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7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杜睿自然不会沿袭这样的套路,通过那种考试选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只会死读书,掉书袋的蠢材,于国无大用。

历史上,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就是因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经过杜睿的改革之后,科举也变得更加务实,虽然也有经义考题,然所靠的,大多都是关于品德方面的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策论。

在永徽朝之前,杜睿的科举改革之后,一共经历了四次大考,前三次的策论试题,都是太宗皇帝,李承乾,杜睿三人一同拟定,最后一次,杜睿还曾担任主考。

除了进士科之外,在杜睿的提议之下,还开设了明算,格物,地理等十几个科目,为大唐选取各类人才。

杜睿进行科举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中央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杜睿所改革之后的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科举为历朝历代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杜睿也想将大唐一下子就打造成他理想当中的帝国,然而他却也很清楚,这个过程必定是漫长的,一个强国之梦,首先就是教育,而想要在大唐实施义务教育谈何容易,不过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一样能起到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对知识的关注,普遍得到了提高。

从杜睿施行改革到现在,在大唐国内,以秀才计,不下五十万人,把生员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除了这样的文举,同样也开设了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策略,武举考试的目的则是为了向朝廷输送军事人才,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继光等等,也可谓是英杰辈出。

可是万事都没有尽善尽美的,即便是杜睿完善过后的科举考试也是一样,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以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

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二是夹带、三是代考。改革之后的科举,虽然只进行了四次,朝廷也曾专门制订了一份作弊的惩罚制度,可是这样的事情依然屡见不鲜,杜睿所能做的也只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尽可能的想办法补救,竭力避免。

例如杜睿虽然设立了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又设定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

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杜睿又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

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要依律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会被牵连受罚。

同样为了防止夹带作弊,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

杜睿做主考的那一次,就曾见有的考生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能被用作夹带。

只可惜他们撞上的是杜睿,对于来自后世的杜睿,像这种小儿科的作弊方式,岂能看不出来,杜睿虽然怜悯他们多年苦读,然规矩就是规矩,每次发现,都是取消考试资格。

至于代考就更是防不胜防了,当下这个年代,又没有身份证,为了防止代考,杜睿曾专门制定,考生须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亦没有被完全杜绝。

如今杜睿已经离开长安,返回杜陵为民,原本朝廷科举选才这等大事,已经和杜睿没什么关系了,虽然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是现在那位君根本就用不到他来忧,杜睿纵然是满腹愁肠也无处用,倒不如静卧隆中,以待天时的好。

可是因为一个人,杜睿却不得不费心关注一番。

杜睿门生百余人,要说他最为上心的,无疑就是狄仁杰了,前番出门游学,只为开科大考,可是因为大唐西征,举国上下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西征这件事上,开科取士自然就被放到了一边。

如今大唐在西边大获全胜,李承乾登基也已经三载,算起来春闱的日子已经过了,天子登基以来的第一科门生也该取了。

狄仁杰去年就高中解试头名,由于省试因故取消,只得羁留在杜睿的府上,等着朝廷开恩科,如今倒也被他等到了。

杜睿看着眼前已经青年模样,一表人才的狄仁杰,心中不禁也是快慰,想想当初他随父母来杜陵拜会之时,还只是一个顽童,如今却要去独闯龙门,杜睿都不禁觉得自己老了。

“该准备的,可都准备好了!”

狄仁杰忙道:“恩师放心,学生都准备妥当了,此番进京大比,定然不会坠了恩师的名头!”

杜睿闻言笑道:“为师又哪来的名头可言,你愿走仕途这条路,原也是好事,当今圣上宽厚仁德,勤政爱民,你日后步入朝堂,辅佐圣上,为国效力,须谨记四个字!”

狄仁杰躬身道:“学生恭听恩师教诲!”

杜睿笑道:“戒骄戒躁!”

狄仁杰一愣,他想不明白杜睿怎的说了这么四个字。

杜睿道:“为师便是因性子急,当初变法,急于求成,结果有诸多疏忽之处,不得不用十年的时间加以补救,如今才有了这副四不像的模样!你不要学为师,凡事当三思而后行。”

其实说起来,杜睿也是过于追求完美了,他的变法,便是放在历朝历代,都堪称创举了,可是杜睿却不满意,每每都能发现其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狄仁杰听杜睿说完,道:“恩师教诲,学生旦夕不敢忘!”

杜睿点头,道:“这边好,当初你父母将你交给我,加以教导,为师却因俗事缠身,对你不够在意,今后的路是你自己选的,为师只望你能时刻牢记为官者当以民生为本,且不可做那乱行之事,否则为师顶不饶你!”

每个学生离开杜睿,步入仕途的时候,杜睿都会说这么一番话,加以告诫,狄仁杰自然也不能例外。

这时一旁的杜承学满脸笑意的走了过来,拍着狄仁杰的肩膀,道:“怀英!你这一走,恩师身边这下就只剩下我与小师弟了,小师弟又是个书呆子,全无半分生趣,以后的日子可就闷了!”

狄仁杰便杜承学说得面色黯然,道:“师兄!今后恩师身边便多劳烦你早晚侍奉了!”

杜睿闻言,笑道:“为师有手有脚,如今不过而立,哪里用的着你们侍奉,当初为师将你们师兄弟收在身边教导,为的是能为我大唐添些英才,可不是让你们养我的老!别再说这些,怀英!此次去长安,我让耀辉陪你同去,一路之上也好有个照料!不过有一事为师须讲在前面,你若是做了,不要怪为师将你逐出门墙!”

杜睿说着面色也跟着变了,狄仁杰闻言,立刻想到了杜睿说的是什么事情,忙道:“恩师放心,学生学自恩师门下,如何会做那等趋炎附势之徒!”

杜睿说的事情,在当下看来,其实也没什么,开科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便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但更多的还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之徒。

杜睿虽然不介意用自己的名头,给学生们行个方便,但是那是要他主动提出来,否则的话,冒冒然的便去走后门,被杜睿知道了,一定死的很惨。

曾经就有杜睿的一个学生,借着去长安参加省试的机会,到处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