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 第9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至于70%的印第安人已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印第安民族的风俗和传统被博物馆化和旅游化,空洞地挂在墙上、摆做样子,被人讲解、研究和观赏。

和后世的美国人相比,大唐所做的一切已经可以被称为厚道了,尽管依然是强权战胜公理的老套路。

不过现在无论是欧翁,还是真腊,他们都狂热的想要用他们所坚持的公理去挑战大唐的强权,结果如何?

或许只有他们所信奉的神明能够为他们解答了!

“出发!向北进军!”

第六百零五章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土人的大军在欧翁的带领下,朝着新奥城开了过来,这场战争,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土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家园而战,他们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者,而唐军却是邪恶的一方。

杜睿会有这样的感伤,但是唐军将士却不会有任何负担,他们只知道一点,他们是在了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国家赋予了他们守护这片土地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他们必须完成,他们是军人,军人的义务就是去守护他们需要守护的东西。

“报……”

一骑哨探纵马飞驰而来,在狄仁杰的面前止住,拱手禀报道:“刺史大人!土人叛军距离我大军已经不足三十里了!”

狄仁杰闻言,并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淡然的点了点头,道:“继续查探!”

哨探领命,再次飞驰而去。

这一战,狄仁杰并没有缩在新奥城中,新奥城虽然经过了冯毅数年的经营,可是和大唐本土那些坚城相比,还是大大不如,当然如果土人叛军没有攻城武器的话,笼城战,也是不错的选择,只可惜叛军得了高人的指点,此前进攻几个汉人坞堡的时候,都带上了云梯,冲车之类的攻城武器,想要凭借着新奥城那低矮的城墙,防御住土人叛军的十几万人,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如果进行笼城战的话,唐军骑兵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虽然如今在大唐本土,杜睿已经发明了火器,将大唐的战争模式基本拉进了热兵器作战时代,但是骑兵依然是大唐的绝对利器。

唐军编制当中的轻骑兵,在大唐建立,以及随后的历次征战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威力已经得到过无数次的验证。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时,唐军就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的较量,最终导致了轻骑兵的重新兴起成为主力军种。

唐军中,骑兵数量极多,总的步骑比例约为3:1,纵观华夏的历朝历代,堪称冠绝。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马的帮助,在陇右监牧,这是唐军最早的骑兵基础。

自此后,养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训,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买良种马以杂交,马匹更是健壮。其数量,更较汉代为多,自贞观朝以来,太宗推行马政,再加上杜睿累次出征,带来了无数的良种马,最多的时候,唐军拥有战马七十万余匹。凡征战用马,皆挑选好马,务必精壮。由于养马,用马均出色,唐军战马比之突厥西域的马毫不逊色,不似汉时,养马虽多而质量不是很好。

唐军骑兵的装备也十分精良,骑兵短兵,全部用刀,长兵流行用马槊,远战用弓弩。唐军骑兵战术,最为擅长的,当推轻骑兵的奇袭和急袭。为此,每逢征战,常常集中轻骑兵主力进行远程奔袭。

杜睿的岳父太宗皇帝和恩师李靖,均是使用骑兵进行奇袭的高手,如太宗皇帝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三千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

此外,唐代骑兵战术,还特别注重步骑配合,各用其长,发挥其综合战斗力,如,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的两次作战,均以步兵当其前,而用回纥骑兵袭其侧后,因而成功。

唐军运用轻骑兵作战取胜的战例很多,不算杜睿当初远击七千里,平定高昌一战,单单是杜睿之前,就曾有过无数的经典战例可循。

高祖李渊出兵太原,欲入关中,隋将宋老生引精兵据守霍邑阻之。李渊不得进,有进退维谷之势,时太宗皇帝坚决请战,于是决意进攻。高祖李渊和世子李建城布阵与城东,太宗皇帝率部队阵与城南。宋老生中激将计,攻高祖,于是高祖引兵稍退,宋老生追击,而太宗皇帝自率精骑为前锋引兵从南面冲击宋老生部侧后,将其击溃,最终斩杀宋老生。

还有平薛仁杲之战,时太宗皇帝拒薛仁杲大将宗罗喉于浅水原,坚壁不出,但命精骑抄敌粮道。太宗皇帝度时机来到,命属将庞玉列阵与浅水原上,诱敌来攻,宗罗喉果然全力进攻,太宗皇帝率大军,以骑兵为先锋,冲击敌军侧后,大败之,于是乘胜进击,包围后方之薛仁杲,并将其逼降。

再有就是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之战,武德四年,太宗皇帝领兵包围洛阳之王世充,先攻击其外围据点,王世充每次出城支援,太宗皇帝就以骑兵为前锋,冲其阵,每战皆捷。王世充困顿,只能退回城中,不复出战,于是太重皇帝完成对洛阳之全面包围。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深恐唐军坐大,于是引兵西向,欲解洛阳之围。太宗皇帝迅速占据虎牢关,将窦建德堵在关外,坚壁不出,同时派骑兵骚扰其侧后,并且时常袭击其运粮部队。窦建德为之疲弊,每日布阵,但求速战。太宗皇帝趁其列阵良久,士卒疲惫,于是以精锐骑兵为前锋,直击其阵,大军继之。唐军猝然而至,窦建德未防备,大为被动。太宗皇帝所部骑兵,数次击穿敌阵,来往好几次,又在窦建德阵后立起唐军大旗,于是敌大溃,太宗皇帝率骑兵紧紧追击,窦建德被唐骑将军白世让和杨武威擒获。于是,唐军再围洛阳,王世充出降。

此战,太宗皇帝平定二雄,骑兵之功,大哉!

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杜睿亲身参与的征东突厥之战,太宗即位,天下初定,于是励精图治,练士卒,任贤能,选甲兵,甚至亲领将士练兵于显德殿,诸大臣柬而不能止。数年之间,国家强盛。会突厥连年灾变,先是大雪,后是大旱,牲畜死亡极多,再加上颉利可汗为政不明,多有叛离,太宗又离间颉利和突利叔侄,东突厥渐渐衰弱。太宗认为条件成熟,于是决意征伐东突厥。

太宗皇帝听从杜睿的建议,以五路军进攻突厥,李靖为行军大总管。李靖领兵以3000骑兵突袭定襄,破之。颉利一日数惊,于是假意请内附,实际是观望,欲逃回漠北。太宗命唐俭会见颉利,颉利见之大喜,不为防备。于是,李靖力排众议,突袭颉利,以苏定方,杜睿率200先行,会夜雾,去牙帐七里,颉利才发觉。大军来到,颉利溃逃,唐军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牲畜数十万。颉利逃至碛口,不料李靖早已领兵等候,尽俘其众,颉利率数骑脱身逃走。

此战,以李靖功最大。此一战,大唐威名,震动天下,于是四夷纷纷归服,中央王朝赫赫威名,莫过于唐。

还有就是同样杜睿亲身参与了的征伐吐谷浑,太宗皇帝命太子李承乾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五路大军,杜睿以白身相从。此战之起因,乃是吐谷浑屡次寇扰大唐边境,而当地各西羌部落也纷纷叛唐而归吐谷浑。诸军沿黄河两岸西进,至鄯州,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不战而退,李承乾采纳杜睿的一件,命李道宗帅骑兵急追,慕容伏允于库山据险而守。大军来到,李道宗潜以骑兵越山袭击其后,慕容伏允军大溃而走,唐军紧紧追击,慕容伏允父子离散,君臣相失。慕容伏允西逃,诸将以春草未生,唐马瘦弱,不宜进击,唯独杜睿坚持要追击,于是,分军为两道,南北并进,施行钳形夹击,先后战于曼头山,赤水源,进击吐谷浑都城。慕容伏允弃城而逃,尽烧野草,退至大非川,以阻唐军,杜睿仍命唐军仍然紧追不舍。慕容伏允穷困之极,无路可逃,被左右所杀。此战,唐军追击极远,杜睿所帅苏麟,秦束二部尤甚,过星宿海,穿柴达木盆地,全程数千里,堪与汉代霍去病扫荡祁连山脉相比。

唐军骑兵精锐,天下闻名,最为擅长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

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作战只是,主帅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再率领轻骑兵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

正面突击,是以轻骑兵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名为轻骑兵,但是唐军轻骑的装备也堪称武装到了牙齿的地步,骑士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