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农-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哈?!我有这么说吗?

长孙皇后看着我点点头:“不急不缓,举重若轻,乐休用谋果然直指要害,令人佩服。不知乐休认为对高昌之地,又该如何处理?”

我啥时候用啥谋了?这也太能扯了,看看长孙皇后,我有点儿发呆,嘴里直接就给历史书上李大帝灭了高昌国后的安排背了出来:“高昌属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可在其地置州,并置庭州(州府都城)于可汗浮图城。若想固守西域通路咽喉,可置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为表我大唐将士功绩及宣扬我大唐国威,可立石刻于此城。此战之后,我大唐等于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之后只需加大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及控制力度,那西突厥余孽必然受遏,再无兴风作浪的余地。”

这书是背的流畅,可这些关我什么事儿?长孙皇后你问我干啥?李大帝自己他就能一手搞定啊?

长孙皇后听的连连点头,看我的眼神儿都变了,欣赏和赞叹之中,似乎还有些认可了什么的味道。

李雪雁和李淑眼神儿里却开始闪烁着一丝异彩。

随便又聊了两句后,长孙皇后打发我回去的同时吩咐到宫里挑选十个宫女送给我做府上的侍女,让我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走出上河苑的大门,我还有些郁闷,今儿我又说什么了?我晃晃还有些迷糊的脑袋。冷风一吹,打个冷颤,我又进上河苑了。

“那个,麻烦能派个人送我回庄子不?我怕走丢了!”

……

黄昏,御书房。

李大帝皱着眉头在书房里来回踱步,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岑文本、李世绩、程咬金几个人坐了下面都不吭声。

“皇上,皇后娘娘让文成公主送了封信来!”一个太监门外禀告道。

“让文成进来!”李大帝揉揉眉头吩咐道。

“是!”

“文成见过父皇!”李雪雁进了御书房先给李大帝行了礼,然后向几个老臣行礼:“见过各位伯伯。”

“皇后近来身体可好?”李大帝没理会这些,直接问道。

“回禀父皇,在鄱阳伯的调理下,母后身体已大大好转,现在都能下床在院子里散步了。”

点点头,李大帝露出一丝笑容:“如此甚好,只是如今天气寒冷,你和丽贞要侍奉好皇后,切莫让她着凉。”

“是,孩儿一定用心。”李雪雁点头。

“皇后让你送了什么信来?”

“文成不知,母后让我定要亲自交了父皇手中。”文成公主从袖子里掏出一份信呈给李大帝后,躬身说道:“信已带到,若父皇没其他的事儿,文成这就回上河苑了。”

“下去吧,天寒地冻,路上自己小心!”

李雪雁点头离开后,李大帝坐了案前拆开信封,开始看长孙皇后的信,看完后居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完长长吐口气:“潞国公之事,已有解决之法。高昌属地也已有了安排,各位看看吧!”李大帝把信递给长孙无忌。

一路传阅,看完信的几个老臣相互看看,都有些不敢置信的样子。

“陛下洪福,应对之法皇后娘娘讲的清楚明白,臣附议!”长孙无忌第一个说话。

其他几个人通通点头,同声道:“臣等附议!”

“那就这么办吧!”李大帝点头:“这天已晚了,各位与朕一同用膳吧,从下午坐到现在,刚才还不觉得,现在这肚子可是饿了!”

----------------------------------------------------

今儿跟一好朋友聊了半天书的人物、情节等等,颇有心得。所以写的晚了,跟各位大大赔礼。其实夜游更新通常都是在晚上(白天得上班),要不咱咋起夜游这名儿呢不是?呵呵!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却因何事笑开颜

贞观十四年十二月初十。

小李庄双环高渠(大家自发叫的名字,阿拉伯的8字大家不认识啊!)全部竣工后的第三天一早,所有小李庄的庄户都聚集到了渭水边儿上,看我怎样引水上这高渠。

“一、二、三用力拉!”程福之指挥着近五十余个壮汉用力给一架所有人都没见过的大家伙(筒水车)拉了起来。

“往左一点,再来一点儿!”我站了粗大木桩架起来的三角立架上,大声招呼。

“慢一点儿往下放,放,再放,再放,好!”随着一声巨大卡啦声,巨大的铸铁大齿轮稳稳咬合在了一起。

兴高采烈的从立架上爬下来,大叫一声:“福之,挂筒!”

“好咧!”程福之亲自抄了两个由七八个巨大竹筒组合成的大筒往水车预留好的插槽里插。我也兴奋的跟了干。等我们俩人把所有的水桶都插好后,我指指卡住齿轮的一个大横木叫道:“老关叔,指挥人把这个拉出来!”

“是!”早已跃跃欲试的老关头,带了已铁牛为首的一群壮劳力,给横木上绑好了绳子,一二三号子一喊,“嗵”的一声,一个回合就给那横木拉了出来。

随着渭水流动,巨大的水车吱吱嘎嘎的转动起来,插挂在水车上的大竹筒开始从渭水里源源不断的盛满水,然后高高送上高处倒进早已修好的引导渠,最后再顺着引导渠一路流进了双环高渠渠头的蓄水池。

“成了!”看着哗哗的水被源源不断地送了入池子,我高兴地笑道:“等这蓄水池放满,再开了渠闸,咱这双环高渠算是彻底的建成了!”

看着眼前高约五丈(十五米左右)的巨大筒水车,整个渭河滩边儿的小李庄庄户沸腾了。

“真神了!这么大个家伙居然自己就把水引上来了!”一个老汉激动地直抖:“我这不会是在做梦吧!”

“他爹,真的把水引上来了,他大叔,这是真的!”一个婶子不顾天寒水冷,接了一把水车送上来的水,高兴地像是接了金元宝。

更有娃娃围了巨大水车边儿上哇哇乱叫。

“老关叔,还有两个,也给架起来!”看着一张张高兴地脸庞,我这心里也热呼呼的。

“是!”老关头儿像是一下年轻了十岁,抄起袖子就喊了一声:“给另外两个大水车也架起来!”

顿时,庄子上的小伙子们像是吃多了春药的公牛一样,嗷嗷的就冲了过去。

“我也去!”还呆呆看着大水车流口水的程福之一听,也嚎叫着就扑了过去!

群众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老关头儿指挥一批人架一辆,程福之指挥另一批人架一辆,俩人像是比赛似的,三下五除二就给另外两个水车架了起来。

三个大家伙同时工作的场景比只有一架水车工作的场景更加壮观,哗哗的流水声中,当蓄水池很快就蓄满水。

“开闸!放水!”在我的一声令下,老关头第一个拉开了水闸,哗的一声,滚滚水流冲进渠里,沿着渠沟欢腾而去。所有看到这一场景的人都欢呼雀跃!更有几个半大小子,沿着水渠跟着水跑,阵阵欢声惹人发笑。

“乐休!早知道你托军里匠作坊做的这个大家伙这么神的话,我起码命令他们一口气做它十个!”程福之懊悔的直跺脚。

“又犯浑了不是,这河湾子就这么大,十个放哪儿去?”我拍拍他的肩膀:“嘿嘿,咋样,厉害吧!”说实话,我自己这心里也是胡自豪。

“太厉害了!”程福之竖个大拇指:“往后你这河湾子,肯定又是长安一景!”

这倒是哦!我挠挠头,开始考虑是不是要设个收费点,卖点儿门票啥的。

“少爷!少爷!成了,成了,水从西边儿流回来了!”双儿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袖叫道,兴奋的小脸儿通红。

“走,看看去!”我一下忘了收门票的事儿,拉着双儿和程福之往蓄水池边儿跑去。

水势已经流回了蓄水池里,说明这渠算彻底竣工了。当蓄水池里的水位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另一条短渠里流回渭水,从而保证水渠里的水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水位。

如今冬天渭水水位不高的情况下都能有了这效果,其他季节就更是不用担心了。

呵呵,这种地前的第一项大工程终于顺利完成了。

“福之,其他东西你给我带来没有?”我拉住又要往水车边儿上跑的程福之。早上一门心思忙了这水车,忘了问我托他办的其他两件事儿了。

“成了,每样给你带了俩样品,剩下的再过十天,肯定给你送过来。”程福之也想起来了,反手一把拉住我说道:“那些怪东西又是干啥用的?赶紧演了看看。”

“行,给东西运了那边儿地里,我演示给你看!”我笑笑。

拉了老关头儿和双儿,带上笨笨,咱去试验新家伙。

庄户一听还有新东西看,跟赶集似的拖家带口的就跟着我们来到了一块儿地边上。

程福之让人赶过来一辆大车,车上放着我画图让匠作坊匠人打造的几样新家伙。

“老关叔,赶一头牛来!”我招呼了一声,后给车上那个解放犁卸了下来。(解放犁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牛耕犁的绝唱,是我国1965年开始推广使用的,又名55型改良犁,当年仅山西省两年间就推广使用超过5万部,其特点是设计合理,操作轻便,效率超高,不易损坏,适应性广,特别适合犁草籽田,深受农户欢迎。)

给犁架到牛背上,调整一下后,亲自操犁,当众演示。一个人用一顿饭的功夫就轻轻松松犁了一亩地。而且犁头吃土深,破土轻,犁沟均匀,宽度、高低全部可控,顿时又引起所有庄户一阵惊呼。

老关头儿等我停下后,奔了我边儿上,给这犁抱住左看又看,老脸兴奋的直抽抽:“少爷,这……那个……我试试行不?”

“行啊!”我点点头:“做了就是给大家用的,您先试试!”

抄了鞭子,老关头儿又操作着这犁头犁了一亩地,到底是田里的老把式,看一遍就基本会用这犁头了。犁完地的老关头儿兴奋的打摆子:“少爷,这犁头轻巧好用,犁地也深,还不费牲口,宝贝啊!这要庄子上的人家都能用上,我老关头儿保证,咱肯定能给这万把亩地(不包括俩山丘)都包圆儿了!”

这边儿老关头儿话还没说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