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壁:在水边有一端奇特的岩壁,人们称之为九龙壁。这是一条带状的层状节理地质构造。整条节理带长约100米,其整体与好溪水面几近平行,最低处与水面相距不到1米,节理带中洞窟高低、深浅不一,最高达4米,最深4米。因节理带处于悬崖峭壁间,凝灰岩性岩层状分明,起伏弯曲,横生凹凸,如无数条虬龙盘石潜伏,故称九龙壁,又名龙崖。
超然亭:溪边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亭,叫超然亭,意思是超然物外,心游闲云。它是远眺马鞍山日出的观景亭。亭底边长2米,高5米,木制结构,红柱青瓦。该处东可远眺马鞍山日出,北可近观天师洞,南可望鼎湖峰雄姿。要领略朱潭山的魅力,应坐下来慢慢感受,体验它天然的宁静、清新与质朴。
仙都-摩崖石刻
小赤壁摩崖石刻摩崖石刻
1、王题“小蓬莱歌”宋咸淳元年(1265年),保存完好,共25行,字径18厘米,幅大290×300,等级2,小赤壁石壁上。“小蓬莱歌:仙都洞天秀出东氵制,,有黄帝祠宇,近年始祠孔子。岁仲春,邑令合僚佐帅诸生行舍采礼,先过初旸谷,已乃瞻独峰挹仙水,泛蓬莱而归。余邑三载,心甚乐之。去之日。为歌以诏邑人。使刊之石上。仙之山兮嵬峨,仙之水兮委佗。驾轻车兮消忧方扁舟兮永歌。轶层巅兮翔舞。濒塞流兮白石楚楚。上切汉兮干云霄,巨鳌兮在下,崖花兮春芳,涧藻兮秋凉。月露兮缣素。冰霜结兮琅,松兮竹稚,鱼鸟跃飞兮谁使?五百年兮一尘,三万里兮弱水。于嗟蓬莱兮,仙人之室庐,世之兮莫知其遨嬉。履蒙茸兮披荆棘,驱虎凶兮远蛟螭。天风高兮海涛白,倒光景兮挥八极。岁□晚兮孰华予。眇流盼兮怀所思。仙之人兮寿无期。碧荔为衣兮,卢有紫芝。彼埃兮,不可以控博。予将讠朔回从之兮,忘归。大宋咸淳元年,岁在乙丑,八月朔日,永嘉王。”
2、印海“小赤壁”题记约明万历十六年(1589),保存完好,三字横写一行,字径60厘米,幅大200×75,等级3,小赤壁石壁上。“小赤壁”印海。
3、印海“云关”题字约于明万历十六年(1589),保存完好,“云关”二字径60,“印海”二字径20,皆直写,幅大85×130,保存完好,小赤壁石壁上。“云关”印海。
4、欧阳忠浩刻袁枚《游仙都峰记》民国六年(1917年),保存完好,直行25行,行29-30字,字径12厘米,幅大260×300,等级3,小赤壁石壁上。袁枚《游仙都峰记》全文(略)。袁枚,清钱塘人,乾隆时进士,著有《随园全集》等著作。
5、郑汝璧题字明万历二十年(1593年),保存完好,字径30厘米,等级3,龙耕路尽头。“昆岩洞天”。
鼎湖峰摩崖石刻
1、叶清臣题刻1039年,保存模糊,幅大165×190,等级1,独峰北侧。处州独峰山铭黄帝车辙马,周遍万国。丹成云起,因瑞名山;则独峰之登,固宜有是。会将漕二浙,行部括苍,道由仙都,亲访灵迹,概然感秦汉之不自度也。驻马溪上,勒铭山阴。于黄显恩,道崇帝先,隆三迈五,功丰德全。脱履厌世,乘云上仙,缅彼飞龙,格于皇天。虐秦侈汉兵事边。流痛刻下,溺作穷处。忘昭是古训,跋于岩巅,宜尔灵仙,孤风岿然。宝元已卯转运副使叶清臣。
2、常居敬题字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保存清晰,在鼎湖峰石壁上。“鼎湖胜迹”万历辛卯孟夏,楚人常居敬题、藩臬、曾士彦、廖恒吉同游。
3、毛维瞻题记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0年),保存多数模糊,幅大150×150,在鼎湖峰南路后岩壁上。转运使尚书司封员外郎田瑜资忠□□,括苍郡因游□□晚步溪滨周□□庆历丙戌二月十三日邑尉毛维瞻谨题。
4、陈从周题刻(一)1981年,保存模糊,幅大110×340,等级1,步虚山麓。“拔地千仞”辛酉年夏陈从周题。
5、陈从周题刻(二)1981年,保存完好,幅大110×260,等级1,碑刻:“溪桥如带,危峰若壁。”辛酉年夏陈从周题。
芙蓉峡摩崖题记
1、郝敬题字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保存清晰,字径320厘米,芙蓉峡峭壁上。“铁城”署名“万历庚寅岁八月廿二日,仙都吏郝敬为李小仙山人书。丞杜木式、薄朱廷宠、尉吴守仁刻铭谨识”。
2、樊问德题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保存清晰,幅大210×145,“铁城”下方。“小仙山人,姓李氏名键,□参蜀政,中途疏养,归栖炼小仙山中,倏然有翔五岳志。戊子春,约谷潭逸客,宾旸道人,禹门子结屋玄都之紫芝乌,逃名远矣。末几,诸子应□□□筮化,相继出山,山人屡荐不仕,一时有汉庭招四皓之圃,独留君子咏,吾缙郡令长,迹所居地,奇蓉迭嶂,三峡□关。山人别号铁城盖天作之合。就大书于悬崖。觞余曰:‘维君能记之,勿辞。逸客姓郑氏名汝璧。禹门名逢雷,山人从径宾,名问辩。余仲兄,岁万,历甲午春玉林樊问德书。”
黄龙山摩崖题记
1、尹伯高题记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保存清晰,幅大66×48,蝙蝠洞下左方洞壁上。皇□辛卯中和节日令尹伯高,监□延之,邑人明□乘兴同游。
2、伯常题记北宋嘉佑年间(1061年),保存清晰,幅大25×60,上记之左,明□伯常与□叟同游。
3、朱履常题记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保存清晰,幅大35×45,蝙蝠洞口,宣城朱履常,普城斐勉之同游。
4、程宏题记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保存清晰,幅大140×150,蝙蝠洞口。吴郡程宏闳中、吴兴沈畸德侔、缙云胡份之文、绍圣戊寅季夏初二日同游黄龙山绝顶。
初阳山摩崖石刻
1、李阳冰“倪翁洞”题字唐乾元年间(759—761年),保存完好,字大45厘米,幅大50×170,等级1。“倪翁洞”三字,一直行,唐小篆书法家李阳冰于乾元年间(759—761)任缙云县令时所书。属稀世之品,珍贵文物。
2、刘长卿题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保存完好,字大9-12厘米,幅大40×65,初阳谷洞壁。“开封刘长卿,宣和五年癸卯九月十八日游初阳谷”。直行三行。
3、虞似平题记南宋绍兴廿六年(1156年),保存完好,幅大35×130,等级3,阳谷洞口。“绍兴丙子,钱塘虞似平智甫,自芝田簿移摄令。季秋晦日,邀丞东菜张良弼,梦符簿荆溪庄王介德。将尉建阳陈旦旦明仲游仙都山,虞似昌刚甫,自姑苏来同游。”
4、留元刚题记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保存完好,幅大200×130,等级2,问渔亭东侧君子石上。“嘉定丙子,四月十有二日,留元刚来游仙都,访小蓬莱,漾舟溪曲,散步岩扉,倚竹清啸,虚谷响答。恍焉浮湘中,溯武夷之旧。已乃登倪翁洞,扣初阳谷。问舍玉虚。”会饮宿云,浩歌长吟。月午无寐,睇碧之石,想轩黄之驭,质疑祛妄,出有入无。明日竟留,览图索胜,穷足力之所到而去。
5、陈伯奇题记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保存完好,幅大38×100,等级3,阳谷洞口。“嘉定丙子,重阳前一日,邑人田君易,天台陈伯奇,伯□来游。”
6、赵立夫题记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保存完好,幅大80×90,等级3,阳谷洞口。“乐清赵立夫奉祠东归,访仙都,登初阳谷,舟小蓬莱下,憩流盘礴回视二十年,缚缨王朝,抗尘京兆。得此闲适,岂不顿快,明绍定辛卯立夏后二日也。子时诂侍行,友人宋正礼同游。”
7、陈绍若题记(一)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保存完好,幅大60×100,等级3,阳谷洞口。“嘉定九,严君偕季父访亲戚田君同游于此。记岁月于崖壁,间越二十七年,绍若始生。又二十七年,绍若叨宰斯邑,访而得之,虽风雨剥蚀之余,笔墨俨然如新,非有物似以呵护之耶。命工刊之。旦夕迎侍严君来观,云胡不喜,咸淳五年七月既望,男宣教郎知处州缙云县主管劝农公事绍若谨书。”
8、陈绍若题记(二)南宋咸淳年间(1269年),保存部分模糊,幅大100×75,等级3,阳谷洞口。“□□□□重阳日,天台陈绍若□□舜龙继可□□□□,遇表史田□途,同访仙都。是日也□气澄清,水天一色。览山水胜概。俗怀为之洒然。晚泊玉虚。次日游小蓬莱,泛舟而归。道士翁□□□与焉。”
9、胡鲸题诗两首明嘉靖十七年(1583年),保存部分模糊,幅大160×105,等级2,读书洞洞口。“伟哉初阳谷,千载留声名,景色入画图,岩石多峥嵘,下有小龙鼻,甘泉长满盈,我来兹一游,尘襟豁平生”。署赐进士第吏部稽勋主事汝南美溪胡鲸鱼。
伯题“瞳瞳大明出,此谷先受光,壁上锦绣开,岩前金紫张,玄□披景照,草木生辉煌,想仉翁□,固非徒休粮。”“仉翁得道,亦由在□□□初日之精华,不独辟谷而已。”“嘉靖戊戍春二月下浣汝南胡鲸书。”
缙云知县帮彦附记:“美溪公本署缙治,旋陡天官,道于缙,游仙都,过阳谷,诗成,出示门下生□□等于观澜别亭下,□勒于土耳事,宣平教谕□民□,缙云知县钱邦彦抵□□披阅,因镌诸石,以垂永久,时嘉靖戊戍季秋日也。”
10、濑仙访斗山题诗明嘉靖末年,保存完好,幅大50×105,等级2,初阳山南。“水洞云气深,仙翁坐谈奕,相寻路忽迷,渔引花间入。”
11、濑仙再访诗明嘉靖末年,保存完好,幅大50×80,等级2,初阳山南。“寻真来曲水,拂石试残杯,鸟向山花语,渔歌晚掉回。”署“二日再访”。
12、樊献科题记明嘉靖十二年(1563年),保存完好,幅大80×55,阳谷洞内东壁。“明樊献科卜筑仙都同憩此洞,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