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翔- 第8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现在洛阳已经不在是中原最重要的城市,但毕竟曾是古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尽管金军南征抽调了大批的兵力,但在洛阳还留有一万多人驻守,并屯集了大量粮草物资。

在赵月如突袭开封府的时候,烧毁了开封府里储存的物资,于是又从洛阳调来大量粮草物资补充。现在洛阳还有七千左右的兵力,还屯有相当一部份粮草物资。高震正是希望夺取这一部份物资,为已所用。

因此在攻取了郑州之后,高震亲率一万五千人马,不理其他县镇,直取洛阳。

洛阳的守军做梦也没想到宋军竟会调转过头来攻打洛阳。吓得心胆俱裂。七千人马如果守一般的州城或许免强还够,但守洛阳这样的大城,连城墙都难以站满。因此在守城行不通的情况下,洛阳的守将刘涛免强带领五千人马,出城迎战宋军。

宋军现在心气正足,而金军不过是守卫内地的二流人马,实力又如此悬殊,因此那里是宋军的对手,结果两军一经接触,金军就被宋军杀得大败,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五千人马也拆损大半。刘涛虽然逃回了洛阳,但也被宋军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在城中拒守,连夜弃城而逃。

而宋军乘胜进军,攻占了洛阳。而河南府的其他县镇也纷纷向宋军投降,没过几天,整个河南府全境都被宋军收复。

捷报传到杨炎手中。杨炎也不禁大喜。连同赵月如,也是激动万分。

虽然洛阳现在的战略地位也远非汉唐时代所能比,而且在收复开封府的战役中,洛阳的价值并不大,仅仅只是保证侧翼的安全,但收复洛阳的政治意义却非同小可,这里不仅仅只是大宋昔日的西京,更为重要的是,大宋南渡之前的皇陵就设在洛阳,在这里一共埋葬是宋徽宗以前的七位大宋的先君。

因此杨炎立刻写信给高震,让他代替自己,准备五福祭礼,祭扫大宋先帝的陵墓。这一点可一定不能忘。同时又命用八百里加急,将这份捷报传回建康府。

建康府的大宋朝廷在收到这一份报捷之后,朝廷上下也是悲喜交加。因为这一次收取洛阳可不同于上一次赵月如突袭开封府,而是基本上永久性的收复大宋昔日的西京。大宋自从立国以来,非常重视孝道,在洛阳被金军占领的时代,那怕是在双方签订议和之后,大宋每一次派遣使臣祭陵,都必须得到金国朝廷的同意,才能进行,因此也饱受金国的刁难。

在大宋南渡之后,中原一带兵荒马乱,洛阳的陵墓都遭到了盗掘破坏,而金国出自于破风水角度的考虑,对这种行为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或明或暗的鼓励这种行为。在绍兴九年(1139年)大宋曾派判大宗正寺的赵士褭和兵部侍郎张焘为使,赴洛阳扫陵。回来之后,两人上报赵构道:“金人之祸,上及山陵,虽殄灭之,未足以雪此耻,复此雠也。”

而现在,大宋终于收复了洛阳,做为赵氏的子孙,赵忱可以堂堂正正派遣使者却拜祭大宋的历代先帝,并且重新修膳各代先帝的陵墓。同时南渡之后驾崩的几位皇帝也可以迁入洛阳,与先君一起安葬。就凭这一点,赵忱虽然是由藩王入主大位的皇帝,但也可以无愧于大宋的列位先君。

因此内侍在大殿上宣读这一条捷报的时候,有不少大臣都禁不住当殿痛哭起来。

赵忱立刻下旨,再度嘉奖杨炎,以及这次收复洛阳的功臣高震,同时又命人准备重大的祭祀典礼,要向祖庙祭拜,告慰历代先帝的在天之灵。

随后赵忱又作出一个重大体决定,要御驾亲行,亲临前线看着宋军收复开封府。同时还要亲自去洛阳扫陵,祭拜大宋的历代先君的陵墓。

这一下又引起了朝中的一扬轩然大波,众大臣对此也是议沦纷纷,自持己见。但这一次赵忱的态度十分坚决,不容异议。而韩彦直、王炎等人也觉得皇帝亲临战场,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气,也有利于宋军攻取开封府,因此也没有反对。

第九百九十六章 御驾亲征

在开封府城外,宋军扎下的营寨连绵十数里,一眼都难以看到尽头。而就在这时,在大营中间,一根高耸屹立的旗杆上,一面数丈长的明黄|色大旗正在缓缓升起,上面绣着一条五爪长龙,迎风招展,仿佛跃跃欲飞一般。

宋军的将士们都面向着这面黄|色龙旗的方向,齐声高呼着“万岁,万万岁。”声振云霄,数里之外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而这时在大旗之下,大宋的皇帝赵忱金盔金甲,披明黄|色战袍,左带弯弓,右佩长剑,一身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在文武大臣的陪同下,走到早己为他搭建好的金顶御帐前。

原来赵忱决定御驾亲征之后,朝中的大臣立刻开始淮备策划,众人商议决定,一起出征的大臣是韩彦直和王炎,出动了五万大军护驾,由主管殿前司公事李显忠领军。

不过这次赵忱亲征,并不在前线设置行宫,因此各地的公文还是送到建康府来,由以赵汝愚为首矷执政大臣参阅处理,如果有决定不下来的事情,再派人送到前线,由赵忱批视。因为这次随赵忱亲征的有两位执政大臣,为此又特意选拔陈亮和陈良翰两人暂时进入政事堂,补齐执政大臣的人数。

一般来说,大宋的皇帝亲征,都不会亲临第一线,只需在前线稍后的位置坐镇即可。因此韩彦直、王炎、李显忠等人商议,就在蔡州设立临时行在,皇帝的一行人马就驻扎在那里遥控指挥作战,或许提前一步,到陈州或是许州也可以。但赵忱却认为这样也未免太消极了,坚持一定要到第一线的军营中去坐镇,众大臣也劝止不住,御驾也只好一路向北,来到了杨炎驻扎在临蔡关的大营。

临蔡关在开封府正北约不到三十里的地方,比起当年岳飞进军的朱仙镇,更加靠近了开封府。在这里几乎可以与金兵守卫开封府的外围防线遥遥相望了。而也是宋军进攻开封府的主要路线,在这里驻扎着六万大军。并且已经与金军的前哨人马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战斗。

杨炎早己得到赵忱将会亲临自己大营的消息,对赵忱御驾亲征,杨炎并不反对,相反还十分支持。对目前的大宋来说,皇帝尚武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在杨炎看来,战事发展到现在这一步,攻取开封府,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也在营中搭建好了御帐,等待着皇帝的一行人马到来。

众人一起翻身下马,拥促着赵忱,走进了御帐。然后赵忱居中就坐,众人参拜礼毕之后,各自就座。在赵忱左侧是宋军北伐的主将杨炎,右侧是这次随同赵忱御驾亲征的当朝首相韩彦直。其他随行的官员和宋军的主要战将按班次分列左右。听皇帝训话。

赵忱起身道:“诸位爱卿,我大宋自靖康以来,被金虏所欺,掠我二圣北狩,夺我半壁江山,占我陵寝,使祖宗不得瞑目,虏我子民,使百姓流离失所。凡我大宋朝民,皆万世不可忘此辱!如今我大宋出师北伐,幸蒙众卿勤力王事,三军用命,旌旗所到势如破竹,收复失地一雪前耻,此皆将士之功。如今金虏己屡经败衄,锐气沮丧,东京再望,强弱已见。中兴大业,在此一举。还望各位爱卿精诚竭力,兴朝廷践土之望,拯斯民涂炭之中。日后凌霄阁上,名垂青史,子孙万代,皆受恩泽。”

众将听了,也都群情激扬,齐声道:“臣等必当尽心竭力,以报朝廷。”

赵忱点点头,又道:“朕虽然亲征于阵前,但并非全军主将,故此兵旅之事,仍由杨爱卿全权付责,攻杀战守大计,皆可便宜行事。朕绝不干涉。凡事有敢违抗军令,就是朕带来的人马,也任由杨卿依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众人听了这番话,也都大为放心。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皇帝御驾亲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皇帝会因为自已的好恶,任意干涉前线将领的指挥,结果不但不能鼓舞将士的士气,反而造成政令不能统一,甚致是乱指挥,而引起混乱。

赵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对杨炎的能力和为人都是绝对信任,也知道在行军打仗方面,自巳还是个门外汉,因此一开始就申明,在军中仍然还以杨炎的号令为准,从而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众将又齐声称喝,然后杨炎才分派众将任务,随后散帐。

等到众将散去之后,大帐中只剩下赵忱、杨炎、赵月如、韩彦直、王炎、李显忠、戚方等几人时,赵忱这才问起现在的战况。

目前宋军已经在开封府的治所汴梁城一线聚集了十六万的兵力。在西线,高震从洛阳回兵之后,由中牟出兵,进驻到离汴梁城只有二十里的八角镇。而宋军到达最远的地方,已经打到了汴梁城东部偏北的津通关。

宋军的主攻线路还是集中在西路和中路。西路由高震指挥,共计有五万人马。中路由杨炎指挥,有七万大军。另外在津通关由陈敏驻守,有两万人马,牵制金军的兵力。其余的人马分别朱仙镇、陈留、潘岗等地,保证三路人马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宋军现在已经对汴梁城形成了三面的围攻之势,而且火炮、投石机、床弩、塔车、撞城车等辎重武器也都到位。而赵忱这次御驾亲征带来了五万人马,也大大加强了宋军的兵力。只等下一步将这些兵力分配整编好之后,就可以向汴梁城发动全线进攻。

赵忱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听杨炎介绍着战况,不住的点着头,对宋军目前的进展十分满意。同时也表示一但开战,自己将亲临战场,为士兵擂鼓助威,鼓舞三军的士气。

随后,赵忱又在韩彦直、杨炎、赵月如、王炎、李显忠等人的陪同下,轮流到各营去巡视,并且亲自蔚问中低级的将士,鼓励他们努力作战,打败金军。同时还到病营中去看望了受伤的士兵。

赵忱每到一处,都会引起了宋兵们的一片沸滕。因为皇帝在不少士兵心里,都是一个近乎于神的存在,他们作梦都没有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居然还有机会能够亲自见了皇帝的天颜,甚致可以听到皇帝对自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