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荆州之战虽是我军大捷,其中缺憾瑕疵亦不可等闲视之。臣自领兵南归以来,有几句话如梗在喉。不得不言。若有不妥之处,还望陛下恕罪。
微臣以为。伪清虏廷虽为化外生番勾结汉奸败类而成,横征暴敛、戮我人民。与禽兽无异,可终究自成一体、法度严明,伪官伪将各安其位,违天道而不失如臂使指也。反观我朝,兵将虽多,却是派系林立、相互掣肘。不少军镇竟至各自据守一隅,为蝇头小利而同室操戈。长此以往,则国力不能使于一处,朝廷号令亦不得通达。此番北征,已初见端倪,他日鞑虏再度南侵,我朝又如何以离心之军应对同心之敌?
再者,此一战,我军阵斩伪智顺王尚可喜、伪续顺公沈志祥等,全歼其军两万有余。此乃虏廷多年不曾有之奇耻大辱,其朝野上下必定震惊非常,报复之日也必定不远。故而朝廷应早行筹划,以备来日战事之需。微臣不才,也愿聊尽绵薄之力,有两点拙见谨供陛下御览。
一则适当扩充战备,拣选可战之军镇守新得之地。兴国侯等统御之忠贞营,多为百战精锐,可进驻荆州,为我朝北面之屏障。王光泰、郑四维两部反正之军,亦多沙场老卒,朝廷可将之改编,新建军镇,与某部可靠之兵共同镇守岳州一带,扼守湘北咽喉。微臣麾下两万大军,虽新近北征归来,但只需略做休整,补足兵员,亦可随时听候陛下征召。
二则整肃调整湘北兵马体制,择选一可靠得力之将,总领辰州、岳州等地军务,以使上下同心、调度有序,应对他日南侵之敌。
……
写好奏折,庞岳又附上立功者名单,与缴获的部分战利品以及尚可喜、沈志祥等人的首级,派人一道送回衡州。
…………
数日后,荆州大捷的战利品抵达衡州,引起城中军民轰动。
尚可喜、沈志祥、喀喀木等人的首级,鎏金铠甲,缴获的清军旗帜等物,由专人押运着在城内巡回展示,每到一处都引来无数百姓围观指点。茶馆、酒楼的临街座位更是千金难求。
年初,多铎曾率军包围衡州,给城中以莫大压力,也让全城军民深切感受到了满清军队的凶恶。如今,满清的一王一公以及多名总兵级战将尽皆授首,带给百姓们的却是强烈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极大鼓舞。原来传说中三头六臂一般的鞑子王爷也不过如此,号称以一敌十的满清大军居然也被弄没了一两万。
城中军民欢欣鼓舞,隆武帝与众阁臣却在面临着新问题。
问题的症结便在于庞岳向隆武帝提出的那两点建议,即用忠贞营进驻荆州、改编郑、王部降军以及任用一将总领湘北军务。其中又以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争议最大。将荆州交由忠贞营驻守,在一些阁臣看来,无疑比割地给满清还要更屈辱。而设一将总领湘北军务,显然又是庞岳野心的昭然若示,自己妄图揽权却又无颜直说,只得用这等假惺惺的手段。
隆武帝倒还好些,他对联合农民军抗清的策略向来是支持的,因此对第一项也并不怎么抵触,第二项亦是如此。关键是最后一项令他多少感到有些不舒服。正如某些阁臣所言,庞岳虽并未直接要权,但若是将他在奏折中的几点建议结合起来看,其意图也不难明了,就是希望朝廷给他光明正大收编、节制郑、王两部反正军的名义。(未完待续)
第三卷 王师百战 第五十章 奏凯旋庞帅得子,闻喜讯三军开颜
如今大明各军镇中,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湖广镇都堪称翘楚,水陆军合计已超过三万。已有此实力,庞岳却依旧想要扩军,无论说得多么委婉含蓄,总归会让人感到不安。众位大臣是如此看法,隆武帝自然也难以免俗。
但若要拒绝,隆武帝却又感觉找不到多少理由,因为庞岳在奏折里陈述的那些弊端也确实存在。湖广镇目前的实力在大明诸军中虽是不错,但以当前湖南各军镇离心离德的情况来看,将来庞岳是否还能凭着手头现有的一镇之兵力狂澜就很难说了。没有足够的兵马,又何以支撑他日的战事。
既要应对满清来日的南侵,又要保证湖广镇的实力不会在短期内膨胀到失控的地步,办法当然也有。若是能多几个像庞岳那样的可用之将,一切也就会迎刃而解。只不过可惜的是,庞岳只有一个。其它各镇总兵,要么是一味趋利、心机难料,要么便是忠诚有余而能力不足,都难堪大任。
两天之内,隆武帝与众阁臣们进行了多次商讨。
忠贞营进驻荆州一事虽遭遇了不小阻力,但由于朝中实在找不出有胆前去驻守之将,最终还是勉强通过了。只不过,隆武帝在庞岳提议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折中。即荆州府可以交由忠贞营驻守,并可以将当地税收的一部分直接拨给他们管理,以解决军费之需。但信任荆州知府、各县县令以及卫指挥使、各千户所千户等文武官员,都必须由朝廷任命,忠贞营不能擅自指定或兼任。
收编王光泰、郑四维两部反正军一事,也很快被通过。
而最为关键的一项。即王、郑两部反正军被收编后的去向以及岳州府的归属问题,经过多番讨论,涌现了几种方案。其中的一种最占上风,即由湖广巡抚堵胤锡统一节制庞岳、马进忠与新收编的王光泰、郑四维两镇,并总领辰州、常德、岳州三府政务。
可以说。这一方案若是付诸实施,那便是不动声色地打了庞岳一个耳光。你不是要权要地盘吗?什么都不给你!这也符合大明文臣对“拥兵自重”的武将所表现出的一贯正义。至于后果,方案的策划者则似乎并未考虑。
但作为最终的决策者,隆武帝却不得不认真考虑,反复权衡之后,他决定还是再单独听听朱大典的意见。毕竟朱大典是朝中少有的几个能在庞岳面前说得上话的文臣之一。对庞岳的了解也更为透彻。
最近这一个月,身为兵部尚书的朱大典因患病一直在家休养,几次内阁会议都未曾参加,但此时在接到隆武帝的口谕之后还是很快进了宫。
由于朱大典身体状况不佳,此次会谈并未持续多久。不过这位三朝元老还是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一,王光泰、郑四维均为沙场宿将,桀骜不驯,庞岳可以凭借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在历次战役中展现出的武力将之驯服,而堵胤锡则未必有这个能力。到时候有名义的人却无节制的能力,而有能力的人则又无节制的名义,只会令局面更为尴尬。其二,若是将新收复的岳州府完全交由堵胤锡管辖。则何腾蛟必来相争。堵胤锡不乏胆识,勇于御外却不善内斗。到那时岳州必将再度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于大局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庞岳为人则善于变通。行事果断,能有效掌控住局面。不如就由堵胤锡掌管政务,庞岳执掌防务,一文一武,稳住岳州局面当是不难。
送走了朱大典,隆武帝又反复斟酌至半夜。终于有了定计。
…………
岳州
自从那日王光泰与郑四维先后表态投靠之后,庞岳丝毫没有食言。不仅拨足了甲胄兵器过去,还严格按照承诺给两人补充了兵员。使两部都达到了五千人。虽然补充进去的兵员都都来自俘虏,但王光泰与郑四维依然很是满足,这些久经沙场的俘虏兵或许入不了湖广镇各将的法眼,而在他们二人看来却是难得的一笔财富。
几千俘虏调拨过去之后,有教导营的人员负责将之与郑、王二人原来的部曲混编,新的编制、职位设置参照湖广镇各营。由于新补充的兵员里,中下级军官严重缺额,庞岳又从各营抽调了一批军官前去代理。等回到辰州,在教导营受训的那一批前广东清军官佐也差不多能够使用了,到时候再派过来便是。
随着对郑、王二部整编的开展,庞岳也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即俘虏的使用问题。
在以后与清军的作战中,肯定还会不断抓获俘虏。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掉当然是不行的,那样只会逼着每一部清军在面对湖广镇时都血战到底。全部补充进各大主力营显然也不大合适,相对于白纸一般的新兵而言,俘虏兵的作战经验虽然要丰富一些,但毕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湖广镇严格的军规军纪,反而会影响整体战斗力。
就目前来看,最为有效的方法应当是先将其单独编成营伍,严格整训后作为游兵营使用,协助各大主力营作战。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后,再从中选拔表现优异、立场可靠者补充进主力营。就如同后世的主力部队与二线部队的划分。而要彻底付诸实施,则势必又会牵涉到进一步的军队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也是庞岳早就在谋划的,时不我待,他决定等回到辰州便开始着手实行。
当整编开始的时候,王光泰与郑四维终于反应了过来,庞岳虽给他们补充了兵员,却也斩断了他们拥兵自重、发展私兵的途径。若是不出意外,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的本部人马恐怕会被彻底纳入湖广镇的体系当中。他们两人也将彻底成为庞岳的部将,而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合作者。
尽管有些后悔。可王、郑两人也已是无可奈何,上船容易下船难,庞岳的好处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再者,庞岳似乎也并未失信,当初准许他们继续领兵。承诺不拆散他们的本部人马,却没说不帮他们进行扩编、整训。是他们自己表态要投靠的,又能怨得了谁呢?
哑巴吃黄连,王光泰和郑四维切身体会到了有苦说不出的感觉,不过看着石有亮、卢启武等主力营将领平日里意气风发的样子,两人的心又稍安了些。庞岳既然能做到令麾下各将都满意。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