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太医略加补血之品,或更见功。”
李经述说:“流感跟气虚血虚关系不大。我听闻西医有利用血清注射治疗疾病的方法,人们可以用患病而痊愈者的免疫血清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人。”
李鸿章摇摇头,说:“万不得已,醇亲王不会用西医。”
果不出李鸿章所料,醇亲王当年六月虚汗时作,精神疲倦,等到七月初八,每天眩晕数刻。醇亲王的病此后一直有反复,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当时名医凌绂曾九月奉电旨入京,参与抢救醇亲王的。不过,凌绂曾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醇亲王也急坏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他们最后还是觉得李鸿章见多识广,让他来想办法。1890年十月初五日,北京来电,对李鸿章称“闻安徽庐州府合肥县江苏候补府张新之医学精通”,希望李鸿章能够代请。此刻,为治醇亲王的病,清廷已经到了遍寻名医的地步了。
李鸿章毕竟是谨慎之人,他在遵示发电给南方的同时,也不断向人打听张新之的情况,得到的结果却是“咸称张新之粗读医书,诊病偶效,实未精通”,于是在冀望于张新之“恐无甚把握”的情形下,李鸿章想转而推荐西医,问李经述的意见。
李经述说,西医虽好,但国人对西医的认知大多还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西医的那一套治疗方式在他们眼中大多得不到认同,何况患者又是满洲贵族中的元老、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
李鸿章说:“醇亲王对于洋务,对于北洋水师还是很关心的,总归要试一试。”
这场时疫中,清廷的潘祖荫、孙诒经、宝廷、怡亲王等王公大臣先后染疾去世,连张佩纶也患病了。
李经述的妹妹李菊藕哭得像泪人,对李经述叙说张佩纶的病情经过:在疫疠流行之初,张佩纶仍活动如常。但到了十一月十六日,他突然罹患急病:“感冒甚重,头痛、身冷、咳嗽、流涕,终夜不眠。”当晚,他延医诊视并服了一次药。但到了第二天,病情并未好转:“身冷、咳嗽较甚,仍服沈生之药,未敢出门。”十八日,见病仍无起色,结果次日“病未愈,口渴益甚”,这次又请了医士开药方“柴胡汤加减”。
柴胡本是治疗感冒之良药,但没想到张佩纶服药之后,“夜大作渴,病甚”。在同一时期,张佩纶的母亲也病了,母亲与余病同,尚未见好,万分焦灼。
李经述便推荐英国医生伊尔文给张佩纶母子治疗,李鸿章表示同意,不久,张佩纶母子劫后余生。
李鸿章见西医确实有效,便决定尽力而为,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查英医伊尔文在敝署诊治年久,应手奏效。与言胃口不开,大便秘结之症,渠愿亲往看视缘由,不用峻剂,必能设法调和。”
李经述心想,醇亲王要是活着,或许以后满清覆亡的历史会改写,劝李鸿章不要救醇亲王:“有些天命,是难以改变的。”
果然如李经述所料,李鸿章的提议被清廷婉拒了——十月十二日,醇王府来电报:“王爷谕候福绥,并道谢。洋医入府向无成案,恐启惊疑,俟拟张医能否来京查复,再酌洋医行止。”
此后,李鸿章又发电坚持洋医就诊,然而十月二十一日,醇王府来电报彻底断绝了李鸿章的提议:“老爷谕谢电。拟俟张来诊数天效否再酌。”
李鸿章气得直呼:“愚蠢!庸医误国!保守思想误国!”
后来,“江苏候补府”张新之应邀为醇王进行诊疗,结果醇亲王医治无效,于1890年11月病逝。保守愚昧的清廷就这样失去了一位重臣,朝廷下旨,朝廷三品以上官员,在十二月十二日午刻到醇邸府候户部各堂公祭。
李经述心想,醇亲王病逝,清廷的权力格局,将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昏庸**的庆亲王上位,那么推翻满清、驱除鞑虏的机会,很快就会到来了!
 ;。。。 ; ;
第二十八章 权力变局(1)
1890年,醇亲王病逝后,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对于领班大臣人选,慈禧太后也陷入了纠结之中,在恭亲王和庆亲王之间犹豫不决。按理说,大清各位王爷中,能力最强的当然是恭亲王奕訢,但自从光绪十年,慈禧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訢集团全班人马都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快六十岁的奕訢此时已经赋闲在王府六年。
慈禧对恭亲王奕訢的感情,可谓又爱又恨——在让恭亲王在家养病时,于1886年十月,发布懿旨赏还亲王双俸,而且在1889年正月,又发布懿旨,赏恭亲王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三等护卫二员,恭亲王足不出户,这当然不是派人保护他,二是派人监视着他。对于恭亲王这个老搭档,这个老男人,慈禧的感情有多复杂,他们的关系有多复杂,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慈禧第一次与恭亲王见面,是在1853年,慈禧还是十八岁的花样年华,刚入宫不久,还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而恭亲王奕訢,二十岁,已经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总领天下兵马,这个差一点当了皇帝的青年才俊,此时已经是大清国的二号人物。那次见面,还得从慈禧的父亲说起。
慈禧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她从小生得婷婷玉立,讨人喜欢。四岁时,她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就给她请了两位家庭教师,教她满汉文化,她才智过人,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写得特别娟秀。慈禧十四岁的那年,她的家里出了一件大事!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曾担任清户部员外郎,负责大清国的皇家金库。在他卸任十几年后,道光皇帝查账时,发现皇家库银无端亏空几十万两,一怒之下下令所有在户部工作过的官员平摊这些亏空的银两,对于已经去世的,由他的儿子、孙子偿还。当时惠征将家里仅有的一点银两拿出来,交了出去,家道中落,有时穷得揭不开锅,只得找亲戚东凑西借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尝遍世情冷暖的慈禧,就出身在这样破落的家族里。
1852年,十七岁的慈禧决心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说服父亲叶赫那拉·惠征找朋友借了一千两银子贿赂选秀的太监,被选秀入宫。慈禧知道,一旦入宫,她的生活,就注定了要在紫禁城的权力刀尖上跳舞。一不小心,她就会永劫不复,但是,也有机会出人头地。慈禧在戏文中看到,宫中会有无数天生丽质的宫女和妃嫔,受不到皇帝的关注,在寂寞和孤独中衰老,悄无声息地死去,像一片枯黄的落叶一样入土腐烂。但她当然不想要那样的生活,她想要成为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
刚入宫的慈禧,她也做着母仪天下的美梦。但这个梦,破碎得特别快。咸丰皇帝即皇位前,就有一个比他小六岁的女人钮祜禄氏,出身高贵的镶黄旗,官宦世家,温柔贤德,落落大方,两人很恩爱。这个嫔妃1852年10月就被册封为皇后,便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慈安太后。
1853年春节期间,咸丰皇帝和慈安皇后共同主持了一场宫内大宴,这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全体妃嫔聚会,慈禧还是第一次见到咸丰皇帝。但在宴会上,慈禧的目光全在端庄的慈安身上,慈禧如坐针毡,心里真是羡慕嫉妒恨:“她多年轻呀,才十六岁,就是大清国母了!她毫不费劲实现了我的梦。”
更让慈禧难受的是,咸丰皇帝好色,宫内美丽的妃嫔无数。她刚入宫,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兰贵人,不要说咸丰皇帝,一般的贝勒王爷都难以见到。慈禧在心里问自己,我要向命运低头吗?从此就在宫中寂寞到老,等着青春的花儿凋谢,了却残生吗?不能这样,绝不!在无数个红烛高照,夜不能寐的晚上,慈禧给自己打气,绝不向命运低头。这时,恭亲王奕訢进入了她的视线。
慈禧听人说,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虽然在皇位争夺中败给了他的四哥咸丰皇帝,但他文武全才,聪敏过人,依然受到宗室的亲睐和咸丰的重用,当时虽然只有二十岁,但已经是大清国的二号人物。那是少女慈禧对恭亲王的感情,是同情加崇拜。
按照宫廷的规矩,满族的姑娘从来不许单独和一个公子相会。可想而知,皇帝的妃嫔私自出宫找亲王,这罪名,按大清祖制,足够把慈禧九族的人头砍掉一百次了。尽管这样,慈禧还是决定冒一次险,因为这一次,她不只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救她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和家人的性命。以孝之名,加上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或许能打动奕訢的心,慈禧认为这比在皇宫里等着老死要强。
慈禧的父亲,当时有生命危险。叶赫那拉·惠征在家道中落之后,去亲戚和朋友家,借了一些银两,用这些钱去朝廷上下通融,补任安徽的后补正四品的道台。1852年二月初六,调往安徽任宁池广太道的四品官。
惠征刚上任,太平军就接连攻克武汉三镇,顺江而下,势如破竹,九江、安徽告急,清廷任命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大臣,督兵三千,增防江西和安徽,却被太平军杀得大败,只带了2只船17个人狼狈逃往南京。路过安徽芜湖时,让时任宁池广太道的惠征去梁山办理粮台,也就是管理钱粮。惠征带了印信和饷银转移到东梁山。1853年,太平军攻克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在芜湖再败清军,围攻东西梁山,惠征见势不妙,带了搜刮来的一万两银子擅离职守,以押解饷银为名带着家眷弃城逃往南京,怎奈城门不开。因为按照清朝当年的律法,私自弃城的败军之将,谁敢收留,和弃城者同罪,会被诛灭三族。
惠征早料到会是此结果,在逃离安徽时就写信给宫中的女儿求援,让慈禧向皇帝求情,让清朝官员能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