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我为王-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赵鞅还是压下了这种心思,主君言必有信,之前说好了要到冬至上计后再见分晓,若是提前拙拔无恤,其他儿子恐怕会有不服。



  说到这里,他就想起了王孙期昨日的上书,还有家臣傅叟的报告。对于之前发生在成乡的“盗寇”一事,赵鞅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顿时对另外两个儿子大失所望。



  也罢,同一颗枣树上,还会同时长出饱满的好枣和裂枣来。好在自己的长子仁孝敦厚,庶子又极其能干,若是日后以伯鲁为宗正,管理族人,以无恤为家主,继承卿位,统辖领地。这样一来,既能家门宁静,又可让赵氏兴盛……



  但这一番计划,赵鞅依然隐藏在心里,毕竟他还需要继续对无恤加以观察。因为他见多识广,知道有些人,偏偏是治理一百户之乡可以做得极好,一旦范围扩大到千室之邑,万户之县,就会不知所措,把善政变成恶政。



  赵鞅的集权战略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下宫周边已经彻底掌控在几个儿子手中。随后要向外扩展,把世代传承,统治县邑多年的氏族替换为三年一任,随时可以罢免的官吏。



  另一方面,他的重点是建设北方重镇晋阳。赵氏的领地太分散了!而且赵鞅意识到,自从羊舌、祁两氏覆灭,领地被瓜分后,在国内拓土已经极其艰难。可北方面对诸多戎狄,大有可为。不过他觉得,现在和赵无恤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他也不一定能够领会自己的深意。



  何况,这也是赵鞅暗自准备的,对儿子们的最后一项考验!眼光,一个家主需要长远的眼光,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家族的扩张和未来将走向何处。



  在无恤的请求下,赵鞅还同意了他离开下宫时,可以去府库选一些兵甲戈矛等武备,去厩苑挑些良马补充军用,并带些不同类型的匠人回去。



  在结束了对无恤治乡的考察后,赵鞅又说道:“晋阳县大夫董安于下月将会回来述职,到时候,也将你的这些方略交予他瞧瞧,其中合适的,余便会在晋阳先实行。”



  “董子要回来了?”赵无恤有些惊喜。



  对于赵鞅以及此时的赵氏而言,董安于的地位与作用都是首屈一指的,堪称第一谋臣。



  当年晋国史官董狐以秉笔直书,记录下了“赵盾弑其君”而闻名诸侯,他大概没想到,他的后代董安于,却成了赵氏的死忠。



  董安于从赵景子时代,就为赵氏服务,他不但才干优异,而且忠心耿耿。他比赵鞅年长十岁,行冠后便带着董氏世代相传的笔削,被赵景子提拔,担任赵氏家族的“秉笔”之职位,撰写文告政令。不但才华卓著,而且其义从此闻名于诸卿之间。



  到了他壮年时期,被赵鞅相中,担任家司马之职,负责赵氏之兵的军法工作。不但举荐了许多可以作为“股肱之臣”的猛士,如邮无正等,还秉公执法,将族兵治理得秩序井然。



  年长之后,董安于换下戎装甲胄,穿上宽衣博带的朝服,担任家宰的职务,使赵氏的民众没有二心。赵无恤在半年多前,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见到国人们对赵氏的忠心和拥戴,就是董安于的功劳!



  而现如今,他又以年过五旬之龄,北上晋阳,为赵鞅经营这个新征服的北方重镇。修筑城池,开垦土地,招揽民众,防御戎狄盗寇。



  这样全能的才干,这样的履历和业绩,自然奠定了董安于在赵氏家臣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董安于要回来,这感情好,对这个人,赵无恤也很想见上一面。毕竟无恤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北方的大县晋阳,搞好和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而另一方面,和无恤关系日益亲善的张孟谈也曾说过,平生最仰慕的就是董安于。张孟谈性缓,故常佩弦以自急,据说这就是效仿董安于所为。



  若是可能,到时候无恤少不得要为张孟谈引荐一下。



  但是,如果无恤没记错的话,历史上董安于的下场,似乎不太好……



  ……



  求收藏,求推荐,晚上还有一更
第157章 周室之乱
  感谢书友猫妖?,甘万,夜风来袭2006,立冬有夏,烟雾炼狱,亦家人fis的打赏!也谢谢各位书友两个月来的支持!



  嗯,这是最后一章公众章节,明天,《春秋我为王》,上架!



  ……



  在原本的历史上,董安于因为治家有方,谋略无双,被晋卿知跞深深忌惮。



  于是在六卿之乱的最初阶段,赵氏处于劣势,有求于知氏时,知跞便强令赵简子将董安于杀死,函其首献之,才同意帮助赵氏洗去“首祸者”的罪名。



  赵简子重情义,自然无法下手,可董安于为了赵氏安危,竟然主动自缢而死。赵简子大悲,按照遗言将他陈尸于市,满足了知氏,战后才把董安于灵位配享赵氏宗庙,直到后世依然保留这个传统。



  所以赵无恤对董安于的最初印象,就是前世在某处赵氏祠堂里见到的那尊泥塑文臣像。



  谁料,辗转两千五百年时光后,他居然能见到其真人。



  这也是一出极大的悲剧和遗憾,不知道这一世,无恤能否挽回?



  父子二人数月未见,在交待完公事情后,赵无恤的心情一下子有些忐忑起来,欲言又止。



  他当然知道,赵鞅这次可不是单独归来的,自己名义上的未婚妻乐氏女,也一起来了下宫。虽然赵鞅曾在信中说此女“可为良配”,但赵无恤不亲自过目,总觉得不太踏实。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赵鞅却不急不缓,竟然先对赵无恤说起了自己南下勤王的事迹来,无恤只能按捺住心神,耐心地听着。



  成周的战事,剪不断理还乱,简直就是一团麻,归根结底,还是得追溯到十多年前的那场王室内战。



  作为那次战争的亲历者,赵鞅叹了口气道:“事情,还得从王子朝之乱说起。”



  当年,周室难得一出的英明之君周景王认为,自己的太子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于是周景王便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



  但他的这一计划遭到了实权卿士刘、单二族的反对,认为王位传嫡不传贤,若是乱序,恐怕会重演周幽王废平王而立伯服的骊山之难。



  到了周景王二十五年夏,天子终于下定决心,欲发动政变除去单、刘二卿,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发难就心脏病突发而死,死前传位王子朝。



  然而单、刘二卿违景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立王子猛为王。而另一边,颇有贤名和才干的王子朝则在尹、甘、召诸卿大夫的支持下,也称了王。



  自此,周王室东西两王并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



  在当时,周王室的实力是连一个中等诸侯国都不如了,这样的战争,在大国看来几乎是小打小闹。但双方积怨已久,打得如火如荼,战斗虽不宏大却极其惨烈。胜败多次转换、兴衰易手,弄得外人眼花缭乱。



  当时晋国作为诸侯之伯长,诸姬里的老大哥,闻周室大乱,自然要干涉。晋国内部六卿专权,早些年晋文公、晋悼公那点将周室一系取而代之的心思,也早就没有了,只能尽力扶持,过一天算一天。



  那么问题来了,该支持哪个王?



  现在出现了两个周天子,双方都来寻求支援,都声称自己是正宗,对方是违法的,晋国方面也感到为难。



  最后,晋国派了大夫士景伯(范氏小宗)去王城来裁决这件“正统”之争。且不说让诸侯大夫审理判决天子合法与否,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大笑话。何况,明眼人只要知道,晋卿范鞅和周卿刘氏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果自然就注定了。



  最后,果然是王子朝败诉,被晋国视为叛逆,遣大夫知跞、赵鞅、籍谈率兵入周镇压。王子朝那点兵力在晋国攻击下,自然是土崩瓦解,周王匄(gai)重回王城,至此,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



  成王败寇,王子朝带着召氏、毛氏、尹氏之族奔楚。他们还将宗周的大部分典籍一并带到了楚国,这是整个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文化转移。这批从殷商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典籍,无疑灌溉了楚国的文化,培养出了两百年后灿烂的楚辞和海量楚简,周史官老子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不知所踪的。



  然而事情还没结束,王子朝跑到了南方后,居于方城一带。三年前,楚国被吴师攻破都城,举国大乱,自保不暇,也无法庇护王子朝。于是周王室便乘机派刺客将王子朝杀害,这一举动,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叛乱。



  王子朝在周室名声太好,党羽太多,十年之后还潜伏了不少。去年年夏天,周大夫儋翩率领王子朝余党作乱,这次他们勾结郑国夹击王畿(ji),内战零零星星打到了去年十二月,甚至将天子赶离了王城。



  事已至此,指望他们自己理顺家里的事情是不可能了,晋国只得再次发兵,范鞅、赵鞅、魏驹三卿南下勤王。在他们的支持下,四月,单、刘二卿在穷谷打败了叛党,局势有所扭转,所以赵鞅才得以归来。



  最后,赵鞅感叹道:“周室衰矣,天子已卑,正如诗言,周宗既灭,靡所止戾,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兄弟相争,不可不慎……”



  他似乎是在暗暗告诫赵无恤,不要兄弟相争太过,酿成周室二十年大乱的悲剧。



  说罢,赵鞅忽地从席上站了起来,虎目直视无恤,语气变得冰冷:“你告诉为父,半月前成乡遭遇盗寇,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实话实话,自然有我为你做主!”



  赵无恤知道,今天的这场对话,终于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