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10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士,舍身忘死的作战,有大志向的文臣,竭尽全力的辛劳。

这是因为众人感念太宗皇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隆恩的原因,时天下群豪,英杰尽在朝中,生聚教养,方有北伐一战成功。

圣上以冲龄得继大位,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本朝三位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上谏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杜痒盛,张言硕,王玄策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选拔来给予圣上。臣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屈突通,屈突寿,高行真等人,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也常称赞他们的才能,以使拱卫京城,臣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太宗皇帝以开贞观盛世,致使大唐得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前隋所以衰败的原因。

太宗皇帝,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臣谈论起这些事,对于前隋炀帝的做法,没有不感到遗憾的。

内阁重臣,禁军骁将,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圣上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大唐皇室才能够万世永昌,天下才能安泰承平。

臣本是个平民,幸赖得以生在盛世天下,才能得以周全己身,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高居庙堂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臣身份低微,学识浅薄,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臣府上来访看臣,征询臣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因此臣深为感激。

太宗皇帝也以为臣之陋才可堪一用,拔臣于微末之间,委以重任,十数年来,幸得尾从,倍加信重,太宗皇帝驾崩之时,又委以托孤之重,臣至今想来,仍旧倍加惶恐。

后先帝临朝,以臣为百官之首,奉命西征吐蕃,幸赖先帝洪福,芒松芒赞授首以降,后臣不孝,忤逆当朝,先帝不忍降罪,使臣得意苟全性命,此皆先帝恩重。

先帝大行,臣又受命托孤,算来,臣自步入仕途,至今已有三十二年了。

先帝深知臣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了臣。接受遗命以来,臣日夜担忧兴叹,唯恐先帝托付给臣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

所以臣自受命辅政以来,无一日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宗皇帝,先帝在位之时,常念天下纷扰,当以大唐一隅谋天下安定,横扫寰宇,气吞八荒,以成不世之伟业。

如今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契丹,三韩,倭国,南洋诸岛,中南万邦皆以败亡,唯独大食独存。

臣接受遗命以后,每天寝食难安,所思之事皆为圣上鲸吞天下,以成三皇五帝之功业,而不敢懈怠。

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西征大食,平定天下,臣粗鄙,仍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以完成太宗皇帝,先帝的夙愿,这是臣唯一能用来报答太宗皇帝,先帝之大恩,且忠心于圣上重托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内阁重臣的责任了。

希望圣上把讨伐大食的任务交给微臣,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臣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太宗皇帝,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内阁众臣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圣上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如此臣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以致语无伦次。”

汉末之时,英雄辈出,然杜睿最为崇敬的只有一个,便是诸葛亮,或许他没有《三国演义》之中,那般多智近妖,然而其大智大勇,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却不能不让杜睿感佩。

汉末之时,刘备于成都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后刘备伐吴兵败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

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而是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

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杜睿不敢自比诸葛亮,李贤自然也不是刘禅,但是杜睿受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两代帝王托孤之重,心心念念的便是要完成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夙愿。

如今李贤渐长,杜睿迟早要归政的,在归政之前,这件大事便成了他的心结,如果不能完成的话,日后他又有何面目去见太宗皇帝,高宗皇帝。

杜睿一番奏请,即便是那些有心反对西征的大臣,也张不开口了,这份奏折毫无文采可言,通篇流俗,然却感人至深。

李贤听过之后,心中也是隐隐酸楚,他的心里对杜睿有不满吗?

自然是有的!

身为一国之君,却不能掌一国之权柄,万事都要由杜睿决断,他自然会心生不满,但是听了杜睿这番奏请,李贤只觉得自己满心的羞惭。

杜睿对大唐的忠诚,天人可鉴,然太宗皇帝,高宗皇帝却倍加猜忌,临终之时,偏偏又委以托孤之重。

杜睿一生,几起几落,然而却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从来不曾心生怨恨,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姑父!”李贤也顾不得这里是朝堂了,真情流露道,“姑父英雄一生,为大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不世功勋,如今久不征战,朕深恐姑父西征,稍有挫折,动摇一世英明,还请姑父思虑再三!”

杜睿淡淡一笑,道:“圣上!臣之微末名声与大唐万世基业相比,不足道哉,臣此生深受三代君王大恩,无以为报,唯有兢兢业业,夙兴夜寐,略尽薄智,方才心中稍安,太宗,高宗两代君王所想,皆在于此,臣受两代君王托孤大恩,如今年已不惑,若是在不能完成此业,深恐天不假年,日后有何颜面,见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于地下,臣请圣上准臣所奏,授臣以大任,若不能胜,臣自当枭首以谢天下!”

李贤听得一惊,忙下了御阶,上前将杜睿搀扶起来,道:“姑父不可出此言,这大唐的天下,还要仰仗着姑父呢!朕年幼,不足以治理朝政,姑父若要远征,这朝中之事,该如何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