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英仙战记-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常不方便,就改用母姓“姜”。

  可当他进入社会后却发现,帝国社会崇尚贵族的风气十分浓烈。帝国*院、执政官和帝国枢密院分封了一大堆在争霸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勋的人为帝国贵族。

  虽然这些贵族绝大多数只是拥有炫目的头衔,并没有什么实际特权,但人们却对他们敬佩有佳,后来演变成许多没有贵族头衔的人,也热衷于寻找自己祖上在地球传统社会里的贵族血统。逐渐地,向往贵族生活、培养贵族气质、尊崇祖上具有贵族血统的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而向来注重名誉的冯·姜子钺自然也不能免俗。

  姜姓虽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上也出过许多名门望族,然而姜子钺却找不到母亲祖上任何贵族血统的证据。他只好将父亲的日耳曼贵族姓氏“冯”给弄过来用,加在姓名的前头,成为“冯·姜子钺”,以彰显自己身上的贵族血统。

  起初帝国户政官因他这种不仑不类的姓名而拒绝给他改动身份证件和户政资料,没想到冯·姜子钺竟煞有介事地拿着《新罗马帝国婚烟法》和父亲的书面授权频频前来理论纠缠。户政官不胜其烦,只好给他更改。

  像他这种情况,在帝国社会倒并非少见。

  然而相比英仙联邦户政官要应付无数为追求个性而起的千奇百怪的姓名,帝国户政官的工作要轻松得多。

  终于在镜子前“打扮”完后,姜子钺上尉便飘出自己的卧室,来到通道,他把门口从通道上面垂下的一副银色自行杆末端的带子扣在腰上。这样他就被两根自行杆吊在通道里,脚底离地十公分。接着他按了一下右边杆上的一个绿色按钮,自行杆便启动,带着他沿着通道悬空前进。

  这是新罗马帝国巡洋舰“齐格飞”号的主通道。

  而自行杆则是普遍存在于帝国宇宙飞船内部的行动辅助工具——它们其实是一种被安装在固定的滑轨上、带驱动电机的滑杆。

  近千年以前,也就人类刚刚能够飞出地球的时候,其所使用的飞船小得可怜,宇航员在船内的移动空间很小,因此,在失重的太空中他们只需通过调整自己的姿势和借助一些握把便可以轻松“飘”他们想要去的飞船内部。

  可是现在的飞船远非那时的太空飞行器可比,不仅装备反物质发动机,可以做超光速航行,体积和容积也很大。唯一一成不变的就是在太空中仍然是无重力的——人类科学家至今仍然造不出像旧时科幻电影里那种与地球完全相同的人工重力。而船员在飞船内部的移动范围十分大,单靠古老原始的“飘”就很不现实,既费力又费时。

  所以工程师们就设计出这种自行杆,用以帮助船员在飞船内快速行动。由于自动化极高,一般飞船里船员们的活动不过三个区域——生活区、控制室和推进室,而这三个区域通常由宽大的通道连接起来,安装自行杆并没有什么内部空间问题。流传在星际船员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上脚,空中杆。”

  “齐格飞”号里的自行杆还算不错,都是成副的,而且有腰带固定身体。冯·姜子钺上尉以前在更小的驱护舰上服役,那些小型战舰上通道十分狭小,自行杆也是单个,而且往往没有腰带,使用时只能用手抓住。

  在一些旧式大型的战列舰上,军官专用的自行杆下方往往还带有舒适豪华的座椅。不过在帝国的不少新式战列舰上,这种豪华型的自行杆系统往往只是备用设施。因为这些新型战舰能够在太空航行中不断地沿船体纵轴翻滚,使舰内产生离心力,从而使船员可以享受到相似的“重力效果”。

  这种设计来源于帝国的豪华游轮,就是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配备专门的控制和推进系统,挤占更多的空间、提升使用成本,对船体内外的布局和质量分布也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船员数量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的中小型船只来说,也加入这种设计就极为华而不实。

  而且中小型飞船体积小,旋转半径很小,旋转起来产生的加速度和科氏力(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导致旋转偏移的一种惯性力。)对人的内耳产生很不舒服的刺激。所以在中小型飞船上搞这种费力费钱的旋转,反而得不偿失。

  与帝国舰队不同的是,英仙联邦的舰队没有自行杆系统,也没有船体翻滚设计。联邦政府推行磁力鞋标准,即在飞船内部通道底部铺上特殊的板材,船员穿上带有电磁装置的鞋子。当飞船进入太空后,通道底部的板材通电,产生磁性。同时船员鞋子的电磁也启动,产生相对磁极的磁性,船员就会被吸附到地面,而不至于随便就飘到空中,然后就可以像在行星上那样走动了。

  联邦宣称他们的磁力鞋不仅效果极佳,而且成本低廉,能应用于任何级别的飞船。联邦政府的星际标准委员会,在面对国民和议会的质询中称帝国的船体翻滚设计成本太高,而且产生的“重力效果”不佳,自行杆则使船内通行受到限制,同时两者都还严重影响了船舱内外布局。

  不过,穿过磁力鞋的人普遍认为,启动电磁后走在飞船内部通道上,感觉就像脚底下沾了一层胶水,抬脚总不是那么自然。

  还有一种非正式的说法是,联邦政府里的某些极端人士觉得帝国的自行杆束缚船员的自由,是专制与集权的象征,不应为自由的联邦采用。当然,这是用政治来诬蔑科学技术。按照这种理论,磁力鞋把人吸在地面,一样属于钳制自由。

  然而,无论是自行杆、船体翻转,还是磁力鞋,都不过是常态下的东西。一旦飞船受损往往就导致船员们只能依靠古老的“飘”了。所以所有飞船的通道和舱内都还保留着一排或数排固定距离的手把、握杆和安全带,以备应急。

  自行杆带着冯·姜子钺上尉快速滑行到通道的尽头,然后转向右边,气密门自动打开,上尉进入位于船体前部中央的舰桥。舰桥只是个传统的说法,设计图纸上的这一部分的正式名称是中央控制室。

  值班军官看到舰长进来,便大声叫道:“舰长接管舰桥。”

  当到达舰桥后部中间的一个控制台旁,冯·姜子钺上尉便按了右边自行杆绿色按钮上面的红色按钮,自行杆便停了下来。然后他麻利地解开腰带,身子往前一倾,像扑入水里一样,轻盈地“游”到属于他的舰长控制台后的座椅上,坐下去,把座椅顶端用高强度塑料制成的黄色回形安全杆扣下来,使身体固定在皮制座椅上,不致于飘到空中。

  这时自行杆自动偏转,滑到姜子钺座位上方后面,随时待命。

  舰长的控制台就在舰桥后部中央,它前面两个控制台分别是大副与领航官,再前面就是呈扇形分布的预警、火控、通信、损管四大控制台。除了舰长与大副外,每个控制台都有三名士兵轮流操作。

  这些控制台控制着整条高度自动化的巡洋舰运作。另外还有八名官兵组成的损害管制小组,一名医生,一名厨师。连舰长算在一起总共二十七人,便可以让这艘超过一十二万吨的星际巡洋舰高效运作。

  “汇报情况。”冯·姜子钺一边询问自己的控制团队,一边侧身检查固定在座椅左边的太空战斗服。

  一旦进入超光速航行或者开启战斗警报,所有舰员就必须穿上这种带喷射装置、配备轻武器和防护装甲以及维生系统的太空战斗服,以减少飞船被击穿时造成的伤亡。

  “一切正常。”坐在他左前方的大副约瑟夫·迪特里希中尉报告,“我们正按照继定航线巡航,三天后将到达边境巡逻汇合点。”

  (三天,即三个地球日,无论是英仙联邦,还是新罗马帝国,均采用地球公制单位为各自的度量衡标准。)

  冯·姜子钺听后满意地说:“好。出发前,我在边境舰队司令部听到司令官和参谋们说联邦正在向一三五线附近集结舰队。”

  听他这么说,前排控制台最右侧的预警军士唐星云中士悄悄对旁边的火控军士拉尔夫·特克中士说:“看来又要打仗了。”

  “打就打呗。”拉尔夫·特克低声回应唐星云。

  “我知道你们都很久没有休假了,而且这次出勤时间比较长。”冯·姜子钺大声对手下说,“可是没有办法,我们是军人。如果能够与联邦的舰队进行一场总决战,也许就不用再做这种无谓的争斗了。”

  “决战?”领航官奥马尔·阿扎伊少尉讥笑道:“边境舰队和中央舰队的头头们连想都不敢想。”

  就在这时,唐星云突然叫了起来:“发现不明舰只,方位二百七十度,高度七十度,距离二十七万千米!”

  显然那条飞船是刚结束超光速航行状态的,要不然雷达根本发现不了它。因为雷达的电磁波速度完全赶不上它的速度。

  虽然人类已经跨入超光速航行的伟大时代,可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却仍然无法找到能更快地探测目标的方法。所有飞船使用的探测技术仍然相当滞后,其原理与几个世纪的雷达还是一样的。

  唯一有所改进的是引力探测系统,借助超光速航行造成的引力波动来探知超光速目标。但个中有个严重的问题,即探测系统发现的超光速飞船是时间滞后的。具体而言就是当发现前方有一艘超光速飞船飞过时,那艘飞船此时的实际位置已经发生了巨大的位移。这是因为引力是以光速的传播的,而目标的位移速度却已经超越了光速。

  “是我们的船!”预警军士唐星接着补充道,“通报舰‘风信子101’号。”

  “看来又有新的任务了。”冯·姜子钺用近似调侃的语气说。

  原本他们领受的任务是在一三五线附近的边境星际空间执行例行的巡逻任务,如今通报舰的出现表明将会有新任务和战报传达下来。

  尽管超光速航行已经是很普遍的事,可人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