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疑案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城疑案三-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个人中,没有大家熟悉的面孔。



    刘大羽打开纸条,上面写着两行字:东门镇油坊巷187号。



    这显然是一个地址。写纸条的人的目的是让同志们到东门镇油坊巷187号去,到底去找谁,也许到地方就知道了。



    纸条上虽然只有一个地址,但足以让同志们兴奋不已,很显然,写纸条的人肯定知道一些情况,这说明同志们到鸣晨寺来是来对了。



    纸条上的字,是柳体小楷,这说明写纸条的人文化层次比较高,至少说明此人是练过毛笔字的。



    现在,有三件事情摆在同志们的面前,第一件事情是到静平的父母见一面,确认一下日记本、钢笔和书包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到东门镇油坊巷187号去;第三件事情是寻觅写纸条的人。
110。 第二十九章 老西院改作民宅 老人家愿意领路
    眼下,做第三件事情有一定的难度,寻找此人,就要请寺院中的人辨认笔迹,这样势必会惊动寺院中的所有人,如果问题就出在鸣晨寺的话,那就会打草惊蛇,这样一来,写纸条的人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这大概就是写纸条的人不愿意抛头露面的主要原因。



    那么,写纸条的人为什么不明说呢?大家一时很难想明白。



    所以,眼下,欧阳平只能做前两件事情。



    于是,欧阳平决定兵分两路:欧阳平和左向东到炼家去;陈杰和韩玲玲到东门镇油坊巷187号;刘大羽留守寺院,刘大羽的任务是到寺院各处去转转,熟悉一下环境,这对接下来的刑侦工作非常重要。



    三点钟左右,四个人走出鸣晨寺。



    汽车在中华门城堡停下,欧阳平和左向东转乘公交车到彭家大院。陈杰和韩玲玲驱车到东门镇去。看过河马作品的人都知道,东门镇在江北。那是江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小镇上大部分是明清建筑,这是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古镇。



    东门镇东西走向的街道有三条,中间一条叫左所大街,东到鱼市口,西到响水桥,前面一条街叫东门前街,后面一条街叫东门后街;南北走向的街道只有一条,名字叫鱼市街,这?无?错?小说 M。quleDU。cOM条街道北到泰山庙,南到古城墙。



    油坊巷就在鱼市街和东门前街的交汇处。前面提到的鱼市口是左所大街和鱼市街的交汇处。鱼市口是古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这里商贾云集,在鱼市口附近有戏院,也有电影院,戏院就在油坊巷里面,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戏院,梅兰芳曾经在这个戏院唱过戏。



    187号其实就是当年的戏院,一九六六年之后,传统京剧被现代京剧所取代,戏院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后来,戏院被改造了成了居民住宅,戏院原来的顶棚被掀掉了,戏院的包厢变成了一间一间宿舍。



    陈杰和韩玲玲走进院门,迎头碰到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太太,她的右手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子,竹篮子里面放着几个罐子,罐子里面分别放着西瓜子,葵花籽,花生米,蚕豆。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背也有点驼。



    “请问大娘,187号在什么地方?”



    院子里面住着不少户人家,本来就不大的院子被隔成了好几块。



    老太太很热情:“我领你们去。”



    两个人跟在老太太的身后朝院子里面走去。



    陈杰接过老太太手臂上的篮子:“大娘,您高寿啊?”



    “六十八了。”



    “六十八,身子骨还这么硬朗。”



    “不硬朗不行啊!吃饭穿衣,都得靠自己挣。”



    陈杰不敢再往下问了,六十八岁的老人还这么辛苦,背后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大娘,187号姓什么?”



    “姓尚。”



    “他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大娘用审视的目光看着陈杰和韩玲玲:“你们不认识他吗?”



    陈杰实话实说:“我们的手上只有一个地址。”



    “你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我们从鸣晨寺来。”



    “我听出来了,尚家的女儿文君就是在鸣晨寺出家的。”
111。 第三十章 尚文君厄运连连 尼姑庵安身立命
    陈杰停住了脚步,他想和老人多聊一会。写纸条的人为大家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至少在写纸条的人来看是这样。



    “老人家,您能跟我们说说吗?”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们跟我到街上去,我一边卖东西,一边跟你们说。”老人抬头朝上指着一颗泡桐树道,“尚家就在这排房子最西头一家,门牌号在门头上,你们看清楚了,年头太多,门牌号已经看不清楚了。”



    老人说的没错,眼前这户人家的门头上有一个门牌,蓝色底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陈杰看了好一会,才看清楚上面写着183号。老人的头脑非常清楚,她没有忘记给陈杰带路的事情。



    老人将两个人带出油坊巷的巷口,在巷口的斜对面有一个电影院,售票窗前排着很长的队伍。



    老人走到一个矮小的旧桌子跟前,从陈杰的手上接过竹篮子,放在桌子上,然后,从腰带上解下一串钥匙,挑出一把钥匙将一个铁链子上的锁打开,抽出铁链子,最后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个小马扎。



    “同志,小板凳给你坐。”



    “您坐,我们蹲着就行。”陈杰将小板凳推给了老人,自己一屁股坐在石阶上。



    老人刚坐下,就有两对男女/无/错/小说 m。qulED。COM围了过来。



    不一会,老人卖出了两包葵花籽和两包花生米。花生米,是两块钱一包,瓜子是一块钱一包。



    陈杰从口袋里面掏出十块钱,要了三包花生米和四包葵花籽。



    “你们用不着买,说说话,用不着这么客气。”



    “我不是客气,您的瓜子和花生米,我闻着很香,带一点回去,有空的时候,让同志们香香嘴。”



    老人将四包花生米和四包葵花籽放进韩玲玲的皮包里面。中国人——特别是上了岁数的人,他们在数字上喜欢“八”,讨厌“七”,七死八活吗?



    陈杰又从皮夹里面抬出两块钱放进了竹篮子里面。老人推辞了一下,便没有再坚持。



    “小难这孩子命太苦。”



    “小难叫什么名字,在鸣晨寺的法号叫什么?”



    “小难叫尚文君。法号叫什么,这——你们要问她爹。”



    “小难家里还有什么人?”



    “就他爹一个人。过去经常喝酒,自从小难出家之后,特别是小难她妈妈死了以后,酒喝的更厉害了。”



    按照情理判断,这个尚文君应该是修竹、清水,莫忧中的某一个人。如果这个判断能够成立的话,写纸条的人极有可能是宁和。



    “老人家,尚文君为什么要出家呢?”



    “唉——觉得没有奔头了呗。”老人长叹一声。



    “请您跟我们说说,好吗?”



    “唉——”老人又长叹了一口气,“文君他爹最早在铁路上工作,还是一个小干部,因为一起重大的事故被判刑,在青海坐了将近二十年的牢,文君她妈便带着文君苦苦等待,真是祸不单行啊!这中间,文君她妈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被单位的造反派说成是破鞋,挂牌子批斗、游街——”



    “来两包花生米,一包葵花籽。”一个小伙子打断了老人的话。
112。 第三十一章 门牌号不甚清楚 屋子里杂乱无章
    老人找完钱之后,继续道:“你们说说看,遇到这些事情,这小孩子能有一个好吗?文君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日子虽然苦,但却出落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大姑娘,二十岁的时候,被一个当兵的看上了,男孩子在部队还是一个营级干部,眼看着苦日子就要熬出头了,可男孩子的母亲到镇上来了一趟之后,两个人的婚事就黄了。当时,文君已经怀有身孕,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打掉了。孩子打掉以后,文君就出家了。文君她妈妈知道以后,哭得死去活来,后来,文君她妈到鸣晨寺去了几趟,半年后就病死了。现在想一想,尼姑庵倒算是一个好去处——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如何能经受得住这样的糟蹋呢?”



    尼姑庵未必是一个好去处。



    “老人家,尚文君是什么时候到鸣晨寺去的呢?”



    “一九七六年。”



    这正是那个颠倒错乱的时代结束的时候。



    “她出家的时候多大年龄?”



    “二十三岁。”



    根据年代和年龄的判断,尚文君很可能就是宁和所说的清水。



    老人好像明白了什么:“你们来找文君她爹,莫不是文君出事了?”



    陈杰和韩玲玲还不知道尚文君是<;无>;<;错>;小说 M。qulEdU。COM谁,所以,暂时无法回答老人的问题。但从写纸条的人的目的来看,尚文君应该是出事了。



    老人开始上生意了,电影就要开演,买瓜子和花生的人越来越多。两个人和老人打了一个招呼之后,朝油坊巷走去。



    两个人没有费什么劲就找到了尚文君的家。门牌号上的“1”已经看不见了,只剩下“8”和“7”两个数字,门牌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