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道德天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 第4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宗的二儿子李泰已封魏王,是个阴险而有心计者。他见哥哥失德,已被父亲厌恶了,就自立德名博得父宠,以谋东宫太子位。他假意屈尊下士,招揽人才,以供谋位之使。李世民见魏王泰喜爱文学、礼贤下士,果然很高兴。贞观十二年,他网罗的文士们让他编写《括地志》,一方面大量聚集力量,另一方面以此取得太宗的好感,在朝中造成声望。他们的举措成功了,贞观十五年《括地志》完成,呈献给太宗,太宗十分欣喜,给了大量奖赏,每月给李泰的钱物,大大超过了东宫,还让他移居武德殿,直到魏征、褚遂良上疏劝谏,太宗才停止再拔高魏王之举。

    魏王既立定争夺储君的主意,便抓紧进行,把附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拉入魏王幕。这些人都在暗中结交朝臣、行贿、准备逼迫太宗立李泰为太子。

    承乾明知李泰在做夺储的勾当,但自己的恶习难改,仍然胡闹下去。还对周围的人说“我当太子后就随心所欲,谁敢劝谏我就杀谁,杀他个五百人,就没有再敢劝谏了”

    夺太子位就是夺天下位。既然战幕已拉开,宫中大臣必然也有所倾向,站到太子这边的也有一批人,如太宗庶弟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附马都慰杜荷等,都被太子收买,打算谋反,直接向太宗逼夺帝位。

    李泰和承乾尚未发动,太宗第七子、齐王祐却率先造反。这因为李祐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极像太子承乾,太宗知道后要把他交刑部处治。所以他首先公开传檄起兵造反。贞观十七年三日,太宗派兵部尚书李世勣等率九州之兵讨伐很快便镇压了李祐的反叛。

    李承乾听说李祐在齐州造反后,对自己的手下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指宫殿)只有二十步耳,与卿等举大事,远非齐王可比。”谁知再审问李祐谋反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部下,接连提审后,其部下把李承乾谋反的内幕全部抖了出来。太宗便让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会同刑部查纠,果然证据确凿。太宗大怒,废太子为庶人、杀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同党。

    太子被废后,马上得立新太子。当时太宗打算立魏王李泰,但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他为什么反对?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敏感的,这是关系社稷的大事,也是关系当朝大臣未来命运的大事;当朝大臣更是敏感,不能说错任何一句话。因此,史学家们大都认为长孙无忌就是要立一个软弱的太子,将来易于控制,最少也易于自保。实则,太宗那么刚强,他们不也陪伴其始终吗?长孙是一位忠贞于唐室的老臣,为相十几年,是朝前中首辅,又是国舅,太宗的三个嫡子都是他的亲外甥。他有说话的充分资格,也能持正,他反对立魏王,就是看到他在争储君时表现的阴谋、奸诈,实在不堪为人君。

    太宗仍坚持,他向大臣们说:“昨青雀(李泰的小名)投我怀云:臣今晶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联见其如此甚怜之。”'《资治通鉴》,卷197,贞观十七年四月。'褚遂良听完后奏称:“陛下以为可怜,臣实认为可惧,试想陛下万岁后,魏王据有天下,其会杀其爱子,让位给晋王吗?陛下要立魏王,以魏王杀子之言观之,必得安置好晋王,免遭其先杀之。”

    褚遂良之言,实长孙未忍出口之言。魏王奸诈、残忍、狼子心腹昭示。太宗勃然变色,在众臣面前大失其态,哭着说:“朕实在做不到啊”

    魏王生怕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就去吓唬他说:“你一向与汉王好,如今汉王与李承乾一同谋反被杀了,你就不怕受到牵连吗?”李治胆小怕事,在兄长们争夺太子位的血腥中,他生怕躲之不及,听李泰一说,吓个半死,整天心惊胆战、愁眉不展。太宗见了就问他:“怎么了,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治老实,只好吞吞吐吐说出李泰吓唬他的事。

    太宗一听,猛然觉醒:“李泰的心思如此深啊”他又突然想起承乾临废言:“我已是太子了,已无所求,是魏王逼着我,为自保才做出了错事,若让李泰当太子,儿臣死了也不安心”于是,最终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随后召诸大臣至两仪殿,向大家说:“儿子们做出这等事来,真是无颜见诸爱卿了”说着猛抽出佩剑装出要自杀了样子。长孙等赶忙拦阻,跪奏立储大计,应立即决断,免得让陛下再愁苦。太宗指着吓得不知所措的李治说:“我想立晋王治,性众臣不拥护他啊”长孙明天太宗的意图,大声说:“臣奉诏,谁不同意就斩了他”太宗向李治说:“你舅父拥护你当太子,还不赶紧磕头吗?”

    于是,一场争储暴风吹过,最终把柔弱的李治稀里糊涂地推到太子的座位上。

    唐太宗老了,难免做出许多荒唐之事;但他到老仍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皇帝。自从立李治为太子,就每天把这个弱质胆小的儿子带在身边,硬是让他学习治理朝纲、驾驭百官的本领,培养他的资质和做皇帝的气慨,他几乎不再让太子去东宫,紧随他在两仪殿、朝堂或书房里模拟如何做皇帝。

    如此,便为李治和武则天相见识知提供了机会,使太子李治爱上了父亲的侍女,给了武则天展现政治才能的机会。这是太宗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有人说内向的人心眼细腻、敏感,尤其对异性,太子李治或许就是这样的人。开始时,是父亲用绳子拴着他,逼着他做他一点也不感兴趣的那些事;但不久,像磁铁吸着他,使他盼着到父亲那里去。原来,他突然发现了父亲身边的那个侍女。他惊为见到天孙仙人。在晋王宫、太子*有父母亲送给他的一群女人,他生活在温柔之乡,无忧无虑,心满意得。但是,自从见到父亲的那个侍女,他再也无法安静,心里像着了火,燥热而兴奋。在他的眼睛里,以前只听说过有西施、王昭君等美女人,但他不大相信,自从见到父亲的那个侍女,他才真相信人间有美女、世界有美女。似乎天设地造,她高高的发髻、舒展的两鬓、闪亮的前额、远山一样的双眉、紧抿着的小巧朱唇、面若春花,色如秋荷。尤其她的冷艳,给李治以冰山雪梅般高贵美丽。体态虽婷婷玉立,却洋溢着青春朝气,动人心魂。

    太子行动的变化让太宗欣慰,初时太子很是木讷、被动,如今不仅积极追随,而且眼睛里放射着追求的异彩。然而,太子时常走神。所问非所答,眼里的光彩似乎不在事务上,这又让太宗恼怒。有时气恼、喝斥,太子似乎并不在意。大臣们便劝谏:要他不要逼太子太急。太过气魄宏伟,戎马一生,他读不懂太子眼睛那追求的异彩。

    但武则天却能读懂。她读到的是一种渴求、和惊羡。他虽然对这种眼神并无恶感,但她却是理智地拒绝。她已不再是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她更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入宫七八年来后宫、前庭的争杀、流血,使她明瞭自己只是一只受宰的羔羊。稍有不慎,自己社会像一只幼雏被扼杀或抛弃,她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而且,她从心底不喜欢李治这种小男人的小胆量,她渴望和崇拜的是唐太宗那种男人,她真正喜欢的是男人的气魄。在她眼里,李治还是个幼稚可笑的小男孩,她也的确比李治大了好几岁。她设想,一个像太宗那样的气度非凡的男人,或说就是唐太宗,即使大她30岁、40岁她也会接受,会神圣地接受。李治这样的懦弱男人,她容不得,如果强迫让她接受,不如让她去死。

    所以,对那个小男孩飘过来、刺过来的目光,她总是回避着,不屑一顾。她恼恨自己无法自主,恨不能逃离这个使她任人宰割和飘过来、飘过去的该死的地方。她也开始恼恨唐太宗,恼恨他的一天天衷老,恼恨他一天天带走、毁灭她的期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武则天终究是非常被动的接受了太子李治。不少作品认为他俩很快、泛滥地幽会;甚至说是武则天无耻地勾引了李治。这,于情于理都是不对的,是强加在武则天身上的,是不负历史责任的乱写。

    李治作太子见到武则天是贞观十七年初夏,直到太宗病危,武则天要被撵出后宫了,她恩虑前景、渺茫而可怕,才被迫接受的。其间,经过6年。

    6年的岁月,武则天仍是太宗的侍女,没有做太子的侍女,她可以说是太子的母亲呢。有人用浓笔描绘太子与武氏的花前月下,恋爱、**。其实,在森严的宫殿里,武则天不敢,太子也不敢。以太宗的性格,如果发现,尤其是好种的行为,他是毫不留情的。以武则天的身份和她的智慧,她是轻易不会冒险的。即使他们要做,太宗、太子身边总是围着那么多人、宫女、太监,无时无刻不包围着他们,也难有机会的。皇帝、太子的男女**也要记录在案,哪能像偏僻野民那般随便啊。

    何况,武则天心强志远,直到太宗前逝之前,她仍把希望或说心思寄在太宗身上。太宗死后她仍然崇拜之,直到自己做了皇帝,她一直崇拜他、效法他、模仿他、念念不忘他。女人,尤其是刚强的女人,专注上一个她崇拜的男人,也是专情的。

    所以,那些年月,苦了太子李治。其实武则天没有太子看到的那么美好,然而男女之情就是如此,一旦真有了那份情感,就会产生错觉,就会看到意中人处处都美好,一举一动都美好,不美好的也变成了美好,不然就不会有“西施效颦”一语了。皱眉头一定比不皱难看,可是连曹夫子也把他的林黛玉叫“颦儿”,当然,雪芹另有深意,可作别论。

    总之,太子李治看武氏哪里都美好,而武氏于心于势于情都不接受他。听说愈是得不到愈感到美好,因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