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翔- 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金军退军以后,杨炎和毕再遇、时俊等人也率颁宋军也立刻撤军,人马一直退到池州,这时建康府的水军和李显忠、陈敏的大队人马都已经到达了池州。一查点人马,除了付责掩护的孟宗政、毕再遇、时俊等人的部众虽然损失了一些人马,但总体来看宋军的伤亡并不大,安全撒到池州的还有六万多人马,而且水军基本完好无损,物资、粮草和随行的家眷人员都平安无事。可以说这一次宋军从建康府的撤军算圆满成功了。

杨炎正要将成功接应出建康守军的过程上报给潭州,听候潭州方面下一步的安排。这时已经有潭州来的官员到池州传迅,太子赵惇已经确定于十一月十五日继位,如果杨炎有空,可以返回潭州去参加继位大典,军队布署可以由杨炎自行安排调动。

杨炎接到消息之后,也十分奇怪,虽然太子继位是当务之急,但这继位大典未免来得太急了一点,之前也毫预兆。今天已经是十一月初十了,如果要赶回去参加继位大典,可就要马上动身了。

现在池州军中属李显忠、陈敏、杨炎三人官阶最高,但李显忠和陈敏弃守了建康府之后,现在只有虚职,并无实际的职务。因此在池州主要付责的还是杨炎。因此杨炎把李显忠和陈敏请来,将太子将要继位的消息告诉他们。

李显忠道:“杨节使,金军攻占了建康府之后,也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我看目前的战局大至已经平缓下来,短期内应该是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因此只用派兵严密驻军守卫各地防线就可以了,我看还是赶到潭州去参加太子的继位大典才是。”

陈敏也道:“而且放弃了建康府之后,我和李招抚现在也没有了差使,也应该赶回潭州去面见新君请罪,看朝建下一步对我们如何安排。不过现在池州已经是与金军相接的最前沿地带,一定要派遣得力的人选,严加守卫。”

杨炎点点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两位安排一下,我们明天就出发去潭州。”

三个人又商议了一下军力的布置,当即决定留下孟宗政率领一万五千人马,驻守池州,并且把建康府的水军还有物资钱粮等物也全部都留下,归孟宗政指挥。又派毕再遇率领一万人马驻守饶州,随时支援池州。其他的士兵、官员和随军的家属全部迁到湖口暂时安置。江州的水军乃返回江州驻守。

商议之后,各自立刻分派兵力,分头驻守各处要路。然后李显忠、陈敏、杨炎率领其他人马,随行的官员和家属,乘坐江州水军的战船逆江而上,到达江州时,李显忠和陈敏下船,先赶去潭州。而这时饶州还是曹勋在守卫,现在换了毕再遇,杨炎也趁这个机会将隆兴府一线的防守兵力重新布置,因此他和毕再遇继续乘船转入鄱阳湖,先到达饶州,换回曹勋,然后转回隆兴府。

到了隆兴府之后,杨炎才知道广南的第二批兵力也集结完毕,已经开拔。陈亮和魏昌、周信、铁成林等人带领着先期的二万人马已经到达隆兴府,同时还押运了大量的粮草物资。也带来了杨炎的一封平安家信。剩余的三万人马随后也将马上赶到。同时辛弃疾还写信告诉杨炎,流窜到广西的流民基本都已经安置下来,各有居所,而且每人也都分到了一块土地,开春以后就可以开始耕种了,请杨炎放心。另外辛弃疾又从流民中招募了两万多青壮年士兵,正在整编训练,预计三个月后就可以开赴到前线来参加战斗。

而这时在隆兴府中,赖文政和周信的职方司已经开始运作,并且派遣了大量细住潜目临安府、建康府去打探消息。

第四百七十五章 新君登基(二)

魏昌从静江府带来了三百多名工匠,现在又在隆兴府一带招募了二百名工匠,已经开始打铁伐木,制造军器,而孙伟也将带着一部份工匠跟着后期的人马赶到隆兴府,开始制造火器。

董原也征调了一百多名郎中,又购买了大量的药材,成立了专门的医疗机构,令杨炎没有想的是光衍从中也出了大力,由他出面,说服了隆兴府中几座大庙的主持僧,腾出了大量的庙舍,安置伤兵,而且庙宇之中也有不少精通医术的僧人,也都一起来帮忙配药、熬药,照顾伤员,使在前次战斗中受伤的宋兵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虽然光衍曾经劝自己趁机夺权,使杨炎对他产生了隔阂,但这时对光衍的行为也十分感激。而光衍见了杨炎也依旧如故。

杨炎见自己离开时交待组建的各项机构都已经初居规模,到是十分欣慰。于是又将守卫兵力重新布置了一番,又命令曹勋、高震等人小心把守,这才离开隆兴府,赶去潭州。

※※※

赵惇急不可耐的要继位称帝,里面其实是大有原因的。起初几位宰相本来商定,等建康府的宋军平安撤回之后,再行继位大典。但这时却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却使太子的继位必须要提前了。

原来先期撤离临安的邓王赵恺已经逃到了福建路,并在建宁府以邓王的名义,号招福建路的军民百姓抵抗金军,并且在建宁府开始招集人马,建立自己的力量。

因为现在临安失守,皇帝生死不明,而太子也下落不知,整个大宋已经陷入群龙无首的状况中,而赵恺也是大宋宗室,同时还有亲王的身份,在这纷乱的局面当中,还是颇有号招力的。加上又有宗天玄帮他造势,首先是建宁府的知府胡伟响应其号招,奉立赵恺为主公,接着邵武军的知军余扬,福州的知州罗远斌等福建的地方官员也都到建宁府来讫见赵恺,承认赵恺的地位,并且献上钱粮物资,还有士兵、军器等等。也有一些从临安逃到福建的官员,听到了消息之后,也都纷纷投靠到赵恺的身边来。同时赵恺下榜招兵,打造军器。

后来就连乾道北伐后被贬职的邵宏渊也投到了赵恺的麾下。而且赵恺立刻授予邵宏渊兵权,让他全权付责军事布置。邵宏渊到底是武将出身,还曾经做过建康府御前驻军都统制,因此整编福建的地方军,操练人马还是比一般人要强得多,有了他的加入,也大大加强了赵恺的力量。

这时赵恺已经拥有建宁府、邵武军、福州、南建州、兴化军五处州府,几乎已经遍及整个福建路,军马两万余众,一时之间也声势不小。而且由余金军的主力人马前段时间只顾进攻建康府,而完颜长之也只注意到隆兴府。赵构和赵惇一行刚刚才在潭州站稳脚跟,杨炎也只顾迎接太子一行,谁都没有注意到赵恺已经在福建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来。

其实现在与金军和潭州的力量相比,赵恺的势力并不大,到现在也才只有四五个州府,人马也不过只有两万余众,而且赵恺仅仅也只是以邓王的名义在招兵卖马,扩大力量,并未称帝,在这局势纷乱的状况下,其实到并不为过。但传言往往总将事实夸大,这消息传到潭州以后,就变成了赵恺手下现在有十余万大军,占领了整个福建路,并且将要称帝等等。

陈俊卿、韩彦直、梁克家、龙大渊、史浩等几位执政大臣知道以后,也大吃一惊。谁心里都明白,这个时候赵恺突然冒出来号招军民抗金,或者称帝意味着什么。陈俊卿、韩彦直、梁克家都是推崇正统的人,而且还有赵昚的遗诏,当然是支持由太子继位,而龙大渊、史浩也都是和太子关系良好,自然也不希望看到赵恺称帝。因此几个人立刻在一起商议,决定现在已经不能再管建康府那边的情况如何,太子必须要马上继位,才能在名份名正言顺压过赵恺,领导大宋剩余的地方抗击金军。

因此几个人又联名向赵构上表,请求赵构下诏,由太子继位称帝。并且由陈俊卿当面向赵构阐明局势。赵构了解目前的局势之后,也知道不容迟缓了,立刻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让太子赵惇继承皇位。不过按照礼仪,太子应当三辞之后,才能接受继位。等这些过场都走完之后,太子赵惇终于答应继承帝位,并订在乾道八年(1172年)十一月十五日举行登基大典。正好这时进攻隆兴府的完颜长之也退了兵,而且杨炎已经十分顺利的将建康府的宋军接应回来,总算是给太子登基增加了一些喜庆的消息。

不过太子登基的诏书只发放两湖、两广、京西、江南西之地。因为目前朝廷能确定传达诏令的地方也只这六路之地,福建以被赵恺所占,而四川又离得太远,消息不通,现在也不知通情况如何了,因此只能先称帝,再通知。潭州附近的地方官员纷纷赶到潭州,恭贺太子继位,路远赶不来的也派来了使者。就连赵忱也被赵倩如接到了潭州。杨炎是在十四日才到达潭州,总算是赶上了太子登基的日子,连受命坛也早己经筑好了。

到了潭州以后,杨炎才从杨沂中和赵倩如那里得知了太子急于称帝的始末原由。杨炎对太子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印像,但对赵恺更是没有半点好感,相比之下,还是更能接受太子继位,而且杨炎也知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道理,对太子急于登基的心里到也能理解。

第二天,聚集在潭州的文武大臣,以及宗室子弟等人都云集在湘水边的受命台前,各按班列站好。只见受命台分为三层,总高两丈,长六丈六尺,取六六之数,宽各为八丈一尺,取九九之数。整个台子是用土木青石混拼而成,在短短十余日之内,就能修筑这样规模的楼台,到是不易。而且每层都插满各色旗幡,台阶上都铺着大红地毯,守卫的士兵、内待和宫女、彩娥都身着锦衣,两侧还有人演奏钟鼓乐器。钟鼓齐鸣,乐声不断,到也十分热闹。

杨炎看得却微微皱眉,登基称帝当然是一件大事,但筑坛受命却只是一个形式,现在却弄得这么铺张,若是在太平时期到也罢了,但正是非常时候,应当一切从简才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这时吉时己到,太子赵惇立刻登坛受命,先拜祭天地,诏告祖宗,然后由赵构亲自为他加冕,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台下的众大臣、宗室、士兵都拜倒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