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记者那些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当记者那些年-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一个,只是,他愿不愿意承认罢了。

    组织上的人偶尔会给我打一次电话,询问我在工作中的相关发现。但不管灵异不灵异,我把稍显蹊跷的采访见闻,都会如数家珍地汇报给他们。但他们对大多数似乎并不感兴趣。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正在一户农民家里采访自来水停水一事,接到了组织来电:山东中部某县级城市,出现了一个“活死尸”,引起村民恐慌。

    我一听便来了精神。莫非又是稍有修行的黄大仙在作祟?这不可能,动物仙的这种伎俩,组织上是不屑的派人调查的,因为这已经是陈芝麻烂谷子,没有什么太大的研究意义。

    既然组织上指令我去调查,那此事必定另有因果。我向领导请了假,背上行囊,当晚就坐上了赶往目的地的火车。
第十六章 活死尸
    路途并不太远,两个多小时后,我到了当地火车站,后转乘一辆中巴车,赶往事发地—孙孟村。

    我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来,旅馆里还兼售当地特产朝天锅,一路舟车劳顿,我一口气吃了三个!吃完后,方感觉胃中十分油腻。

    旅馆房间很狭小,也很简陋。我顾不了那么多,吃完饭后,我栽在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起床后,我出门一看:嘿!今天逢集!

    我并不急于去村里调查,我悠闲地到集市上逛荡起来,先看看都有啥光景。集市很大,紧邻一条宽阔但很平静的大河,赶集人们的匆匆脚步弄得空气中尘土飞扬,但这阻挡不了小贩们的热情。蒸包子的忙活着把现包的一笼包子搬上蒸屉;透过模糊的尘土,几个汉子在旁边脏兮兮的小桌子上大口嚼着肉包子。“嗯,这味道还挺香”,我心里笑骂一声。

    人都是一样的人,在那里都能生活,而且都能活得快乐。故作清高的人生是很累的,入乡随俗,我找了一张马扎坐下来:老板,来十个包子!

    “青年,吃什么馅儿的”,老板娘用脏兮兮的袖口擦了一下汗。“有什么馅儿的啊”,我问。

    “地蛋的,纯肉的,韭菜蛋的,扁豆肉的”,老板娘熟练地报着菜谱,“青年,听你口音不像本地人啊”

    “我家离这儿其实不远,我在外面上学上班,现在自己口音都成四不像了”,我自我解嘲地说。

    实际上,孙孟村我真的没有来过,但是它距离我的老家并不太远,只有一百多里。而且,我的不少高中同学都是这一带的。我低头使劲咬了一口包子:这包子皮薄汁多,果然不凡,美味在民间啊!

    只不过乐极生悲,我这一口咬下去,汤汁“嗤”的一下,喷到了对面一个花头发胖子的额头上。

    我抬头一看,这下可坏了。我联想起大学时有一次乘坐公交车,我打开一罐可口可乐喝时,汽水溅到了旁边一个中年男人身上,他那不依不饶地的语气和眼神令全车人都替我感到难堪。好在一位大姐及时给我解了围:人家小伙子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还跟人家较起真了,我给你包湿巾你自己擦擦就行了。

    可是此时,身边没有替我解围的大姐。我抬头看着这个花白头发胖子,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谁知他挥起手臂往额头上一抹,对我善意地憨笑了一声,便继续低头吃起了包子。

    “大叔,真不好意思啊,你是哪个村的啊”,我跟他套起了近乎。

    “我大莲池的,你哪里的“,他嘴里的包子还没咽下去,含糊不清地说。

    “我来俺姨家走亲戚,叔,听说这个庄里有个活死尸,怎么回事啊”,我试探着问。

    “什么活死尸”,他愣了一下,想了想后继续说道,“你是说这个庄里的小孙?都多少年了!”

    他见我感兴趣,继续说:“都死了三四十年了,经常有人听见他在家里说话,有人还在他的坟头上见过他”

    调查采访一定要多人采访,综合取证。不能听一个人冗长的讲述,因为这很有可能掺杂了主观臆断、夸大扭曲的成分。我没问这个胖叔太多,我又找了卖冰糖葫芦的大爷、开小卖部的老板还有卖衣服的大妈,了解到了这样一个情况。

    孙孟村有个村民,叫小孙,18岁后参军,1979年,他和一位同乡被派往前线,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事很快以中方获胜结束,他的同乡带着荣誉和奖励归乡,可小孙却从此杳无音信。

    家人不甘心,向政府和部队反映,于是给小孙追加了烈士。自此,小孙家属在村旁林地里给他立了坟墓,每年领取烈属补贴。

    但自从2000年以来,先后有多人声称,在村里看到小孙或者听到了他的说话声,而且这身影和声音多来自小孙的家里。于是有传言说,小孙其实并没有死,他在云南结婚生孩子了,这是找回老家了。

    这种传言越演越烈,以至于上面还曾派人进行过调查,要追回这些年的烈属补贴,还要将小孙以逃兵论处。

    但是小孙的家人对此坚决否认,小孙的母亲说,晚上睡觉时,她经常梦见小孙,有时候会感觉身边有个白影,睁眼一看是小孙,但是马上又消失不见了。

    莫非闹鬼了?上面的调查于是也不了了之。

    之后有一位村民声称,他走夜路经过村东林地时,看见小孙穿着一身白衣站在坟边上。他吓得跑回村,病了好几天才好。

    更诡异的是,同村另一位村民,凌晨3点起早去赶集,竟然在大街上跟小孙撞了一个满怀,更是把这村民吓得不轻,据他回忆,小孙是有**的,还热热的。鬼怎么会有**呢?

    于是,“活死尸”的传闻在村里传开了。至此,我也明白了整个传闻的前后过程。

    我回到旅馆,想了一会决定:这回我要明察,不要暗访!

    我高调地联络了当地电视台和几家报社的同行。我对他们说,有观众怀疑该村的小孙家属冒领烈属补贴,可以就此事进行调查采访。

    村里一下子来了一大拨记者,手拿单反的、抗摄像机的,村民们都像看光景似的,又开始议论起“活死尸”这件事来。

    “记者同志们,求求你们了,孩子都这么可怜了,他死都没有葬身之地啊”,小孙的母亲坐在炕上老泪纵横。

    “大娘,您别激动,我们来采访,并不一定是给您曝光,如果我们调查清楚了,可以消灭这种传言,以后也不会有人说您孩子是逃兵了”,我安慰着。

    相对于老人家的悲哀,小孙的几个姐姐态度十分蛮横:“你们这些人还长不长人味?!这样的事你们也报道,揭我们的伤疤,你们不怕遭报应?!都快走,别在俺家里采访”

    “大娘,既然你们不欢迎,那我们先走了啊。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戳你们的痛处,我也相信你们”,我走到老人家跟前,悄声对他说,“我相信你,我也是工作需要没有办法。听说有冤屈的人,每逢农历十五会在坟上显现,我听不少村民说在坟头上看见过他,后天就是十五了,这几天你们多给他烧点纸,他应该就不会再出来了”

    老人家没说什么话。

    “原野,你这是搞啥啊,把我们忽悠来,又拿不出证据,弄得咱很被动”,几个同行抱怨起来,“人家家里各项证明都有,咱这不是自找不自在吗”

    “你们别急,后天晚上跟我埋伏在他的坟头边”,我笑着对他们说。

    “你疯了,你想见鬼,我们可不想”,他们被我的这番话惊得不轻。“放心,你们只需要在远处拍摄就行了,到时候我到近前抓鬼”,我说,“到时候你们给我全程拍摄下来,跟鬼正面接触一下,也值了”

    他们对我更是感觉不可理喻。但此时他们也是骑虎难下:既然有了前期报道,就不能虎头蛇尾,必须要做后期真相调查追踪。

    本地农历十五适逢大集,村东这片林地紧靠一条不窄的土路,起早赶集的人往往会行经此处。

    农村郊外的田野,真的是冷。十五日凌晨1点,我们几个把车停在远处,摄像机镜头直推到那片林地里。

    凌晨4点左右,零星有了起早赶集摆摊的人们,他们真的辛苦啊!我们几个打着盹,摄像机一直开机录着。

    “啊”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声,突然灌进我的耳朵,我一激灵睁开眼,看见一个妇女边跑边吆喝:哎呦,来人啊,那里有鬼啊!

    这个妇女扔下装满蔬菜的三轮车,哭着喊着进村了。我往林地深处一看,一个白色人影直直地立在一块墓碑边!

    “你们拍着,别停下,等着我”,我拉开车门,飞奔过去。

    与此同时,那个白影却遁入林地深处,我大骂着追了上去,它似乎急于躲避,绕到林地后面往村里跑去。
第十七章 死亡召唤
    大学时,我是体育委员,而且还是院系篮球队的主力。毕业多年虽然缺乏锻炼,但是底子还是保留有一点的,很快我就追上了它,一把抓住了他的肩膀。

    “小青年,看在我这么大年纪的份上,你快算了吧”,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它的嘴里说出来,他极度消瘦,面色苍白。

    “它在那里,就是它!”与此同时,刚刚被吓跑的那个妇女带了几个村民,也向林地这边跑来。

    这时,我抓住的这个“鬼”撒腿就要跑,但是在过一条小沟的时候绊倒了,我们离开围拢上前。

    警察、村书记还有乡镇的一些领导也来了,赶集的人们也都不再赶集了,许多人都跑到村里看热闹。

    小孙带着我们,走进他家的院子,在院子西南角的猪圈里,他挪开了几个篓子,再扒拉开底下的一层干草,我们看到了一个地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