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8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泰结党很自然,他是“非太子”,是“太子”位的顺位继承人。历史上的李承乾自甘降到李泰的地位,也结私党,结果贞观后期,两派互相激烈争斗。对太宗皇帝而言,他们俩就都是敌人了。

因为都有势力团体可以威胁自己的皇帝帝位,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走老爹李渊的路,这还是从好的角度出发考虑。所以,太宗废了李承乾之后,谁都没立。立了不结党的李治,因为李治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地位。

所以,承乾被废,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悲剧!

杜睿前世读《新唐书》,对李承乾的遭遇,只能用实堪可怜来评价。他原本是不会走到那一步的,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是绝对的嫡长子,生下来即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从史书中对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岁,就很机敏聪惠。解决、处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识大体。”稍长几岁,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让他监国,代理国政。

到后来,人性中好玩乐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但害怕父亲责怪,就隐藏自己的行迹。朝庭之上,说的都是忠孝之类的言辞。下朝后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嬉戏娱乐。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提意见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他比较贤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宫内重臣常常规劝。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赏赐金银。想磨砺太子内心。李承乾可能觉得这些人象嗡嗡叫的苍蝇,非常讨厌。总之被吵烦了。干脆叫人暗地加害他们。此时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声不错。皇帝很喜爱。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动路,害怕被废,与李泰关系很差。

在困境之中,李承乾想到的不是改变自己,改变他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印象,而是选择了一个普通年轻人那样极端的方式,去对抗。

李承乾让奴婢上百人学习音乐,学习胡人的发式,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盗取牲畜,杀牛宰羊,召集身边人一起烹食。又学习突厥语言,喜爱他们的服饰。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来吃。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突然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天下,将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难到不是快乐的事吗?”

左右亲随那些老成之辈以为他中邪,然后又听他说:“我做天子,当由着性子,有劝谏我的,我就杀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吗?”

李承乾大概对那些错劝谏为名以诂名吊誉的老成之辈厌恶透顶。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语言和行为马上又被人争相报给了皇帝,于是太子下场可想而知。

因为被一起“谋反”的人告密。太宗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废为庶人,迁居黔州。

贞观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太宗皇帝也为他的悲惨身世而落泪,忧伤,好几天不上朝,以国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见做明君难,做明君的太子尤难。

杜睿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这个身份极度高贵,但最后却悲剧结场的曾经储君,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杜睿查阅了关于他的一切史料与评论,细细阅觅后,于从前的同情惋惜之外,多了一丝悲愤。

李承乾出生时大唐王朝已经建立,以嫡长子的身份,他一出生就是秦王世子,被祖父李渊赐名“承乾”,也许里面有承袭大唐乾坤的意思,到了他父亲太宗皇帝继位,八岁的他毫无异议的被封为皇太子,唐书记载承乾自幼聪慧伶俐,一直很得父母喜爱看好,及冠后却逐渐变得好玩不务正业然后逐渐失宠,后来准备谋反结果泄露,最后被流放,于两年后死于流放地,享年二十七岁。

不了解内情的也许会以和史书上一样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个事件,但是凡事都内外结合,史家们把责任全推给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书的如此评价只不过是看他失败,然后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罢了,他父亲弑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不是,史书只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产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当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父亲,他想胜太难了,所以只能说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尽其在史书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亲首创了皇帝可以参阅史书。

他出生便是承字辈、嫡长子,地位超然,封为太子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母亲后位稳定,父亲也对他一直不错,就在他谋反泄露的前一年还在劝他,就在他被流放前还专门去看他,再立太子时还反复考虑他的安危。

同样,而对李佑的谋反,太宗皇帝直接赐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亲对他的看重,这也难怪,封建环境下,一般父母都会比较看重长子与幼子。

其实杜睿觉得去解释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堕落不是太难的,从八岁被封为太子后,李纲、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一些文人儒士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学习就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所有,开始可能还好,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厌,加上他还只是个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会有好玩的天性,他渐渐的开始好玩,他严格的父亲就开始训斥、不满与失落。

于是让一直想夺嫡的李泰有了机会,流言蜚语也就越来越多,接着他脚跛了、一直支持他继承皇位的母亲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却在与父亲太宗皇帝对抗,长久不得改善的父子关系使他开始为自己将来做打算,于是产生了宫变的想法。

换位思考,加入父亲总是对你很严、对你喜爱的一切爱好给予磨灭,你自然而然生恨,从而选择与父亲对抗,所以李承乾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了解了李承乾之后,便想过,假设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大统下去,那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如果李承乾登基为帝的话,自然也就没有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没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没有了安史之乱,大唐之所以衰败,根由都是在于一切在安史之乱,一个强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没有李隆基,大唐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下去,会不会更加强盛?

之所以李承乾没有继承帝位,之所以之后的大唐政权持续动荡,短短盛世之后就走向衰落,杜睿认为太宗皇帝要担负很大的责任。这些,都和这一位天可汗有关。

这一位天可汗逼父弑兄,为他的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玄武门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挥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一一被诛灭。李渊丧子丧孙,大恸之下不得不让位。虽然太宗皇帝雄才伟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为后世树立的影响就是: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用来推翻的。

从太宗皇帝登基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阋墙、女子夺权可谓层出不穷,政权动荡不安。

太宗皇帝刚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国各地的李渊的其他儿子们就纷纷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时间安定下去了,结果又开始了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把其他幸存的藩王、从龙功臣们牵连进去,可谓好大手笔,人头滚滚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时,李姓藩王幸免于难的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乱,李治之后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后,皇权好不容易归于李显,李显这个窝囊废却被老婆女儿谋杀了。

李旦继位,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平衡中战战兢兢做个懦弱皇帝,好不容易传位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十几年后就开始了安史之乱。

这些战乱,太宗皇帝难辞其咎。

封建王朝的储君,一向是立嫡立长为先。乱世立贤,治世立嫡长。这种传统是经历了历史验证以后,被确认为最有利有效的原则而流传下来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为让他的儿子们觉得,太子,就是用来弑杀的。

这就是李承乾悲剧命运的开始。

从史书短短的记载来看,李承乾聪明、能干、贪玩、调皮,不愿受约束,但这无碍于他有潜质成为一代明君。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太宗皇帝让十八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干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也受到大臣们的一致肯定。这说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处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毕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这是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太子,怎么没有可能成为明主?

可是,李承乾的内心是不安的。他从小被送到李渊那边抚养,加上李建成、李元吉等其他叔伯的孩子,估计有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他对这些堂兄堂弟的感情也许比自己的亲兄弟还要深。

但是,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这就种下了他内心惧怕失宠失势的种子。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就再没有荣华富贵。

少年的李承乾,贪玩调皮。李承乾一生事迹,他那些“过恶”,真的大多都只是私人品德问题,前期尤其如此,比如奢侈、贪玩、搞同性恋等,其实都不是什么不可救药的大毛病。据说,孩子故意捣蛋淘气的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借此来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和爱,然而太宗皇帝对李承乾的叛逆,并没有耐心的疏导,而是严苛的对待儿子,御史也指责太子,朝堂里面的大臣很多都被李泰收买了,他们跳出来落井下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