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6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也加深了大唐后期的统治危机,加快了大唐王朝的崩溃。

其三则是发生在明朝的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与三党,既浙齐楚三党,以至发展到后来与阉党的纷争,也给明朝这个大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棵稻草。

东林党是源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其开创者为当时已罢官为民的顾宪成,另外二人为邹元标以及赵南星,其次外加高攀龙等人。

东林党在把持朝政后秉承“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原则打压三党导致了三党与阉党的最终结合,后来阉党对东林党人的残酷镇压,则为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场几十年间的战斗东林党人看似为国为民、大义凛然,其实与唐代的牛李党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天草四郎的眼中无疑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牛李党争将繁花似锦的大唐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北宋的新旧党政,则将华夏历史上文明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的北宋弄得半死不活,结果白白便宜了女真人。明朝的党争更是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口气折腾没了,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让满洲鞑子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天草四郎很清楚,杜睿就是李承乾面前最为得宠的一个臣子,正因为杜睿得宠,所以他也可以断定,杜睿在朝中一定有很多的政敌,杜睿得到了李承乾的信任,无疑是阻碍了其他大臣的晋身之路,这对封建官僚来说,简直堪比杀父之仇。

想要整倒,干掉杜睿的也一定不在少数,只要能利用好这些人,那么想要扳倒杜睿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天草四郎离开倭州之后,便急不可耐的到了长安,他要赶在杜睿回来之前,将事情准备好,等杜睿回到长安之后,就给杜睿一个迎头痛击。

就这么一直到了天色将晚的时候,天草四郎突然道:“近藤君!”

“属下在!”伴随着近藤勇的声音,房门被推开,人走了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天草四郎道:“你出去打听一下,长安城有没有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个人!”

天草四郎熟习中国的历史,他自然知道大唐在这个时候谁才是能与他合作的人,经过了一番筛选之后,他总算是锁定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就是许敬宗,只可惜天草四郎还不知道此刻许敬宗已经因为获罪于李承乾,被贬为了庶民,至于那个李义府,他倒还当真在长安为官。

熟习大唐历史的人都知道,有唐一代,李义府,许敬宗,杨国忠,李林甫被成为四大奸臣,而李义府更是奸臣的代表,他的生活奢侈、卖官鬻爵、杀人不眨眼,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就是他的最好标签。

不过,人们不知道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作恶,李义府也是如此。初入政坛时,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怎奈时势难料、政局险恶,被种种因素裹挟着的李义府最终走上一条奸臣的不归路,而到最后,他自己也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棋子。

和历史上一样,年少之时,李义府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八岁那年就已经名满乡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历史上一样,贞观八年,二十一岁的李义府由于才华横溢,被人带到长安推荐给了御史马周,从此,李义府正式踏上了从政之路。

马周之所以看中李义府,除了欣赏他的才华外,大概还有两个原因:第一,李义府跟他一样,是庶族出身,两人惺惺相惜;第二,李义府在他面前非常懂事,很讨他喜欢。

马周因此格外器重李义府,甚至还曾将李义府引荐给了杜睿,不过杜睿深知李义府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李义府十分冷淡,还曾劝马周不要和李义府交往过密。

只可惜在那之后不久,杜睿就因为变法之事,被太宗罢黜,离开了长安,而,李义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一次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吟了出来。他的睿智马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马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进行“面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流,且头头是道。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却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一点也不小。

上任后,李义府倒也不负皇恩、忠于职守,其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露。不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李义府得罪了一大批违法的朝廷重臣。有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一一“人猫”。

因为猫在抓老鼠时,不管多急,走路也总是悄无声息,而干掉老鼠后,猫依然显得神闲气静。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动声色,难以让人猜透,这点正和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李义府也因此深为违法官员所忌惮。

诏侍晋王,即在晋王李治身边工作。太宗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身边,其目的就是让李义府以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李治。

随着和李治接触的增多,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李义府不但身体力行要求李治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李治读后感动万分,当即赏给李义府四十匹丝帛。

当时杜睿恰好远洋归国,闻听此事,还以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此后虽然深得太宗父子恩宠,倒也没有去难为李义府。

甚至当李治谋反之后,杜睿奉命在处理被牵连其内的官员时,还将李义府的名字给划了去,不过摄于李义府在历史上的恶名,倒也没有给他更大的权利,只是建议太宗,继续让李义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位。

可以说到此,李义府的人生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六年后,李治一上台,就赐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并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照这个形势走下去,李义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没有高升的机会,在永徽六年还差点而被调离长安,其原因就是权臣的排挤。

因为在历史上,按照太宗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人选,宰相长孙无忌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长孙无忌出身于贵族,所以对庶族出身的李义府不自觉地就低看一等。因此,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对工作也一直兢兢业业,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心知肚明,但他又能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

可话虽如此,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两人并称“来李”。来济只比李义府大三岁,最初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宰相,李义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连这种原地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对他横竖看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他调到四川壁州担任司马。

得知这个消息,李义府很郁闷。他知道,一旦被调离长安,也许这辈子就没机会再回来了,毕竟自己出身于庶族,在朝中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而原来的靠山马周早死了。

可是能抗令吗?

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儿,李义府不禁义愤填膺,同时苦苦思索着对策。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性情狡诈且多智。听说这事后,王德俭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他的这个主意,让李义府的仕途命运转了个弯。

王德俭对李义府说:“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一直犹豫未决,因为长孙无忌等权臣觉得有悖伦理,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此点拨,李义府顿时豁然开朗。

果然,唐高宗在收到李义府的那份恳请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的奏章时,大喜过望。当天,他就与武则天一起召见了李义府,问他为什么支持“废王立武”。

李义府只说了一句:“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陛下立武昭仪为皇后,臣只是顺应民心,说出百姓的心声罢了。”

一直以来苦于得不到支持的唐高宗听了李义府这话,自然高兴不已,又岂能让第一个支持者离开长安?

就这样,唐高宗一高兴,马上把长孙无忌的调令变成了一张废纸。第二天,唐高宗又送给李义府一个好消息一一升他为中书侍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义府这个敢于吃螃蟹之人的带动下,原来不敢吱声的大臣也一个个站了出来,请求唐高宗“废王立武”。李治、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由此扭转了局面。

随着武则天地位的稳固,李义府的官位自然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他也显露出了一些掌权者的坏毛病,变得越来越狂妄,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

不过由于唐高宗与武则天都还特别需要李义府的支持,所以也就帮着他掩盖,出了事都尽量压下去。到了显庆二年,唐高宗还擢升他为中书令。

不过,李义府此时虽官爵显赫,但庶族的出身一直让他抬不起头来。所以当上宰相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出身。

恰好有一个叫李崇德的官员,出身于赵郡李氏,这一支乃是李氏第二大分支,地位仅次于皇族的陇西李氏,为了巴结李义府,便谄媚的把他的名字添到了自己的族谱里。

这样一来,李义府摇身一变,成了赵郡李氏中的一员。当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