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9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每餐的膳食也是简单的让人瞠目结舌,甚至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只有月初,月中才能见到一点儿荤腥,为的就是开源节流,可是那样当真富强了吗?

富强没有,大臣们并没有只管的感受,他们只觉得开源节流是正确的,可是现在,杜睿却是对他们说,要怎么花钱,这未免让人觉得十分荒谬。

可杜睿所提供的这几份图表上的数据表明,确实是朝廷支出越大的年份,经济越繁荣,太宗贞观年间,因为杜睿的环球航行,以及累次的对外战阵,掠夺,让国库里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可是贞观朝的大唐经济却没有好转,百姓虽然生活安乐,但那是因为大唐的经济模式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制度下,百姓们的生活好了,但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却并没有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而到了永徽朝,虽然杜睿被罢黜,但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施政方向,却被李承乾完美的继承了下来,那就是极力刺激大唐的经济发展,以国家带动民间,一同消费,直接刺激了民间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且有了取代农耕经济模式的趋势。

可是在座的这些大臣们,虽然也接受了贞观变法以来的时代脉冲,可是让他们从几千年以来的小农经济思想一下子转变过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今天杜睿所提出来的,该怎么把钱花出去来说,别以为花钱就很容易,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这可是个大学问。

就连杜睿教导了几十年的弟子们,一下子也不知从何说起,脑海中太多东西需要消化,杜睿也不着急,他知道这个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他们虽然知道该怎么去做,但是让他们将这些东西都系统化出来,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就要把花钱与经济发展的脉络理清,否则什么也说不上。

杜睿静静的等着,他的数据及刚才的话,已经阐述得很清楚,在坐的没一个是笨人,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任务,杜睿相信他们能分得清对与错。

等他们思索了一会儿,杜睿才接着说道:“钱之所有具有价值,就体现在流通上,把钱存在国库里,它不能当吃不能当穿,什么也不是,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罢了。只有把它花出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朝廷花钱从农户手上购粮,农户多余的粮食才能消化掉,有了钱才能用来买牛,买耕具,发展生产,从而产出更多的粮食。朝廷花钱向商户购买丝绢织物,商户赚到了钱才能扩大作坊,多雇人手,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才有地方栖身,商户才能生产出更多商品,便市场面供给更加丰富,也能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大唐的物资充足了,可以更多的运往各国销售,从而为大唐带回更多的财富,总之一句话,这钱必须流动起来,才能促进民生发展,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如何花好国库中的钱,就尤为重要了。”

杜睿说完,众人依旧沉默不语,还在细细思索着他的每一句话。不得不说杜睿的话,就好像一盏明灯一样,顺将就将他们还有些混乱的大脑照亮了。

杜睿所说的,他们自然都知道,事实上这些年来大唐一直都是这样运作的,刺激经济,增加税收,加强海外贸易,增加大唐境内流通的硬通货。

可是他们只是机械的去做,却从来没想过要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做得最好,带来最大的好处,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须臾之后,才听高智周问道:“恩师是否已经有了腹案!?”

高智周原本就出身商户之家,自小就帮着家人做账,最经济方面最是热心,方投到杜睿门下的时候,杜睿只是考较了一番,便惊喜道:“此子可比汉时桑弘羊!”

杜睿在官场洗牌之后,便将原本只是户部郎中的高智周一下子提到了户部尚书的位子,可见杜睿对他的信重。

杜睿道:“本官确实有些设想,这便道来供各位参考。首先,要想国库的钱花得有效益、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就必须制定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

杜睿说出这个词来,众大臣都是一愣,这个词要是拆开,他们都明白,财政乃是一国之重,预算,虽然不甚明了,却也能猜到个大概,可是这财政预算究竟是什么,他们就不甚了了了。

杜睿接着道:“所谓的政财预算,就是朝廷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制定出下一年的支出数额,交由内阁集体审议,一但通过内阁审议,那么各部门明年的财政支出数额就确定下来。户部将按照审定的数额,向各部门拨款。哪个部门超支,那便是你这个部门的事。比方说兵部,你一年下来,打算制造多少兵甲、又有多少矛戈需要维护,全国禁军,八大军区所需饷银多少,加上本部门官员的俸禄,共需要多少开支,都要一一预算出来,上报给内阁审核,户部按审核结果拨款,绝不多拨。若有特殊情况,才可从新提出申请,交到内阁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加拨款项。工部也一样,你一年下来要建设多少设施,宫禁需不需要修葺,边城是否需要加固,清理河道需要多少银钱,都需要提前制定出详细的支出预算,上报内阁审核。同样只有发生特殊情况,比如洪水,地震等灾害,才可以申请追加财政预算。有了分这份财政预算,各部门主官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创新想法,各年支出是多少,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有没有效益,都将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来。内阁可根据本年度的岁入情况,量入而出,哪个部门的开支应该削减、哪个部门需要追加经费,心里也有个预案。除了预留一定数额的款项应对突发事件外,其他的便可以投入到国计民生上去,以促进大唐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个才是真正的节流,否则没想详细的制度,没有详细的规划,只知道花钱办事,不知道有多少钱被白白的浪费掉了,于国来说,这就是犯罪!”

“恩师此策大善。”

高智周第一个就表示赞同,他是户部尚书,若真有了这样一份政财预算,他的工作可就轻松多了,不用每天应对那些到户部来伸手要钱的官员。想要钱,先提出申请,交给内阁审核,通过了再来伸手。

要是还想以前那样来打人情官司,那就对不起了,只能说明你这个主官做得不称职,那可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而且有了杜睿撑腰,他也就不怕那些师兄弟来他的门口打秋风了。

一时间,高智周只觉得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的前途一片光明。

高智周是乐了,可是余下的大臣则是一脸的苦色,要是按照杜睿所说的那样操作的话,无疑会极大的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这件事还不能马虎,要是要少了,到时候钱不够用,要是要多了,估计内阁也不会通过,可是杜睿的这个提议分明就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又无法反对。

杜睿所提出的财政预算,实际就是绩效预算,其核心是主张朝廷的预算,必须与朝廷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官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用绩效作为约束手段,以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内阁这个最高机构对支出总额进行控制的同时,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各个下属部门。

比如七部,朝廷按预算将钱拔给了你,那怎么用这笔钱,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朝廷只看绩效,你的部门拿了这笔钱,到底做了什么,所做的工作和所花出去的钱,产生的效果如何?是值是亏?这将直接反映出一个部门官员的能力。

这种绩效预算制度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官员的工作业绩,这样一来,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促进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最大程度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将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这个财政预算方案一经杜睿提出,作为时代精英的一众朝臣只是稍一思索,立即就明白它好处所在。

以前各部门官员绩效考核的方式都比较模糊,如何评定一个官员有能力,很难有直观的对比,以至于官员的升迁经常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资历。

许多官员便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尸位素餐、得过且过,反正混够了资历便能升迁。

历朝历代以来都有对官员能力考评的工作,就比如后世有部辫子戏《宰相刘罗锅》里面曾出现过的京查大计,就是对官员能力考评的一项工作。

只不过历朝历代对这种工作都没有过一个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的时间,次数,以什么为依据,也十分不健全,到头来只能看那些文案,或者走人情帐。

现在若是按照杜睿的意见,实行财政绩效预算的话,无形中对官员能力的考评也有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本身在一个部门提出预算时,预算由哪部分组成,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新项目,都一目了然,若是申请的预算只包含了本部门官员的俸禄,那就表示这个官员啥事也没打算干,就是混日子。

若是申请的预算包含有新项目的支出方案,那么这个项目完成得如何?效益如何?年底立即就反映出来,而工作的绩效等于官员的能力,朝廷可以依此给予奖罚。

而且一旦超支了的话,也会有严格的审计措施,钱花出去了,花到了什么地方,说得清楚没事儿,要是说不清楚,那么很显然就是被人挪用了。

所以说要是施行杜睿的这种财政预算措施的话,无疑还能欲望贪污犯罪,净化官场,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既然这种财政预算的好处不言而喻,三省的执宰很快就点头表示赞同,然而七部尚书除了高智周外,其它人都默不作声。

原因很简单,财政预算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一但实行,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反映出来,一时间各人心里都有些没底,让他们如何点头赞同?

但这种预算的好处明摆着,一时之间他们又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直接反对,就等于说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自己都没信心,让别人怎么有信心?那还在这个位置上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