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穿越之重整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由穿越之重整江山-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期试运行起来。

    通过两个月的观察现,张泰最后任命面粉厂厂长为王大喜、副厂长刘民德,榨油厂厂长刘民能、副厂长段长生,辗米厂厂长唐迎春、副厂长陈秀娟(女)。几人的工资也相应大幅度的得到提高,因为在培训期间,每人人都是拿底薪的,相当于本来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张泰钱再多,也不能在培训期间全额工资吧。好在工人们看到公司展的未来,倒也没有说什么。

    当第一包面粉生产出来的时候,全厂都轰动了,大家跳着笑着,因为几个月来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了第一批果子,张泰也充分的陶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头两天由于是试运营,工人们还在熟悉各个环节,各种机器,所以产量不是很高。初级面粉也就每天生产一点五吨,榨油厂生产菜籽油三百公斤、大豆油两百五十公斤左右。虽然和现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厂子比起来差远了(一九一九年,荣氏兄弟十几个厂子每天一共生产面粉一千五六百吨,全国其他一百多家厂子每天平均下来,每个厂子的产能也能达到四十多吨),但是张泰也很满意了,因为对自己培养的员工和后世带来机器那是相当的自信,磨合期过后,提高产能那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啊?

    当然最让张泰满意的是员工的素质,每天严格的作息时间,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每人穿戴整齐、动作标准划一,各种劳保口罩也分下去,保护了每个员工的健康安全。张泰看着这一切,骄傲的要命,这些可都是自己一手操办起来的啊,难度不亚于在后世跑到非洲原始部落建工厂的难度啊,这份草创精神太值得表扬了,张泰很臭屁的想到。

    几天过后,面粉厂从当初的每日产能一点五吨,到现在每日产能三十七吨,花的时间不过才十多天时间,搞得几个厂子的精英们惊讶不已,他们纳闷了,为什么以前干的厂子要提高产能那么困难,现在的厂子怎么说提高就提高呢。张泰忍不住偷笑,你用先进几十年的机器,你用先进百年的激励机制,你看能不能增加产量啊?

    仔细算了一下一个月后,面粉厂的厂子能达到每天生产面粉三百五十吨,榨油厂生产各式食用油三十多吨,基本上能满足渝州及其周边市场的需求了。虽然离荣氏兄弟差远了,但是单厂的产量将远远高于他们,而且张泰的产品细分市场很明确,高中低端都照顾到了,高级面粉通过几大驻渝州的洋行,大部分出口到德国、苏俄,少部分在市区销售;中低端产品走农村及其周边市场,各种有特色的包装,产品附加值很高,一句话成本低、很赚钱。

    通过王友德等人带回来的信息,现在市面上大多高端面粉市场被日本货给占领了,张泰要抢的就是这部分市场。周边的农村市场和市区的中低端市场大部分还是以国产面粉为主,但是由于产量有限、信息不畅等因素制约,市场根本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所以张泰让销售人员,努力的开拓这部分市场,展自己的经销渠道,“渠道为王”这才是王道。

    张泰也不想自己展了,把好不容易展起来的民族企业给击垮了啊,所以抢占小日本的市场,赚德国人、苏俄人的外汇,再加上周边的农村空白市场,应该够自己消化一段时间了。当一批各种新颖设计、各式包装的面粉、面条、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那便宜实惠的价格、那清新芬芳的气味、那白得诱人的样式,瞬间征服了客商和消费者。本来还有几个洋商开始并不相信中国能生产这类高端产品,可当王友德这些销售精英们,用带去的面粉、面条、各式油料,做成的香喷喷意大利面、蛋糕、面包请他们品尝过后,呵呵,答案是肯定的,合同还是问题吗?

    张泰算了算,现在每斤面粉大概平均价格为o。o8元(一般为o。o6元,因为有部分为中高端面粉、加工后的面条,所以价格要稍贵――历史记载二十年代一包面粉五十斤重的,价格为3元,算下来每斤o。o6元),一天三百五十吨,大概为五万六千大洋,一个月光面粉厂销售收入为一百六十八万大洋;榨油厂的收入也差不多七十八万大洋,除去百分之五十五的各式成本,张泰每月能赚大洋一百一十万七千大洋,这还不算没有算上刚建成、正在试运营的辗米厂利润。

    达了,张泰现在就这样的感觉。看来史书上说,民国时期一般投资建设面粉厂,做好了的,一两个月收回成本那基本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张泰再算一算荣氏兄弟,我的天,那他们不是赚的更多?

    其实张泰没有想到的是,他用的是什么机器,人家用的又是什么机器?光在出品率上,张泰的机器可以达到7%――12%,人家最多达到3o%,这还算是好的,这就不是人家可以比拟的;而且人家处于沿海地段不但要面对小日本的压力,还要不运输、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压力。这些因素加起来,张泰的纯利润是远远高于其他民族产业的。

    每个月一百多万的纯利润,的确吓了大家一跳,张蓝明确表示自己的能力已经不能胜任财务部经理这一职务了。没有办法,张泰只能委屈康心如先在傍边进行协助,答应尽快找人来负责。

    ――――――――――――――――――

    不多说,有票的给几张,没票的,您就看个乐呵,留个言啥的,呵呵,胡子不强求了。晕,,,,,,,,



………【第三十八章 留学企划】………

    第三十八章留学企划

    “康兄,没有办法,只能让你这个金融人才多担待了。”张泰可怜巴巴的对着康心如说道。

    “你是不是又要说,能者多劳啊?”康心如没有好气的给了张泰一个白眼。

    张泰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然后说道:“康兄,这两个月来,咱们厂子慢慢的也走上了正轨,但是管理人才方面还是差了点,高级的人才可算是可遇不可求啊,比如这个财务方面的人才,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是啊,在渝州是暂时找不到这样的大才了,现在只有在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才能找到了。”康心如也叹道。

    “康兄,这样下去不是一个事啊,你看咱们的厂子马上就要竣工了,以后的规模可是还要扩大的。像现在每个月我们出厂的面粉和各式食用油,剩下的麦麸、豆渣、豆饼还是很多的,完全可以再利用起来。我准备再到上海买些机器,一来扩大我们的市场,二来也把我们产品线拓展一下,完全可以再建立一个饲料加工厂嘛。”张泰道。

    “恩,这点我支持,而且不但要建立饲料加工厂,我们还可以建自己的养殖场,这样成本就可以更低了,出来的猪肉,一个可以满足我们自己厂的需求,还可以在市面上**嘛。”康心如举一反三的说道。

    “太对了,不但可以满足我们自己员工的需求,还能大赚一笔,剩下的饲料还可以外卖,多好的主意啊。”张泰忍不住叫好。

    “关键是规模养殖,不但需要农业人才,管理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啊,我们现在没有懂啊。”康心如说道。

    “那我就到上海招人,中国人没有,我们就找外国人,我们还可以自己培养;低端的我们教,高端的我们送他们出去留学,签好合同,以后学好回来就到公司上班,哈哈,这个主意太妙了。”张泰说道。

    一九一九年不是正流行“赴法勤工俭学”吗?老子现在不差钱,我送人出去留学,专门到最好的大学,而且不光是路费,我连学费,生活费都全包了,一门心思的学技术,学科学,半工半读我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到法国能学什么?学罢工吗?学造反吗?学特工吗?岂有此理。

    学机械、技术的只能到德国,学法律、管理、医学什么的,一定要到美国,除开这两地,其他的都不考虑。法国最危险,苏联就更不能谈了,为别人做嫁衣的事情,张泰坚决不做,他可不是冤大头。

    想到这里张泰忍不住和康心如谈了起来,看着康心如张大嘴巴,不可思议的样子,张泰满意极了,他那里料到就这么一说,张泰脑子里就猛的冒出这么前的想法啊?呵呵,哥现在不差钱,每年整个千吧人出去留学,还是能办到的,签订合同书,四年后回来的不都是人才啊。

    “康兄,想到做到,厂区的管理和扩建,交给你负责。饲料厂、养殖场的机器、材料我会送回来,你要做的就是要求杨志祥不断的扩建厂房,地皮不够咱们就买。相关的资料我也会留给你,你找几个人负责研究,人员继续招聘着,把李家祠堂改成专门的培训学校,不但进行技术学习,文化学习也不能放松。我们员工的子弟,龙隐镇的小孩,都可以接来免费读书。这些事情你来安排。”张泰一口气的说道。

    “你可真会吩咐人啊,都我做了,你做啥?”康心如继续白眼。

    “呵呵,我会很忙的,我要到成都,北京,上海,招人去,然后安排他们到国外学习,这可是个大工程,直接关系到我们公司未来的展和前途的大事啊。”张泰解释道。

    “唉,好吧,我给你守家,你就去游山玩水吧。”康心如叹道。

    “哈哈哈,你以为我的工资是白给的啊,我可是资本家,要赚取员工的最后一滴血。”张泰耍无赖了。

    张泰和康心如聊完后,来到工厂里继续视察,现在工厂的建筑基本上快完工了。

    三座厂房建设完毕,面粉厂、榨油厂、辗米厂里的机器安装调试好后,二十四小时轮周转,一包包、一瓶瓶刚刚下线的产品,马上被工人运到码头和广场上,用船、用马车,一艘艘、一架架的源源不断的运出去,当然流进来的是哗哗响的大洋头。

    现在汇源食品公司的今麦郎系列面粉,老大妈牌各式加香面条,金龙鱼牌系列食用油,巴国香牌大米,在渝州及其周边市场上,都已经打响了名声,老百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