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翔-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炎这才有些明白,只好苦笑了一下,看来自己在政治方面确实还是欠缺火候。道:“好吧,那么只好有劳幼安兄立刻写拆,然后用八百里加急送回临安府,呈交中书省。”

这时赵倩如又道:“等一下,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朝廷接到了这份奏拆,会有什么反应?”

杨炎怔了一怔,道:“朝廷会有什么反应?”

辛弃疾和陈亮却互相看了一眼,心中有是一凛,没想到是赵倩如最先想到朝廷的反应。经过了赵倩如的提醒,他们两人也立刻明白过来,辛弃疾道:“公主提醒得对,我们确实忘记了考虑这一点,如果朝廷知道了钟子昂称王的消息会作何反应。”

陈亮沉思了一下,道:“朝廷是一定不会容忍钟子昂称王的举动的,我想消息一但传到临安,一定会有很多大臣指责大人平乱不力。”

赵倩如道:“岂止是指责,一定会有不少弹亥的。由其是龙大渊,史浩,李道那帮人,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甚至会上书官家,撤掉你这个制置使,另选他人。”

陈亮看了看赵倩如,问道:“那么公主以为,皇上会是什么态度,会不会真的撤换了大人。”他随大军出发的时候,对赵倩如出任监军一职还有些颇不以为然,但到了静江府以后才发现,赵倩如不仅善于组织协调工作,而且对于政治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赵倩如的意见也不敢小视,十分谦虚的询问。

杨炎却吓了一跳,道:“不会这么严重吧。”

赵倩如忍不住笑了,道:“撤换到不置于,据我想最多官家会下旨,命令你不许拒守,立刻出战。我想如果下旨,最多十五天以后就会送到静江府来。”

杨炎皱了皱眉头,拿过了地图辅在桌子上看了一会,摇了摇头道:“不行,现在摩尼教军正等着我们出战。如果现在就出兵,我到是有把握一开始打几个胜仗,但绝对不可能大幅度的收复被他们占去的地方,到了后来,只能陷入对持的僵局中去,既使是从海上发动奇袭最多也只能夺几个州回来,想撤底打跨摩尼教,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等到七八月间,摩尼教完全松懈下来,再发动突袭,才有可能一战成功。”

他把地图又收好,有些苦恼道:“我在来广南之前把整个计划都对皇上说清楚了,皇上也答应过我,难道真的会变吗?”

辛弃疾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世界上那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只要是人就会变化,皇帝也不例外呀。”

赵倩如淡淡道:“但你们也要替官家想想,还有那幺多的官员,他们又不在广南,又不知道这么多的事情,更不能可想得那么多,那么远,只会盯着眼前的事实,而他们眼前的事实就是:自从你到了广南之后,一直就按兵不动,不敢和摩尼教交战。以至于现在钟子昂都称王了。如果所有的大臣都要求和摩尼教开战,官家还能够无动于衷吗?”

杨炎也默然不语,他当然知道,大宋朝许多好事情并不见得就完全能由皇帝说了算数,至少还须要一些大臣的支持才行。

辛弃疾也摇了摇头,苦笑道:“这就是文人清谈误国。”

杨炎皱了皱眉道:“难到就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守不战(一)

对于大宋朝廷来说,流民聚众,游行,作乱,那怕是造反,做下多大的事情也都好办,也还是可以招安,但唯一不能越过的底线就是称王。因为这是关乎朝廷颜面的问题。当然如果是如当年西夏的李元昊那样最终成了气侯,自成一国的自然另当别论,但除此之外凡是称王的,如王顺、李小波,方腊,钟相、杨么等等称过王的绝对都是不赦之罪。

因此钟子昂将要称王的消息,随着杨炎的奏章传到了临安,果然整个朝廷立立就犹如炸锅一样,顿时沸腾起来。大小各级的官员纷纷上书赵眘,要求朝廷尽快用兵,将摩尼教之乱平定下来。杨炎身为平乱的主将,自然是首当其冲,在加上又有人刻意引导,不用几天,便把所有矛头指向到了杨炎一个人身上来。

有大臣认为杨炎到广南数月,不敢与乱军一战,乃是消极怠战,贻误军心,朝廷应当立刻下旨,命令杨炎立即出兵,并限期收复失地,平灭乱军,否则当以慢军论罪也有大臣认为杨炎在广南畏乱如虎,胆小如鼠,因见摩尼教军势大,因此不敢与其一战,建议朝廷应该马上另选能将,取代杨炎平定广南之乱。

还有大臣认为杨炎出了广南,不但不能迅速平乱,反而令乱军气焰愈加嚣张,以至贼首钟子昂自立为王,杨炎亦是难逃其纠,主张将杨炎拿下论罪,削职察办。

这些言论虽然有些过火,但毕竟还有些道理,但还有一些大臣则完全就是,补风捉影,无中生有,有说杨炎为官不仁,鞭责士卒,军中多有士兵被他打死的;有的说他苛克军粮,中饱私囊,每月都有大车往临安家里运送钱财;有的说他贪脏枉法,鱼肉百姓,贪污钱财无数;还有说他荒淫好色,在广南抢了无数民女,至于其他什么不敬神明,有伤教化,狂妄自大,盗世欺民等等莫名其妙的罪名,更是不计其数。

不到三天的时间,赵眘的书案上已经放了一百多关于杨炎的奏章。其中绝大部份都是弹亥,也有一些是替杨炎辩护的奏章,不过这一类却是少数。不过尽管目前上言的官员虽多,但发言的都还只是一些中下级的官员,朝里如侍郎,尚书,大学士一类的高级官员这时都还在静观其观,并且揣摩皇帝和执政大臣们的意见,以免在这个时候发错了言,站错了队。

因为在出征以前,赵眘对杨炎的用兵安排知道一清二楚,因此在一开始还能沉得住气,但随着反对杨炎的声音越来越大,上书的官员越来趣多,赵眘也开始有些举棋不定了,终于决定招集执政大臣,来商议广南的事情。

结果六位执政大臣中,虞允文和韩彦直自然是坚持力挺杨炎,而龙大渊和史浩则一力主张反对。

史浩认为杨炎到了广南三个月,但寸功未立,才时摩尼教气焰如此器张,以至于钟子昂自立为王,完全是因为杨炎消极怠战的纵容结果。

龙大渊更是提出既使是不追究杨炎的责任,但他也不再适合主持平敌的事宜,应该立刻另换别人来代替杨炎,主管广南平乱的事情。或者命令杨炎马上出战,必须取胜。

虞允文则认为目前杨炎才到广南三个月,不急于求成,而是在坚守中以待时机是完全正确的战略,何况这三个月以来,广南并未失一地,比起范成大制置广南时已经要好得多了,临安的大小官员们不了解内情,胡乱发言是可以理解,但朝廷和中书省这个时候绝不能自乱方寸,应该要信任和支持杨炎。

而韩彦直更是举出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与其据敌时都拒守不战,最终拖到诸葛亮累死五丈原的例子,来说明杨炎的做法完全是合乎用兵之道的。

双方在朝堂上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争论了一天的功夫,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另两位执政大臣,梁克家和洪适这时却任由他们争得红面耳赤,始终一言不发,保持中立。

结果从上午日出三竿,一直讨论到红日西落,几位执政大臣在金殿上争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但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来。赵眘无奈之下,只好宣布今天就先商议到这里,大家都回去休息,明日请早,再继续商议。

赵眘只觉心烦意乱,五心不安,只想回去早点休息。偏偏回到寝宫里,见到太子赵惇正在这儿陪着谢皇后坐着,也是一脸愁容,唉声叹气的样子。

原来谢皇后见太子和李妃成婚了数年,一直不见生育,征得了赵眘的同意之后,更将自己身边一个姓黄的贴身宫女赏给太子为侧妃,这本也是谢皇后的一番好意,希望太子多几个侧妃,也好早日能生个一男半女,也为皇室续传香火,那知李妃一见顿时醋意大发,在东宫撒泼一般大闹了一场。赵惇性格懦弱,争不过李妃,只好跑到宫里来找谢皇后述苦。

赵眘为了广南的事情,本来正是心焦意燥,听了赵惇的话更是火上加油一般,顿时将一肚子气全部泼在赵惇身上,指着赵惇厉声道:“你这无用的东西,朕每天日夜操劳,有多少军国大事要处理,而你却连区区一个妇人都管教不好,你如此懦弱,将来如何君临天下,朕百年之后,这大宋江山还不是要断送在你的手上。”

赵惇自出生以来,赵眘从来都和颜悦色的对他说话,那怕是偶尔责备他也不曾有过重语,从未像现在这么声色俱厉,赵惇听了又羞、又惊、又怕,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时又气又急,一口气没上来,顿死昏死了过去。

赵眘和谢皇后都大惊失色,赶忙命人抢救,又叫人去传太医来把脉医治。宦官宫女们一阵忙乱,把赵惇抬到床上躺好,谢皇后坐在床头,赵眘这时也后悔自己一时气急,把话说重了,不禁又恨又悔。就在这时,又有一个宦官进来禀报:“永安公主求见官家。”

赵眘苦笑了一声,道:“叫她进来吧。”

赵月如进来,见到这样的情景,也吓了一跳,匆匆给赵眘见了礼,便来到床头,问谢皇后道:“圣人,三哥这是怎么了?”

谢皇后自然不好说太子是被赵眘吓昏过去的,也只好苦笑了一下,没有说话。这时太医赶到,忙给赵惇把脉,过了一会儿,太医才道:“皇上,圣人,太子只是一时急燥,怒火攻心,才昏了过去,并不大碍,微臣开几副药吃了,只需要静养几天也就好了。药由微臣每天亲自煎熬好送来,只是以后千万不能让太子在心急上火了。”说着就起身到桌边去开药方。

这时赵惇也缓缓转醒过来,赵眘,谢皇后,赵月如见了这才放下心来。太医走了以后,赵月如又问道:“官家,这是怎么一回事,三哥好好的怎么会昏倒了呢?”

赵眘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道:“李妃又在东宫闹起来,所以太子到宫里来找圣人诉苦,朕因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