就被秦军击败,退出河套,而蒙恬也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一一万里长城。

匈奴人做为一个游牧民族,其韧性也是很强的,虽然他们被赶走,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彻底消灭匈奴人恐怕比现在让老鼠灭绝还难。

于是匈奴人后来又卷土重来,乘中原内乱再度占领了河套。在随后的八百年时间里,汉人与北方蛮族反复争夺着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即使是强大的汉军也没能彻底的解决河套的防御,一直到李唐帝国的出现,这一问题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李唐帝国的对外扩张战争,其实也就是从对突厥人的战争开始的。突厥在大唐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开始走向分裂,而同时的李唐帝国却正在走向空前的繁荣。

贞观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七年,太宗皇帝即位,从此拉开大唐帝国对外征伐的序幕。第一个挡在征伐道路上的就是匈奴人的后裔一一突厥人。

突厥人之凶残让其周围各部落均恨之入骨。贞观二年,薛延陀、回纥、同罗、拔野古、浑等国最成联军开始了与突厥的战争,突厥人被击败。

贞观三年,突利上表太宗皇帝,请求入朝内附,东突厥分裂。而同时,太宗皇帝册封了夷男为真珠比伽可汗,统治铁勒诸国,也就是回纥各个部落。从此铁勒诸国成为大唐帝国的属国。

一年后,也就是贞观四年,大唐铁骑真正开始了对突厥的战争,太宗皇帝采纳了杜睿的建议,命李靖率铁骑十二万,兵分六路,深入大漠征服东突厥,惊才绝艳的天才将领李靖在阴山仅用三千精锐骑兵就大破突厥,迫使突利可汗归顺。

贞观五年,唐军再度大破突厥军,俘颉利可汗,东突厥败亡,突厥的土地从此成为唐帝国的领地,征服突厥对整个帝国后来的一系列战争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征服突厥后占领了广阔的草原,为维持强大骑兵打下基础。其次,突厥降军的作战能力在获得唐帝国的物质支持后,发挥到了及至,也成为唐帝国征服西域的急先锋。

征服突厥,意味着大唐帝国首次远征就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胜利,这也极大的鼓舞了这个帝国在随后百余年里继续向西征伐的决心。

东突厥的灭亡,让西方的各个部落都感到了唐帝国的强大,纷纷臣服,表示愿意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接受唐帝国的保护,大唐帝国也开始在这些地区设置行政机构。

就在灭亡东突厥的三年后,杜睿为大唐帝国夺取了高昌,伊吾,焉耆三国。有了这个基地,大唐帝国又计划开始更大规模的向外扩张。

贞观九年,西突厥内乱进一步扩大,刚刚重新统一了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被部众攻击,兵败康居后自刎。西突厥另立咄陆为可汗,然而西突厥使各部均已经拥兵自重,咄陆为求自保,遣使请求内附,表示愿去可汗号,太宗皇帝认为北方基业未稳,西方除伊州一个桥头堡之外,其余凉浑、及天山南路西突厥各属国还没有内附,故暂时未对西突厥用兵。太宗皇帝封咄陆为西突厥可汗,赐旌旗、财物表示支援,名义上接受西突厥为唐帝国属国。

贞观十年年,咄陆可汗死,他的弟弟弟垤利失可汗继位。垤利失可汗分西突厥为十部,每部酋长一人,称十设,每设授箭一枝,故又号十箭。垤利失把十部分为左右厢,以碎叶川为界。左厢五咄陆部,居碎叶川以东,首领称五大啜,右厢称五弩失毕部,居碎叶川以西直到里海东岸,首领称五大俟斤。此后,西突厥两厢各立可汗,互相攻击。

而此时的唐帝国开始了新的征服,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以太子李承乾为行军大总管,大破土谷浑,国王自杀,部众皆降。

贞观十三年,王玄策击破帝那伏帝国,活捉其国王,王妃,王子等,虏获牛马两万多匹,送长安宫阙,同年昆山道总管阿史那杜尔攻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