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侠.历史- 第3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局只愿提供单纯的卫星制造、发射服务且报价高昂,而价廉物美的俄罗斯则限制颇多(2004年起俄方规定除非政府特批,不得用俄火箭发射外国有军事用途的卫星,甚至取消了让俄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及“阿里亚纳-5”火箭采用俄罗斯发动机的合作意向),且俄航空航天销售和援助向来以不因地制宜、配套差、售后服务恶劣著称,在加纳,他们曾将扫雪车作为援建机场配套设备,万里迢迢运到这个靠近赤道的酷暑国家,尼日利亚本身也曾在60年代后期“比夫拉战争”中引进过俄制米格-15战斗机和伊尔-28轰炸机,并饱受售后服务不到位、零部件跟不上等种种磨难,作为当年亲历此事的高级将领,总统奥巴桑乔自然不会把宝押在俄国身上。

    英国Surrey公司本身倒乐意提供技术帮助,15名尼阿布贾地面站工程师即由他们培训,因此他们得到了将于2009年发射NIGERIASAT…2合同的回报。但Surrey是一家只能研制微星的小公司,不具备大型航天器的研制能力,更无法提供载人航天、登月飞行所必备的运载火箭研制能力。中国的技术虽不是最好的,但毕竟可以提供重达5200公斤的“尼星一号”,毕竟可以把如此之重、甚至比这更重的东西发射上天,更重要的是,他们肯转让技术,而且乐意接受尼方的付款条件。

    然而尼方本身的财力让他们的梦想大打折扣:尽管有中方提供的高额出口买方信贷,尽管中方接受了种种苛刻的付款条件,但实践证明,尼方连这样由他们自己提出的付款条件也无力兑现。

    虽然是西非经济较发达国家,但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结构的单一让尼日利亚的经济非常脆弱。据世界银行统计,尼日利亚人均年收入仅为290美元,1000户中仅9户有电话和6户有电脑,饮用水、卫生和基础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州府以外的大部分村庄都没有饮用水和电,70%的农村道路是土路,30%的人口是文盲,国内民族和地区矛盾也时送时紧。在这种情形下,梦想有时不得不让位于现实:“尼星一号”发射顺延的原因之一是尼方资金不到位,中方承诺培训的55名宇航工程师,尼方也因同样原因只派出25名,不到原先的一半。

    自己违约在先,加上奥巴桑乔环球兜售“登月”大计,欧美诸国反应冷淡,英国《金融时报》更曾发表署名文章予以嘲讽,尼日利亚的航天梦还指望中国伙伴来圆,自然不便在这个尴尬时刻多发牢骚,招人厌烦。

    中国:“早产儿”变成晚产儿

    长城工业总公司作为惟一对外承包商,自1985年10月宣布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市场,开始承揽商用卫星发射业务,1987年8月首次为外国公司提供发射搭载服务,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自此至1999年,商业发射占中国同期发射总量的60%,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为7%…9%。

    然而由于两方面的原因,这一势头被中断了。一方面,1999年5月,美方以以卫星技术涉及国家利益等种种理由,以禁止向中国发放美制卫星(以及使用美国零部件的卫星)的出口许可证为主要手段,打压中国航天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活动,直接导致5个合同中止;另一方面,1996年2月、8月,中国“长征3号乙”和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国际通信708”和“中星7”相继失败,直接造成3个已经签好的合同被终止,2个合同被暂缓执行,2个草签的项目夭折,给中国航天商业市场以重创,加上1999年“铱星”项目的夭折,使得中国航天全面退出国际商业市场。

    于此同时,世界商业航天市场总额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据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在中国退出之后,欧洲航天局异军突起,占据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半壁江山,美国、俄国紧随其后,甚至日本也后来居上,占据了原属中国的市场份额,对此中国航天和长城公司显然无法满意,他们力图绕过美国和技术两大难关,重新杀开通往国际市场份额的血路。

    中方的对策是摆脱对美国技术和零部件的依赖,发展基于本国技术的星-箭成套交付业务;着力开拓第三世界市场,找肯接受中国技术的客户,做欧美人不愿做、不能做的生意。

    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据统计,当前国际航天市场细划分中,3%为发射,9%为卫星制造,28%为地面制造,60%为卫星运营服务,中国在1990-1999的9年间,基本只涉及所占份额最少的发射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能通过诸如“尼星一号”这样的合作将从箭到星、从天空到地面的一揽子服务都抓在自己手里,无意将大大拓展中国航空的国际市场空间。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中国航天虽然有其优势和特色,但仅就国际商业卫星市场而言,技术缺口是相当大的。

    中方的长项主要是比重最小的发射一块,长征系列火箭虽有过几次失败,但技术成熟、信誉也较好;卫星制造方面则技术竞争力较低,重达5200公斤的“尼星一号”号称“设计寿命15年,可提供Ka、Ku、C、S、L频段转发器,整体性能达到当今国际同类通信卫星先进水平”,但实际水平不容高估。和“尼星一号”基本同型的“鑫诺二号”失控后,作为备份星顶替其角色的、采用法国阿尔卡特Spacebus…4000C3平台的“中星九号”,相同技术标准下,发射重量竟比前者轻800公斤之多;事实上,不论通讯卫星、气象卫星,中国在商用卫星可靠性上纪录一向不佳,通信卫星东方红-2、-3第一颗都失败了,气象卫星风云更连毁两颗,运行中种种故障屡见不鲜,至于卫星性能指标的落后,已是非同一般,后起的印度资源卫星已可出售图片,而中国竟还需向台湾“福卫1号”购买图片;大肆宣扬的“北斗”三星导航系统,其应答式服务方式功能单一,使用不便,与美国GPS系统的技术差距和市场形象更是不可以道理计。

    更要命的是,为夺回市场损失,中方采取了有些急功近利的态度:合同2004年底就签署,而卫星研制定型却在大半年后才勉强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使用、和“尼星一号”同出一源、采用相同平台的“鑫诺二号”原定2004年底发射,实则推迟近两年,研制周期长达6年,其间出现了包括整个系统超重等问题,在签署“尼星一号”合同后,为确保卫星顺利上天,不得不紧急提升火箭运载负荷能力,结果造成“卫星等火箭”的尴尬。

    更有甚者,专为这一型卫星量身定做的世界上最大的卫星紧缩场合同在2003年3月13签订,建设周期29个月,按常规也只能在2005年8月投入使用,而“鑫诺”最初竟计划在2004年发射,其草率可想,最终鑫诺在2006年11月升空后失控,从而直接影响到“尼星”的发射——谁能保证同型的“尼星”不出问题?

    关键在于为了争分夺秒,中方对这个首次整合的、全新的大型复杂技术平台采用了传统但落后的“大会战”模式,跳过了不可或缺的工程演示,直接投入商业发射,首次“交钥匙工程”的商业卫星合同就是重达5200公斤的、科技含量极高的大型通信卫星,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市场重入过程中,长城公司盲目乐观,在“鑫诺”定点尚未完成时就一口气签了包括“尼星”在内6个相同平台的合同,结果“鑫诺”一陨,一切都变成未知数。

    当年中国同样在火箭未定型前大签合同,结果96年两次失败,不但合同打水飘,甚至保险公司也吓得大幅提高保费,甚至一度发展到不接保、不分保,消极影响至今宛在;如今“尼星”研制、销售过程中再次出现相同的误区,不知“鑫诺”的不幸,是否会殃及“尼星”池鱼,甚至整个中国航天市场再入的大计?

    就事论事市场可期非洲市场前景难料

    由于双方各有心腹事,谁也不便撕破脸,加上彼此需要——中方需要借“尼星”重振旗鼓,扭转商业卫星市场的不利局面;尼方需要中国这个伙伴帮助其实现航天梦——,仅就“尼星一号”及其配套项目而言,前景并不是很悲观:可能拖延,但估计最终会成功履约,皆大欢喜。

    但中国航天和长城公司希望借此东风拓展非洲航天市场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尼日利亚是个极特殊的事例,以非洲各国的技术、工业和经济实力,敢像奥巴桑乔这样一掷千金大做航天梦的几乎绝无仅有,而倘只是普通的卫星发射、应用业务,中方仅在价格和支付方式上有一定优势,技术不用说,“鑫诺”的前鉴足以让许多本就经不起折腾的非洲潜在客户望而生畏。

    更应看到,由于经济落后,非洲大多数国家在国际商业卫星市场上,注定只能是个阮囊羞涩的观众而非买主。目前非洲拥有和即将拥有卫星的国家仅有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埃及四家,曾经、正在和即将围绕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数千颗通信卫星中,专门为非洲服务的仅有两颗:“尼星一号”和非洲地区卫星通信组织预计于今年内发射的(看小说到顶点。。)。

    由于缺乏支付能力、信用和必要担保,非洲各国在众多大型基建项目上经常出现资金脱节现象,商业卫星项目花钱更多,周期更长,在缺乏信用担保和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不论NASA、欧洲航天局还是俄罗斯,都只能对“非洲商业航天市场”抱非常谨慎的态度,一些人士所预言的中国与上述航天强国在非洲市场上的激烈对决,恐怕仅限于想象之中。事实上近年来唯一受到航天强国积极对待的非洲航天项目就是(看小说到顶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