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草碧-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起现代人桑榆的想法,贺主簿这个古人完全认同桑梓的意思。既已订了亲,那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上的,她都已经算是对方的未婚妻了,所以如果真要另行婚嫁,也需要双方都做个确认才行。

从贺主簿那里出来,姊妹俩直接奔去买种子,又从花农那买了一包花种,正好赶上回村子的牛车。

来来回回颠簸了一天,回到家,桑梓就觉得疲累,匆匆吃了点果腹的东西歇下了。

桑榆擦了把脸,又换了身粗布衣裳,拎着镐头去了后院。

后院的菜地不大,小小的,过去大概是也是块花圃,不过姊妹俩回老宅后就一直没动过它,现在倒是可以捣鼓捣鼓,整理干净用一用了。

菜地好些年没用过,长满了杂草,天热起来的时候还多蚊蝇。桑榆走进菜地,一脚就踩在一堆杂草上。

桑梓在屋中,躺在床上闭眼小憩,屋子后头的声音窸窸窣窣地传进来,她听着,翻了个身,微微叹了口气。

地里的杂草全部拔完就耗费了桑榆大半的时间,稍微收拾下,抓过一把种子,往土里就撒了下去。忙完这一切,她才直起身伸手抹了把汗,白净的额头上顿时擦过一道灰痕。

天边的云层灰蒙蒙的,看着晚上该有雨。想想开春之后,雨水就渐渐多了,得赶紧把其他种子也种下,到时候就稍稍能放心,等着发芽。

打水把手脸都洗干净了,桑榆进灶间准备晚饭。买了种子和其他家用,这段时间又得紧着些。她想了想,还是决定做些馒头。

桑榆做馒头的手艺还是跟王婶学的。

刚开始的时候,她可吃不惯这里的馒头。白面贵,寻常人家吃不起。可对刚刚穿越过来的桑榆来说,白面馒头才是她吃得惯的,后来还是王婶做的馒头“拯救”了她。

都是粗粮馒头,人跟人怎么就做的完全不是一个味道呢?

于是,为了日后自己能自力更生,三岁大的桑榆踩在矮墩子上在桌边开始在王婶的指导下第一次揉面。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桑榆从王婶手下毕业了,现在要做菜能做菜,要揉面能揉面,吃不上好的,也能自己填饱肚子了。

舀了一碗玉米面出来,往里头倒了些热水和糖,搅拌得差不多了,又放了一团老面,伸手开始揉面。松散的面粉渐渐揉成团,人小臂力也不大,桑榆揉会儿面,又站着歇一会儿,等缓过劲儿来再继续揉。面团渐渐成形,也慢慢地开始不黏手了,等到面团终于变得细腻柔软,桑榆也总算是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等到面团膨胀两倍,已经发酵好后,桑榆又把面团拿出来排气。最后揉好的面团结实光滑,拿刀切开,差不多就可以上蒸笼了。玉米面做的馒头,颜色金黄,在蒸笼里三五分钟,就已经有玉米的香气慢悠悠飘散了出来。

桑榆站在灶头前,狠狠吸了口香气,肚子“咕噜”一下发出声音。

家里还剩一个鸡蛋,桑榆想了想,还是打算再做一碗蒸鸡蛋羹。桑梓爱干净,院子就没养鸡鸭,平日里吃的蛋都是桑榆另外从王婶那儿买回来的,一想到连鸡蛋都该买了,桑榆顿时觉得整个人的精神都怏怏的。

馒头和鸡蛋羹出蒸笼的时候,桑榆是真的饿得快不行了,赶紧抓起一个馒头,烫的两只手都要烧起来了,顾不得吹凉,直接咬了一口。还没嚼呢,就听外头有人喊了一声:“二娘,我给你送柴火来了。”

桑榆连忙应了一声,把馒头往碗里一搁,红着两只手就跑了出去。

“文虎哥!”

谈文虎站在院子外头,脚边放着一大捆柴火,看着干干的,应该是趁着下雨前特地上山砍下来的。“前两天听说你进山里捡柴火了。山里危险,你又一次捡不了多少,我给你送来一些,要是不够了,再跟我说。”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里正的这个孙子好帮人,桑榆得他帮过几次忙,这回见了柴火,心里倒也不觉得意外,忙笑着道谢。谈文虎摆摆手就要往外走,桑榆连忙喊住他,回灶间拿了两个馒头出来塞到他手里:“文虎哥你一直这么照顾我们,我们也没什么好酬谢你的,这里俩馒头,我刚做的,文虎哥你填填肚子。”

谈文虎这人性格耿直,能帮人家的从来都会不假思索的就帮忙。之前听说桑榆进山里捡柴火,怕她人小遇到什么事,赶紧就砍了一捆的柴火给她送来。这会儿接到馒头,他还愣了愣:“你们吃吧,我回家就能吃饭了……”

桑榆不说话,光笑。谈文虎咳嗽两声,抓着热乎的馒头回去了。

收拾好灶间,桑榆端着馒头和鸡蛋羹到床前。桑梓睡得有些迷糊,听到动静,动了动,然后睁开眼。

姊妹俩坐在床边,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完一碗嫩嫩的鸡蛋羹,又一人吃下一个馒头,就觉得肚子饱了。这时候,外头的天色都已经暗了下来,天边乌沉沉的黑云渐渐压过境。

第二天一早起来的时候,天果然下雨了。

第8章 田园乐(八)『已修』

春雨绵绵,一连就下了三四天。桑榆搬了凳子坐在门口,欢喜地看着外头。趁着雨停的间隙,她跑去地里下了种籽。家里的田地开春的时候王伯就赶着牛过去帮她收拾出来了,只等着下了种籽,浇上水就能等它发芽。这些老天下雨,顺带着就帮她解决了挑担子浇水的问题。

桑梓坐在床边绣花,抬头看了她好几眼:“二娘。”

“阿姊?”桑榆回头。

桑梓招呼她过来,然后拿起手里的绷子,在她身上比划:“阿姊给你做身衣裳可好?”

下地种菜这些她不懂,但是绣花裁衣什么的,却是她擅长的。桑梓从小跟着阿娘学女红,绣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还能做的一手好衣裳,后来住到南湾村,便一直靠做绣品帮着桑榆贴补家用。

“我衣服够穿了,阿姊还是给自己多做几件漂亮衣裳,万一哪天姐夫来接你了,阿姊要漂漂亮亮地迎接他才是!”桑榆看着绷子上桃红柳绿的纹饰,有些艳羡她有一手好手艺,两只手瞧瞧握了握拳。她一握拳,指尖就碰到掌心的茧子。

桑梓知道她的胸围肩宽袖长,也不多说什么,低头继续手里的活计。桑榆回凳子上坐下,继续看着外头发呆,一时间思绪就慢慢悠悠地离家出走了。细雨敲打着屋檐,淅沥沥地往下落。

“二娘,你想不想上私塾?”

不知发了多久的呆,桑梓突然出声问道。她也算是跟着阿爹阿娘上了几年女学,能识字,也会做点诗,更是知礼,可二娘却是还没开蒙就跟着她到了村子里。村里有私塾,没女学,也没见哪家乡亲把女娃送去上学的,要是就这么耽误了二娘,她心底却有些说不过去。

桑榆应了一声。她这三年过得其实挺野的,桑梓一直以为她能认识一些字,是因为在外头跑的时候从别人那学了几个,而村里其他人则以为她是跟着桑梓学的认字。穿越过来光是认字,根本不抵用,桑榆一直很想能找个机会,多了解了解这个世界,兴许能摸索出一条穿越者特有的致富之路来。现在听到桑梓问话,赶忙点头。

果然,桑梓沉默半晌,脸上渐渐浮出愧色,叹道:“你三岁就跟着我来了村子里,三岁多一点,就跟着左邻右舍的后面学做事,五岁多,就开始忙里忙往撑起我们这个家,是阿姊忘了,你到底还是个孩子,理当学些东西,日后也好有个依仗。

都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桑梓自觉自己没有尽到一个阿姊应该的义务,想想觉得有些难过。“等雨停了,阿姊去找先生,问问先生愿不愿意收下你,不求别的,但求你能多认识些字,知道些道理,以后也不怕吃亏跌倒。”

桑榆眼睛一亮,转念又想到读书是要交学费的。

古代学费不叫学费,叫束脩。城里的先生每年收的束脩不便宜,南湾村的先生是和阿爹同年科举的落地书生,受鼓励回乡开了私塾,只为能再教出一个学生来成为南湾村考出去的第二人。

只是可惜时至今日,再没出过第二个谈知世。

好在乡亲们也不求跃龙门,家里的儿子孙子能多认识几个字,进城卖粮的时候不被人骗了就行——要求这么低,本来灰心丧气不打算再教人读书的先生,最后还是打起精神来继续工作了。

看桑榆的神情,桑梓就知道,二娘这是又开始担心钱的事了。

阿爹阿娘都不是那么在意那些身外物的人,偏偏二娘越来越财迷,整日写写画画不知在记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翻开二娘写画的纸,才发觉这孩子竟然是在认认真真的记账。每一笔收支,都被她仔细地记录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桑梓才知道,她究竟有多努力地想让这个家越过越好。

“束脩的事你别担心,阿姊每天多绣会儿,一个月就能多绣出一件绣品来,到时候不就能多一笔钱,交束脩总是够了的。”

桑榆眼眶红了红,走到她身边,蹲下身趴在桑梓腿上撒娇道:“阿姊该当心眼睛才是。”

穿越过来三年,桑榆自问对这个世界还陌生得很,离了南湾村,她就寸步难行,连东南西北都辨认不能。可不管是王婶一家,还是里正家,所有人的好她都记在心里。更有相依为命的阿姊,一直在身边,因为彼此依赖,所以才能撑着跌跌撞撞地走到现在。

姊妹俩正一坐一蹲在一块说着话,突然听见外头叫门声,桑榆连忙起来出去:“谁啊?”

谈六郎在竹篱笆外跳了跳,挥手答道:“二娘,是我!”

桑榆连忙开门,谈六郎进门,火急火燎地抓着她就要往外走。

雨还下的淅沥沥的,桑榆忙抬手遮住头,站定不肯走:“你干什么呢,有什么事偏偏要拉我出去?”

谈六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眨眨眼:“带你去看热闹!你猜,谁回来了?”

她哪里知道谁回来了,没头没脑的,就是猜也猜不出来。

“那个肥婆娘回来了!”

“吓!苏大婶回来了?!”

“男人死了,她觉得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日子难过,就想求阿爹让他们回来住。”

一听说姓赵的死了,桑榆还有些难以相信。

好端端的人怎么就突然没了呢?

“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