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9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手好字。

也就是说,宋朝重视文人,而不重视武将。这是一个治国的根本思路。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喜剧并非原创,原创者恰恰就是后周的创建者郭威。就在陈桥兵变的9年前,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也在率军抵抗辽军的过程中回师京城,登基称帝。

自晚唐以来,中国陷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军阀混战不休,后晋节度使安重荣一句道破天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五代短短53年间,仅中原正统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马灯般轮换,还有10个参差并存的独立王国和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北方却面对着占据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随时准备秣马南下的强大辽国。

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他本正是因为“君弱臣强”取得了政权,因此他要杜绝下一个“赵匡胤”的出现,而下一个“赵匡胤”最有可能从他的那些老部下中产生。

某一天,赵匡胤召老部下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屏去左右说:“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皇帝处境非常艰难,反而不如节度使快乐,整夜睡不好觉。”

石、王等人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

赵回答:“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石、王等顿首涕泣请求指明道路,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

石、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

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称疾请辞,赵匡胤赐予他们丰厚的财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从此不掌握军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随后,赵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节度使们的权力。

中国历代王朝杀功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明朝。这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均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扫平群雄,都有一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可以说王朝是他们与功臣一起创建的。

因此在建国后,同样是大封功臣,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承诺功臣与皇帝共享富贵。

朱元璋同样如此,大封功臣,并赐免死铁券。可不久,他们就大开杀戒,刘邦剪除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甚至囚禁第一功臣萧何。朱元璋青出于蓝,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干净。

赵匡胤的做法与刘、朱二位截然不同,他算是厚道的,只是剥夺了功臣们的军权,但同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赏赐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并通过互相结为姻亲的方式巩固、加强彼此的私人关系。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开国功臣与宋皇室世为姻亲,子孙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将。

皇帝和功臣其实是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容易导致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种赎买,即子孙世代享有丰厚的物质报偿、崇高的政治地位来换取功臣危及皇权的权力,从而使双方走出困境,达成一种互信。

如果要达到“杯酒释兵权”式的成功,作为强势的一方,皇帝不仅必须具有恢宏的气度、宽仁的胸怀、洞察人性的能力、以己度人的体贴、言行一致的信誉,还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才能率先打破困境,做出承诺,使功臣放弃自己的权力。

赵匡胤恰恰具有以上这些品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演出这一幕“杯酒释兵权”大团圆的喜剧。

宋朝固然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其中自然也离不开宋朝统治者从立朝开始制定文治天下的必然结果。

宋朝开国的初期阶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自然那也离不开中央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对军队的控制,对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结束了五代十国后朝代频繁更迭的局面。同时宋朝统治者实行了休民养息,农业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与经济繁荣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断,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并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琐,直至最后亡国。按道理说宋朝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文明也十分先进,不应该败给人口少又不开化的外夷。

在后世的众多历史学家探讨宋朝亡国的历史问题时,有的说法认为是政权腐朽,有的说法认为敌对者有强大的铁骑,铁骑具有当时最强大的战斗力。

事实这两点都不足以解释宋朝积弱与灭亡的根源。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是不注重军事的发展,尽管宋朝战事不断,但是宋朝的军事发展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比前朝没有根本的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谐局面。

假如历史能够改变,宋朝能够以其他方式制约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轻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宋朝能够将经济实力与社会的文明成果积极的向军事实力转变,那么从装备来说未必不能有长足的进展,在宋朝时期火药已经产生,但是在用于军事方面的火器发展迟缓,假如宋朝重视军备,社会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是没有可能向军事转变,外夷的铁骑未必就一定要占上风。

假如宋朝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重视武臣的素质,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未必就不能发现外夷地广人稀的短处,未必就不能利用敌人兵力不足,战线漫长的弱点,从敌人的后勤保障上制约敌人的铁骑锋芒。

拿南宋来说,尽管金的势力直达长江北岸,但是金的后方是不稳定的,中原地区以汉民为主体,反抗暴乱不断。如果宋朝统治者联系敌后义勇,组织敌后武装,并派出轻骑直趋敌人后方,那么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长江以北,那么长城以北,直到黄龙府还能有多少金兵?

从历史说,宋朝是个虽然富足却积贫积弱的朝代,其中不重视军事的发展是其积贫积弱亡家亡国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的元朝灭宋立国,英国用舰船利炮几乎统治了多半个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因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而获得了经济起飞的资本,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这都是为什么?

难道战争永远是不幸的吗?

对什么人都是不幸的吗?

那么反过来想元朝是怎么建立的?

英国是怎么掠夺殖民地和财富的?

日本是怎么发迹的?

美国是怎么成为世界霸主的?

所以武备绝不能轻,李贤登基之后,杜睿除了对中枢和地方的改革之外,最着重的还是对军队的变革。

强军备武,势在必行,当然杜睿也不可能盲目的发展军备,让军队始终都处在一个向前发展的阶段上,直到军队脱离掌控。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的政策,虽然是饮鸩止渴,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这其中的相互制衡,就是杜睿可以借鉴的地方。

北衙十军从属皇帝亲军,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南衙十六卫,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守护大唐安定,却又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的权利无限扩大,而作为君权与相权手中利刃的军队,则会因为两种权利的相互牵制,可以始终处在一种不可不发展,却又不可过度发展的阶段。

既能始终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却又不至于让军队脱离任何一种权利的掌控,而肆无忌惮的扩张,最终成为动乱天下的根源。

和北衙十军是从民间招募的两家子弟不同,南衙十六卫的构成,则是在原先禁军八部的基础之上重新扩充的。

其中左右卫的设立乃是在飞虎军的基础之上,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宋俊,戴猛统领,为上将军,从二品,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小事得专达,每岁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

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则它官摄。

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从九品下。

左右骁卫则是在左屯卫军,右屯卫军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蔡贞,张翼统领,为上将军各,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

凡翊府之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