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万彻战死潼关的消息,对恒元来说简直是晴空霹雳。他心胆皆裂,悲痛欲绝,一时混混噩噩,茶饭不进。薛老将军对他极好,简直视为亲子。先是慧眼识珠,将其选拔上来,再悉心培养,才使他恒元有今日的成就。毫不夸张的说,若无薛万彻,必无恒元。
而今日恒元犹在,尚未报效老师的栽培之恩,薛万彻竟这么去了。
每每想到此处,他便心头剧痛,同时也激起了滔天的怒火。对太子的忠诚他倒没怎么考虑,只是一心要凭借手中的兵马和燕王决战于长安。带着这种心情,他统兵格外严酷,容不得手下有半点差错。甚至于战阵前带着亲兵往复巡视,以做督战。
也算是这几名禁军流年不利,才动了退缩的念头,就被恒元撞个正着。恒元最恨这等临阵脱逃之辈,岂会轻易饶过,他阴沉着脸,本来英俊的面庞上此时似结了一层寒霜。那刀子一般凛冽的目光将几人上下扫视了半刻,才淡淡道:“你等意欲何往?”
那几人自然认得恒元。只是这等宫内禁军,素来目高过顶,并不信对方能将自己如何。奈何恒元的目光实在骇人,令他们有些浑身发冷。有一人嗫嚅半天道:“也、也无何往……只是……只是……”至于只是什么,他一时也想不出来。
“尔等可知,临阵脱逃者何罪?”恒元也不理他们的回答,自顾自说道。
事到如今,他们岂能不怕?一人咽了口唾沫,干涩地道:“将军,我等乃北衙禁军,不归将军所辖……”
“笑话!”这几日禁军调度不利,恒元早就想找个机会杀鸡儆猴,当下冷笑道:“既是守城,皆我所属!”说罢一挥手,周围几个亲兵早已手起剑落,将这几人斩于当场。
惨嚎凄厉,血溅当场,恒元却看也不看,淡淡道:“将他们的人头割下,传阅全军,再有犯者,与其同罪。”
杀人之所,距离顾况等人不过十几步远,只看得众禁军面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黄。适才提议后退的禁军登时汗出如浆,双股战战不止。他下意识瞧了瞧顾况,谁知顾况无事人一般自顾眺望城头,仿佛在欣赏风景,不禁心下佩服的五体投地。
其实顾况有苦自知。恒元的突然出现着实吓了他一跳,为了不被对方认出,只好背转过身,作出观战之态。至于那几名禁军的命运,则根本已经注定,他也毫不关心。
恒元斩了几名禁军,杀气更胜。他早已看到顾况等人,当下大踏步走来,几十名亲兵手捧利剑,杀气腾腾的跟在身后,只吓的一干禁军魂飞魄散。
“尔等在此作何?”恒元冷冷的问。
“回……回将军……我……”说话的禁军只觉得舌头发短,字都咬不清了。其他人更是不济,个个低着头,体如筛糠。唯顾况面色如常,竟转身便走。
“站住!”恒元怒道:“你是何人,未曾听到某家问话?”
顾况自然是听到了。不过他却想躲得越远越好,哪肯停下?可早有几名亲兵堵在前面,明晃晃的宝剑已经出了鞘。
“将军,我家赵将军正传我有事。”顾况一见无路可走,只得回过头来行了个礼,神色间并不见慌乱。
“哦?”恒元冷哼一声,显然不信,却也不跟他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是问道:“我且问你,你们聚在此地作何?可是怯战么?”
“将军误会了。”顾况笑道:“赵将军差我等在此另有分派。”
“分派?”恒元冷笑道:“什么分派?”
“这……”顾况略作犹豫之态,道:“此事不便言明,不若将我家赵将军找来,将军再直接询问便是。”
周围的禁军见顾况信口胡扯,心头紧张万分。突然想到,这赵凌乃是赵将军的侄子,自然会帮他圆谎。想通此节,立刻频频点头,随声附和,逐渐气定神闲起来。恒元虽然疑心,可见这名年轻禁军神色安然,去也一时犯了犹豫。
他毫不犹豫斩杀了几名禁军士兵,其决然冷厉,震摄全军。若言立威,已经足够,犯不着真正和禁军撕破脸皮。这年轻禁军神态自若,有恃无恐,很可能背后有人。因此,他虽不相信确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军机,却也没必要真正揭破。
“哦……”恒元一时语塞,不禁上上下下打量起顾况来。倒非是有什么疑心,只是觉得这人年纪轻轻,颇有胆色,不免有些惊讶。片刻,恒元询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顾况道:“劳将军相询,小卒姓赵名凌。”
恒元点点头。这名字没听说过,那是必然的。他也不清楚自己出于什么心思询问。或许在他心中,这样的少年不该是藉藉无名之辈。又或许,忆起了心中的某道身影?
“你去吧。”恒元怔了片刻,怅然地挥了挥手。
顾况躬身行了一礼,转身便走,才行了数步,突听恒元在背后厉声道:“等等!”
顾况心头咯噔一声,暗道:莫非露出了什么破绽不成?他虽惊不乱,缓缓转过身道:“将军还有什么事情?”
恒元冰冷的目光在他脸上扫过,一字一顿道:“你可去过高阳?”
“高阳?”顾况一脸茫然之色,道:“那是什么所在?”
恒元目不转睛的盯着他,口中嘿嘿冷笑,却不说话。过了片刻,才缓缓道:“你姓顾!”
顾况笑道:“将军记错了,适才小卒讲了,姓赵名凌。”
刚才顾况一转身的时候,恒元突然觉得此人和自己在高阳所见过的一个少年甚为相似,那一役乃是他毕生难忘的耻辱,当时那少年的身影虽不过是惊鸿一瞥,却已经牢牢铭刻于心中。
那一战,也是顾况声名鹊起的由头。以恒元之名去成就顾况,焉能不令他无法释怀?不过,眼前之人他并不太吃准,按照道理,顾况没有理由出现在这个地方。于是,他连连拿话试探,对方却滴水不漏。可越是如此,恒元越是疑心,一个小小禁军,怎会有如此从容气度?
顾况微低着头,作出一副恭顺的样子,实则心头怦怦直跳,暗地里早把恒元祖上十八代骂了个遍。燕军攻城正急,这恒元却还有闲心揪住自己不放,也实在让他即惊惧又无奈。
正在这时,一个温厚的声音在恒元耳畔响起,道:“恒元将军,不知小侄如何冒犯了,但请明示,末将回去定会重重责罚,绝不轻饶。”
恒元一怔,侧头看去,见北衙将军赵继愈正站在身侧,朝自己躬身施礼。他连忙回了礼,道:“赵将军多礼了。这少年竟是将军的子侄不成?”
赵继愈点头道:“正是。却不知因何得罪了将军?”
恒元听得出来,这赵继愈说话软中带硬,看来不是个易与之辈。自己虽比对方官阶要高,然这等协同守城之局,却不宜闹僵。他既然说这少年乃是他的侄子,该是不错,想来自己紧张过甚,竟是认错了人。恒元本就不大肯定,赵继愈既然出面,他当然要给个面子。
于是,恒元哑然笑道:“原来如此。我说为何这少年不同寻常,原来是将门虎子,这就难怪了。”
他又扫了一眼顾况,然后朝赵继愈道:“战事正急,在下先行告辞了。”一转身,便带人朝城上登去。城头双方交战正急,他却似闲庭信步一般,丝毫不为自身的安危担忧。
赵继愈目送恒元离开,便转身来看顾况。人多眼杂,他也不便多说,只是道:“你好自为之,若有事,且来找我。”说罢也转身离开。
顾况身旁的那些禁军见顾况大出风头,心中只有更加佩服。顾况却不露声色,一双眼睛看着恒元远去的背影,一缕锋利的光芒一闪而逝。第二章黑云压城
就在长安燃起战火之际,二皇子李征率七万大军自安西、陇右起,直入关中。沿途州郡莫有敢阻者,七万人长驱直入,已然到了凤翔。
李征蛰伏数月,可谓潜龙于渊,蓄势以待发。而今风雨忽兴,正当其时,则一跃入云,携泰山以超北海,此势何人敢挡?即便孙武复生,飞将重临,怕也先要避其锋芒,再作打算。
而今,挡在其锋芒之前的,却是一座小小的天兴城。
说天兴小,不过是在李征眼中。实际上,天兴乃凤翔第一大城,“欲至关中,必经天兴”,但凡东进者,都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李征并不把这座“小小城池”放在眼里,城中郡守未曾开城投降,反倒令他意外。
“天兴若敢挡我,必不留情。”看着那远处那禁闭的城门,李征淡淡的说了一句。旁人听得心中一悸,他们都知道,二皇子乃是将领,并非动辄大言恫吓之辈,他既然说不留情,就绝不会打半分折扣。
“凤翔防御使乃何人?”李征朝一人问道。
“回大将军话,乃是段绍文。”此人名叫王谨,乃随军参军,有博学强记之才,因而被李征一直带在身旁。
李征在军中向来不以皇子自命,且他本就有个安西大将军的空衔。那是当年击破突厥后李建成封的,却和那安西都护府没有半分关系。
“段绍文么?”李征冷笑一声,道:“他算什么东西,竟敢阻我?你且派一人去关下,命他出来见我!”
王谨遵了声“得令”,刚要动身,却听李征道:“且慢!”
王谨诧异的回过头,见李征望着那天兴城,面色凝重,眼睛露出一丝惊异之色。过了片刻,李征缓缓道:“王谨,你且去郭将军处,命他左五里扎下营寨。”
“是!”王谨心中虽然大为疑惑,却不敢问,纵马便朝左翼去了。
李征又朝一名传令兵道:“传令执失思力,右翼四里扎营。”
“中军就地扎营。”他朝天兴城扫了一眼,回头吩咐道。
在这一连串命令之下,庞大的军团缓缓运作起来,从其有条不紊的行动和配合来看,显见训练有素,确实不愧为扼守西域的强兵。
李征不再理会身后的大军,策马轻出,慢慢朝天兴城驰去,他身旁的亲卫自然不肯落后,纷纷打马跟上。数百骑呈扇面状簇拥着二皇子,丝毫不觉人少,大有席卷平岗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