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卷首语
向公元1968年以来上山下乡的各届知青的献辞:
我亲爱的各届知青兄弟姐妹们唉,我亲爱的各届知青兄弟姐妹!请允许我以一个曾经的新知青,后来又成为老知青的名义,将高山磨成粉末,用万顷海水拌成墨汁,刻碑铸史,为曾经的一千六百万中国知青军团,唱响最后一曲英雄悲歌,或叫挽歌。
我的《知青往事》在这个庞大的中国知青军团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她对解读中国知青的真正含义,或是不可缺少的。
●●●
我的《知青往事》将从下面的一首诗开始:
●●●
我们的童年是红色的,至少我的童年是红色的,
那是用前辈烈士的英雄事迹染红的。
我们的少年是红色的,至少我的少年是红色的,
因为从少年开始,我和我们就都有了红色的梦想。
于是当我们的生命走近十八岁或刚刚走过之后,
我们将青春娇艳的生命交给了党和国家去安排。
于是我们被从城市派到了农村去备战备荒为人民,
用生命与青春的热血去谱写为国家效力的诗篇!
●●●
我们曾经用类似于杜鹃啼血的声音向前辈呼喊:
请前辈将你们手中的革命火把,交给我们吧。
我们是你们的后来人,是你们一名忠诚的士兵,
是你们用血与火治炼的英雄事迹喂养大的传承者。
我们会踏着前辈走过的足迹不停地向前跑下去,
在我们手中,火把不会熄灭,火把将不停地燃烧。
我们会不断地用自己青春的血为火把增添燃料,
火把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命之火,我们的精神之光!
●●●
我们的天空是红色的,因为知青的热血在沸腾,
流出的血染红了天空,变成了满天飘荡的旗帜。
我们的大地是红色的,因为知青的红心在跳荡,
赤诚的心与心相连,给大地铺满了红色的花朵。
我们天空的太阳是金色的,正发出灿烂的光芒。
因为有一千六百万知青在用血和汗水以及智慧,
辛勤地浇灌着我们的土地,种出绿色的庄稼。
于是用血染红的旗帜与绿色的生命组合在一起,
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天宇中造了一轮金色的太阳。
时间如尖刀划破了我们青春的年纪,流出了
叫做知青的血,因此我们的知青岁月也是红色的。
我们的手和身体被锋利的石头划破了,流出了血,
染红的是知青踏遍农村千山万水和边疆的足迹。
日月照亮了广阔天地的舞台,为了亲爱的祖国,
我们已用生命和青春唱响知青时代的牺牲者之歌!
●●●
——作者题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终将揭开知青时代的知青真相!
知青——二十世纪一个将成为永恒的字眼!
还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与日月星斗一同 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请记住吧,那些曾经有过辉煌的称呼,
或叫字眼:
●●● ●●● ●●●
青年点
知青农场
知青兵团
知青突击队
知青创业队
青年点点长
青年点伙食长
青年点炊事员
知青公社党委副书记
知青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知青团委书记
知青团支部书记
知青生产小队生产队长
知青生产小队政治队长
知青民兵营
知青民兵连
知青民兵排
知青民兵班
知青宣传组组长
知青宣传员
知青公社广播员
知青大队广播员
知青农场广播员
知青拖拉机手
知青赶马车老板
知青赶牛车老板
知青党员
知青团员
知青记工员
知青看山员
知青电工
知青先进典型
知青落后人物
知青中间群众
老知青
新知青
男知青
女知青
已嫁知青
未婚知青
知青
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
——中国知青军团
●●● ●●● ●●●
当大家重读如上名词概念的时候,也许才明白曾经的不论是《蹉跎岁月》,还是《血色黄昏》,抑或是《天浴》和《中国知青梦》,以及《美人草》和《米香》等,都不过是当年知青中的另类!他们不论是在过去知青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
恰恰相反,如上其中的一些人物,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依法治国的今天,从法律的角度讲,仍然是涉嫌违法或涉嫌犯罪的人物!
那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
那时如果说城市乱了,但大多数农村没有乱。各级党组织还在卓有成效地工作着。农村如果不生产粮食,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十年无产阶级*中,处于闭关锁国,独立自主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而在那十年中,在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正是广大知青充当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队!与广大的贫下中农一同改天换地,建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无私地用忘我劳动和建设,支撑着无产阶级*十年中的中国经济没有垮下去!正是广大知青与广大贫下中农在那个无产阶级*的十年中,默默地用忠诚与热爱铸造的红色信仰,肩扛着中国的艰难和危难!!!
是谁将知青文学引向了一条错误的河流?
又是谁在知青文学中,编造着大量的虚假文学证据,来极力丑化知青形象?否定知青?!
又是谁充当了谋杀知青的内奸和汉奸,将知青带到被谋杀的悬崖之顶,明明是他杀却要造成自杀方式,再坠入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中?!
历史终将揭开知青时代的知青真相!
因为做过六年知青的我——我要依法进行申诉!
因为我父母养育了六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儿子都曾经当过知青!
第一章 我与表姐(1)
我最初对贫下中农的认识,是从表姐巴秋芬带到她家来认亲的高金桥身上得到的。那时城市家庭出身属于贫下中农成份的成年人,大都在工厂上班,统称工人阶级。我这里所说的贫下中农,是指农村广大的农民而言。
高金桥那时是一位复员转业回山区家乡务农的退役青年军人,正担任着海城县牌楼公社小堡大队第一生产小队队长职务。这两种身份无疑地都为高金桥身上镀上了厚厚的一层金光和银色。所谓金光和银色,是说高金桥不但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基层农村干部领导才能。除此之外,高金桥是个长得很有特色的农村青年。他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有一张四方大脸,长着一对浓眉大眼。他的脸肤色很深,就像经过远古年代的阳光晒过,洪荒世纪的风吹过,呈一种神话般色彩的古铜色。那种色彩使得高金桥的那张脸显得神采奕奕,很俊朗耐看。尤其是高金桥的个子很高,在一米九五以上,身材很魁梧,站在面前,就象拱立着一座巨人雕像。令我在望着他时,不得不向后仰起脸来看他。
而巴秋芬个子才一米六五,在女孩中属于个子中等,站在高金桥面前,像是一个娇小玲珑的小女孩。巴秋芬那次在回家途中,被煤气工人用镐锹在马路一旁挖出的一道有二米深一米五宽的深沟阻拦住了。巴秋芬先低头瞧瞧身下的两条不够长的腿,再瞅瞅比腿还长的沟口宽窄,心中自然生起了一些胆怯。她不敢跨那道深沟,因为她深知自己跨不过去,便绕来绕去,想找一处中间有搭跳板的地方穿过深沟去。高金桥开始以为巴秋芬是对那道深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在那道深沟一侧绕来绕去。他不愿扫巴秋芬的兴致,便跟在巴秋芬的身后晃来晃去。等他明白巴秋芬心中的意思,便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巴秋芬的一条胳膊,将一条大腿稍用力向深沟的另一侧彼岸迈去,高大的身躯便稳稳地站立在深沟的另一侧地面上。与此同时,也将巴秋芬像挎竹篮一样地携带了过去。而巴秋芬对那一瞬间则有一种荡秋千,跨深沟的美好飞跃感觉。
为此,巴秋芬情不自禁地仰起脸,朝高金桥甜蜜地笑了一笑。高金桥便也抿开两片大厚嘴唇,回以巴秋芬憨厚和感激的一笑,同时在笑中却也充满了对一个娇小玲珑的小女孩的格外喜爱。
巴秋芬长得很美,是那种冰雪美人似的美,皮肤很白,又很娇嫩细腻。在学校是许多男同学公认的校花。巴秋芬是个六八届女知识青年。在她念高一时,有过想考京城或清华或北大名牌大学的美梦。可惜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后,全市的高中初中学校都停了课,等她再回到学校重读高中时,已是二年后。全国各大学不单单停止招考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她也没能继续从高二读下去,而是跟着返校的高三毕业生一同毕业。即时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巴秋芬自然是积极响应。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那个时代应届高中初中毕业生嘴中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临到学绞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最终分配,巴秋芬去的具体地方,是到辽南东部深山区的海城县牌楼公社小堡大队,插队落户。
因为是第一届知识青年大范围地上山下乡,很多农村都没有来得及盖青年点的房子,或叫男女知青宿舍。巴秋芬上山下乡到小堡大队插队落户后,被当地大队领导临时单独地安排在高金桥的家,与高金桥等待出嫁的妹妹高金花同吃同住在一起。高金桥还有一个弟弟高金路,早在巴秋芬上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