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翔- 第5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那一次变法的主导者王安石因为其出众的文才和毫无指责的个人德得操守,才免强保持住个人的湥欢斡肽且淮伪浞ǖ钠渌蟪迹缏阑萸洹⒃肌⒑⒄聬热耍抟徊槐淮蛏霞橥拿疲涞蒙戆苊训南鲁 6炊员浞ê笏韭砉狻⒎洞咳实热耍炊际呛笫拦险敝倚牡拇蟪肌

而徽宗时期的权相蔡京也正是借变法之机上位,得以执掌朝政,擅权祸国,至使朝政败坏,使金国有可趁之机,才有后来的靖康之乱,二帝北狩,朝廷南渡,损失半壁江山。

尽管这其中更多是徽宗皇帝个人的昏庸无能,用人不当以及一系列施政错误所至,与当年的变法并不多大关系。但对于朝廷来说,皇帝是不能有错,只能够把当年大宋败亡的一系列错误源头推给了那一次变法。以至于南渡之后的朝廷,大有谈变法而色变的地步。然而现在新皇帝竟似又要重开变法之途,许多大臣不禁忧心匆匆。不过几位执政大臣这时都还能够沉得住气,在心里揣摩皇帝的心恩,并没有抢着发言。

不过陈俊卿却立刻想到了三个月以前那一次朝会。

当时正值大宋全境平定不久,赵忱在建康府祭天登基,正式穿上龙袍,坐上皇位,对几位辅弼大臣提出:“朕虽以冠弱之年,登基大宝,然而不愿孤守半壁江山,坐以待毙,如果想恢复故疆,中兴大宋,为祖宗雪耻,成就汉唐功业。众卿认为该如何行政呢?”

枢密副使刘珙当即回奏,道:“复仇雪耻,诚仍当务之要,然臣以为,若非积十年之功,内修政事,外修兵革,恐怕不可轻动。”

赵忱不禁有些不解,道:“昔日汉之高祖、光武二帝。起于匹夫而有天下,不过数年功夫,唐之高祖、太宗也不过也是以一郡之守而取天下,也不过数年功夫。今大宋虽只剩这半壁江山,但尚有江南之地方万里,民计千万,带甲五十余万,为什么非积十年之功不可。”

刘珙答道:“正是因为汉之高祖、光武起于匹夫,唐之高祖、太宗只为一郡之守,因此才能无所顾忌,而陛下受宗嗣社稷之重,其轻重程度,岂非彼四君相比。何况秦、隋之末,在于二世、隋炀昏庸失德,群雄逐鹿,故此汉唐蹬高一呼,天下百应,而今金国国内稳定,尚无大乱,岂能轻易取之。”

这时辛弃疾也出列禀道:“陛下,臣闻凡事古之英雄拨乱之君,必先内有整作三军之气,外有以破敌人之心,故曰:‘未战,光养其气。’又曰:‘先人有夺人之心’。然自大宋南渡以来,太上皇帝用秦桧执政一十九年,皆以和好为可以安,待敌则恃欢好于金帛之间,立国则借形势于山湖之险,不思进取,莫此为甚。以至岳飞惨死,韩世忠、刘琦闲置,至使路人皆知。而身居上位之人畏敌退避之如此,以为夷狄必不可敌,战守必不可恃,遂使军心士气丧失殆尽,虽有刚心勇气,亦销铄委靡而不振。其后虽得孝宗皇帝稍有振作,然积弊以久,非一时一刻可变,假使立战,其能有必胜乎?愿陛下先养必胜之气,然后而战,方可一鼓破之。”

赵汝愚也道:“陛下,恢复大事,岂能是一战而胜乎,必为旷日持久之战,然后才决胜负也。而旷日持久之费用,缓急必用之则度,皆取之于民,若民无余力,则官无遗利,国亦不可得而富矣。古之人君,外拒其敌,必先内厚其民,其本末先后之序莫不如此者。不然,事方集而财已竭,财已竭而民不堪,虽有小有成功而不能为以继也。故此当务之急,莫过于修德立政,用贤任能,除弊兴利,收蓄钱粮,爱民养士,陛下亦次第而行之,臣不能悉举也。”

……

当时赵忱听了这几位大臣的发言之后,虽然点头称是,但也并没有深问,陈俊卿也当那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次泛泛而问而矣,因此也都没有细想。现在陈俊卿不禁想到,也许就是那那个时候,皇帝就开始有要变法改制的想法了吧。

正在陈俊卿思考的时侯,谏议大夫陈良祐出列,道:“陛下,臣闻变法革新岂是易事,祖宗法制非可轻变,稍有不甚,必将动摇人心而乱天下,还望陛下三思。”

赵忱皱了皱眉头,道:“朕并未说要一定要变革祖制,而是兴利除弊,祖法旧制,固然不可轻废,然而因循苟简,却不能不除。若法定而子孙世世守之,则何故祖宗屡自更改之。何况太祖太宗所定之法,也以是两百年前的事了,当时之法未必适用于现在,因此朕才想对先帝之法做以修正。正因为兴利除弊并非易事,是以才向众卿询问,还望众卿能够不隶赐教。”

皇帝刚才那一番话说得也无懈可击,而且皇帝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只是在向众大臣询问,陈良祐也觉得一时难以反驳,只好施了一礼,退回到班列之中。

赵忱接着又道:“凡众卿认为,可以使朝廷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革故鼎新、兴致太平,皆可上言。”

赵忱提出的这十条举措到也是谈不上什么革新,无论是放在任何时候,也都是站得住脚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这十条举措是庆历年间,范仲淹所主持的新政内容。

庆历年间的那次新政和熙宁年间的变法相比,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差得许多。而且维持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年多,甚至有许多章程都还没有制定出来,就以告结束。然而与熙宁变法截然相反的是,无论是主导这场新政的范仲淹,还是参加这场新政的富弼、韩琦、欧阳修、石介等人都是被公认的贤良忠正的大臣,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楷模。后世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当时范仲淹主持的新政能够坚持下来,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熙宁变法了。

其他大臣听了赵忱这番话之后,才稍稍有些放心,原来皇帝是想釆用范仲淹的那一套新政,不过总也好过用王安石的那套新法。一时也都无言,但必竟现在皇帝只是才刚提出革新变法,十条举措也仅仅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提法,又没有见到一条完整的新定俱体法案,也无从说得上是坏是好,因此人人都在思考皇帝的话,一时无人再发言。

赵忱见众臣都不发言,知道暂时无人反对,他也没有指望马上有人能够提出好的意见来,因此正要宣布散朝,这时一个值日官走进大殿,兴冲冲道:“陛下大喜,我大宋西南大捷,已经攻到大理城下。”

大殿上又是一阵议论,不过这一次都是欢喜的声音。

果然不出杨炎所料,高建铭虽然与黄琪善、钱之乔、邹平渚勾结,发动突然袭击,夺回了大理君位,但毕竟时间大短,立足未稳,手下的可用之兵虽然有一万多人,但都是刚招募的新军,加上高建铭占领大理之后,对段氏一族,以及忠于段氏的大臣全族斩尽杀绝,做得实太过份了,也引起了不少其他大理各部族的恐惧,不敢信任高建铭。一听宋军再度出兵,立刻纷纷响应大宋,讨伐高建铭。

而宋军经过了对抗金之战的垂练之后,已经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加上又有刘仁先指引,高建铭根本不是对手。毕再遇率领宋军十二月中旬进入大理,一连五战,都取得了全胜,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大理城下。而交趾也没想到大宋会马上出兵大理,也没有做好出兵的准备。加上毕再遇在进军大理之前,在自杞的宋交边境驻扎了五千人马,做为疑兵,使交趾国中更是疑神疑鬼,更不敢轻易出兵。

这时高建铭手下可战之兵以不足五千人,宋军攻克大理城,帮助大理复国,已经是指曰可待了。

第六百六十二章 变法图治(二)

赵忱也兴奋道:“幸好当初听了姐夫的话,出兵大理,如果等到一二年后再出兵,那里会有这么顺利的进程。”

杨炎微微一笑,道:“中书的相公们所言,也都是持重之见,未必没有道理。只是有些时候需要权衡利弊轻重缓急,不可一概而论。昔日曹操远征乌桓,得胜而归之后,却重奖那些劝他不出兵的大臣,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官家彻不可因为有这些反对的意见,就从此不听众臣之言,而独断专行。有时候从反对的意见中看到自己决策的不足,弥补和完善决策的计划,才是最重要的。”

赵忱听了,也若有所思,道:“姐夫说得是。”

大宋安定下来之后,封赏百官。杨炎虽然增加了不少虚衔,但实际的官阶并没有明显的晋升。相对于杨炎所立下的战功,这样的封赏到是有些稍显不足。普遍的认为,杨炎至少也该受任两镇节度使,戓加级晋升为太尉才对,甚至是入职枢密院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杨炎所封的,全都是官职,官阶,或虚衔,并没有受任实际的职务任命。就连以前受任的江南东、西路招抚使也因为战事的结束,而自动取消了。

这样对杨炎的封赏一颁布,使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意外。因此有不少人甚至在私下揣摩,是不是因为杨炎功劳太大,以至功高震主,皇帝才有意压制一下他,暂时将他闲置起来。或者是已经失宠了呢?

其实这样的封赏,是杨炎自已主动要求的。他对官职高低并不太在意,而赵倩如也认为,以杨炎现在的年纪,官职到了这一步,已经是极为罕见了,这个时没有必要再晋升。

连赵忱看到杨炎要求的封赏之后,也大惊讫,道:“以姐夫功劳,才受这样的封赏,也未免太低了吧!”

赵倩如却笑道:“你姐夫还年轻得很,日后还怕没有晋封的机会吗?这一次就这么样吧。”

因此赵忱对杨炎的封赏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弥补,才会追赠杨炎的父母,增加杨炎的食邑,以及加封杨炎的妻妾等等。

在另一方面,在去年十月,流苏产下一个活沷可爱的女婴,在十二月,杨炎正式和赵月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两人经过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完婚,并且同时也正式纳林姹紫和林嫣红为妾。而现在大宋边境,基本都处于平安无事的状态,因此在这个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