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满清鞑靼狗皇帝康熙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
“君宝,你为什么叫康熙做满清鞑靼狗皇帝呢?”卫斯理问。
“卫斯理你不懂,想我这大宋的大好河山先是北金狗占领了一大半,现在满清鞑靼狗皇帝和蒙古鞑靼狗可汗又对我这大宋虎视眈眈,你我都是大宋的子民,肯定要叫康熙做满清鞑靼狗皇帝啊!”
“哦,我明白了。”卫斯理点了点头。
“刚才你与那本寺的恩公施主进山门时,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神棒在握,是少林寺的护院神。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演绎着我少林武术的发生发展及其赫赫功绩等。”
张君宝又带着卫斯理穿过天王殿,说:“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佛教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之后,又有藏阁,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只,重约650千克。该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哇,正是好雄伟啊!”卫斯理在前世由于功课繁忙没有时间旅游,现在见了大雄宝殿,不仅赞叹起来。
张君宝又带着卫斯理过了法堂来到方丈室门外,说:“卫斯理,这里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没有要事或方丈允许是不能随意进出的,不然便要受罚。你记住了吗?”
“记住了,记住了。”卫斯理说。
“满清鞑靼狗皇帝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室内有1980年东瀛倭寇进贡的铜质达摩像。东侧置放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亭在方丈室后,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断臂佛前之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是1983年重建,殿内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殿中供奉毗卢(即释迦牟尼)的佛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的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都十分有名,值得一游。少林寺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寺内保存有珍贵的碑碣石刻,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
少林寺西面不远处,就是国内现存的最大塔林。这些古塔是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计230余座,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古塔因建筑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造型典雅,石雕艺术精美,塔铭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的资料。
从塔林北行约1000米,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幽雅秀丽,它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价值最高的一所木结构建筑,是为纪念达摩面壁而修建的。殿的檐柱、内柱、墙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围都有精美的浮雕。大殿神龛内供着达摩像。从初祖阉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洞内,有达摩和他的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石牌坊。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
(PS: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
推荐、收藏,都是我的动力。推荐《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
感谢您支持本书,编辑短信“YGF115022”发送至8828,为《红警之新中国之崛起》投20票,并获得500起点币!
感谢您支持本书,编辑短信“YGF122397”发送至8828,为《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投20票,并获得500起点币!
………【第七章 少林寺(中)】………
《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
作者:铁血历史风云幻想者
第一部金庸世界
第一卷初出江湖
第七章少林寺(中)
谢谢大家的支持,本书不会TJ,本人已经完成大纲,我会努力更新的。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尽管提出来,我会改正的,推荐新书《红警之新中国之崛起》。
接上一章
张君宝又说“从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登钵盂峰,峰顶有一座佛殿,这就是二祖庵。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向菩提达摩学佛,断臂得到衣钵真传后,就在此养伤。殿前有四眼井,传说是慧可所凿。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异,名为“卓锡井”,当地人也称“苦、辣、酸、甜四眼井”。
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招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也无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初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明帝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梦见了金色的神人在宫里面飞来飞去,他们像金色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一晚明帝的梦通体透明。第二天上朝,明帝就把这些说给臣子们听,大家有点不知所云,一个名叫郭毅的大臣立出来说,这金色的神人应该就是西方的佛。
这一天早朝最大的议程就是决定了派人前往印度寻求佛法。跟随汉朝大使从印度回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还有一大批佛经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经佛像是由白马驮来的,白马千里迢迢从一个古老国度把佛教带到了中国,佛教在另一片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
汉明帝于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二人译经。白马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佛寺。唐朝诗僧灵澈的句子“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上一句说的是佛教初来乍到白马寺,下一句说的是佛教到三国年间在南方发扬光大。
在白马寺敲着木鱼的摄摩腾、竺法兰地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于是奏请明帝,派人陪同他们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一行有缘踏上了嵩岳福地。
太室山南麓有一狭长的山间谷地,林壑生凉,流泉成响。东面有两峰并立,其间空阙如门,当地人谓之嵩门。每逢中秋,山民们于暮色之中,焚香静坐,以待月出。须臾,一轮明月从嵩门间冉冉升起,银光泻于空谷,万籁凝于石崖。此景谓“嵩门待月”,乃嵩岳第一胜境。
二位高僧佛心为之所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晚了白马寺三年,这也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
摄摩腾、竺法兰于这座中土宝刹“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
佛教犹如一粒从西方飘来的种子,首先在嵩洛之间扎下了根。
东汉末年,大乘佛教传入嵩洛。“乘”是乘载,小乘佛教说的是自我解脱,崇拜的是罗汉,大乘佛教讲的是普渡众生,崇拜的是菩萨。除了目的有差异,修行的方式上,大乘也比较简便。随着大乘佛经传入,佛教的影响开始波及民间。三国时期,嵩洛间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他就是朱士行。
出生于嵩山南麓颍川的朱士行,在嵩洛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开始他的西行壮举。
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
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北魏太和二十年,即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寂静的山林中矗立起一座寺院,这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但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达摩不辞艰辛,从南天竺国渡海来到东土,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PS: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
推荐、收藏,都是我的动力。推荐《金庸魔兽红警大乱世》。
感谢您支持本书,编辑短信“YGF115022”发送至8828,为《红警之新中国之崛起》投20票,并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