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道德天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 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在母亲身边的机会多,受母亲的影响大,而对母亲也就更体贴、理解和慰藉。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吐蕃仍想与唐续亲,不远万里派来使者,请求唐庭把太平公主远嫁吐蕃。高宗和武后自然不愿将唯一的爱女远嫁,然而唐廷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吐蕃要求娶唐朝公主以和亲,理由堂堂正正,不好拒绝。最终想了一个拒婚的办法:武则天自接见了吐蕃求婚使者,告诉他们,太平公主的外祖母太原王妃在七年前去世时,太平公主为报答外祖母的慈恩,已入道观为道士,立誓不再嫁人。为让吐蕃使者相信,武后下令把公主府第改筑为太平观,同时还把高祖第十子,于咸亨三年死去的元礼王王府改建为女观,也命名为太平女观,让公主搬进去住,命为观主。因属改造建筑,工程不大,立马完成。吐蕃使者见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向唐廷告辞,回国复命'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开耀元年五月。'。

    旧时十六七岁的女子是出嫁年龄了,闺秀女儿的婚姻全听父母的,本人既不能自主,也羞于启齿,而太平公主所为也非一般女儿。当她思嫁时,她穿上武官官服,头戴巾帻,身穿紫袍,腰系玉带,边歌边舞来到父母面前,如同男官一般向父母行大礼。天皇、天后见了大笑不止。武后问:“儿非武官,何著此服饰?”公主娇笑着说:“何妨转赐驸马?”高宗和武后听了,知道了女儿的心意,就为太平公主择配。

    武后便让内外命妇留心,为公主选个好婿,时过不久便选出了合适的人家,乃三品光禄卿薛家。祖籍山西汾阴,光禄卿曜娶太宗女城阳公主,其子薛绍是高宗的外甥,与太平公主是姑表兄妹。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薛绍其人也英俊潇洒,与太平公主甚是匹配。

    但是议婚时却出了个波折。薛绍的哥哥薛顗以为太平公主是武后的独生女,宠得厉害,怕是不相和睦。薛绍也有此感,便同户部郎中克构商量这件婚事。克构说:“皇帝的外甥娶皇帝的女儿,这是国和家的事了,只要恭谨行事,没有什么毛病但谚语云:‘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是令人畏惧的事啊”

    这件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心说:我就这么个宝贝女儿,下嫁你薛家,还排三挑四,真不知好歹便也传出话去:“薛顗的妻萧氏和他弟弟薛顼的妻成氏都是平民百姓,我的女儿怎能与田舍女做妯娌”此话一出,薛家就紧张起来了,赶紧如背家谱一样,找到媒人向武则天小心说:“皇后应该知道啊:萧氏是萧的侄孙,萧子萧锐娶的前皇太宗女襄城公主啊成氏祖也是前朝的贵族呢,太平公主怎么会同平民百姓结亲呢。”武则天听了微笑着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只要他薛顗不挑我就成了。他就真是个田舍郎,只要人好,我也不去管他们的,祖宗八代再高贵又有何用啊”'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开耀元年七月。'

    婚事既定,择日成礼。同年七月初八,太平公主出嫁。皇帝的女儿、皇后的独生女儿出嫁,自是婚礼盛况空前,武则天自从高宗颁行《十二事》之后,生活起居刻意节俭,但女儿出嫁,又想慰籍病中的高宗,因此婚礼特盛。据史书上说,自兴安门至宣阳坊,张灯结彩,日夜喧阗,燎炬相属,就连路面两边的槐树多被燎炬烤焦而死了。这种记载自然是非常夸张,不知当时的婚礼仪式,用的是什么“燎炬”,能把活树烤死,怕是难以考为信史的。

    女儿出嫁之礼隆重,百官称贺,确让高宗兴奋一番。但婚礼上的几日应酬,也让他为之劳累;天后是个爱热闹的人,她为女儿的婚仪操办,与内外命妇一起临床庆宴,一时对高宗照护不到。因此,婚礼过后,高宗又病倒了。

    武后细心地照料他,朝中的政事她全部包下来了,特别重要的办好后告诉一下,高宗也懒得听了。政事之暇,武后赶紧回后殿陪伴丈夫,亲自侍奉药物汤水,希望高宗能多活几年。

    武后陪着高宗,高宗精神稍好一点,就同他慢慢地聊天,对高宗的提议,她也尽量去做,满足丈夫的一切要求。高宗说,哲儿的事为他多做一点,他的儿子重照满月了,就立为皇太孙吧。武后马上同意,在朝堂上代高宗宣布,百官也都同意了。过了几天,高宗又要为了这个刚出生一个月的皇太孙置府署和官属。武后也想满足他的要求,当询问吏部时,郎中王方庆对曰:“恶惠帝和齐武帝都曾立过皇太孙,但是皇太子的官属同作皇太孙的官属的,没有太子在东宫而另立个太孙宫府而先例啊。”武后把这话向高宗说了。不料高宗竟发急了,说:“难道我死了还不行吗”其实,“三王不相袭礼”,即不能让祖、父、孙三代王并列在一起同有属官,高宗是清楚的。如今,他非要违背规制,为皇太孙李重照置府衙和属官,武则天心里是明白其中意思的,高宗是想把李家天下一直安排下去,使之代代相传,永久不替,或者也有防备武则天的意思。但是,由于不合礼制,才作罢。

    高宗身体愈来愈坏了,他已无法从床上坐起,全身疼痛,眩晕得眼睛近乎失明,御医们束手无策。他已知道命之将尽了。但奇怪的是,一生平庸的高宗,越是在这日薄西山之时,越是萌发出一些极为古怪地想法。前些天非要为孙子设个衙门、弄一群官员陪伴,因不合礼制停止了。便生了好大气,还要为那个刚过满月不几天的婴儿先封一群师傅放着,官员们同意了,他自己又说:“算了,这么样也是非合礼法的。”现在,他又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武后找大臣们商量,他要去遍封五岳,而先封嵩山。武则天温婉地劝他,说他的身体不允许,等病好了再去。但他就是不同意,即使身体如何不允许,她要去嵩山,唯有去了嵩山他才能死而无憾

    武则天又把他的想法找大臣商量,大臣们感到愕然,以为是武则天要去的。但大家一想不对,武后既提出封泰山,泰山为五岳至尊,她不会再去封嵩山,这和她和性格不符。再说高宗身体这么差,已很长时间不上朝了,武则天为朝中诸事及高宗的身体状况,她不会在此时去嵩山。但不管是谁的主意,这时也不能再去嵩山山封禅。于是,监察御史李善感上疏说:“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与三皇五帝比隆矣。数年以来,菽粟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驾;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灾谴,乃更广营宫室,劳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备国家耳目,窃以其为忧”'《资治通鉴》,卷203,永淳元年五月。'

    这是一道十分严厉、尖锐的奏折。在封建制度下,这样的奏折是少见的。奏折揭示了现实的灾害,并把灾害的发生归于朝廷的征战和劳役,直说天下都感到失望,让皇帝闭门思过,觉得遭到灾难的谴责。所以,史书评价是自褚遂良死后的二十年来,没有人敢这么说话。称这个奏折是“凤鸣朝阳”。

    '奉献'



………【第四百六十章。wukan】………

    第四百六十章。wukan

    奏折说的灾害确实是严重的。上奏折时,正是暴雨连月,东都城外的洛水溢出,城内外的人家被冲陷千余家。而且,当时连年灾害,全国普遍受灾,水、旱、虫、疫十分严重,病饿而死的人倒在路边、街头无人过问。那两年的史书记载,随翻即有日蚀、彗星、地震,更让人心慌乱,四处不宁。

    武则天就是在这几年特意尚节俭,在宫中号召内外命妇捐资,自己带头捐献“脂粉钱”、带头穿“七破间裙”的'《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

    武则天自然不会这时提出封禅嵩山,她也不同意高宗去嵩山,她也把御史李善感的奏折拿来读给高宗听了。无奈高宗怀着病态心理,坚持要去,好似他一生为君就这点未了心愿。武后看着被病情折磨得不像样子的丈夫,心里难过极了,她哭着,轻轻抚摸着高宗的手,心里盘算着……慢慢地下了决心:宁愿让大臣们再骂她一次,也要实现高宗的最后愿望。

    于是,武则天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开始了嵩山封禅的筹备工作。她命令有司,在嵩山南麓建奉天宫,并命百官作嵩山封禅的准备。

    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即诏令嵩山封禅的八个月后,车驾行幸奉天宫,视察刚竣工的奉天宫,四月返回洛阳。七月,诏以十月封禅嵩山,因高宗病重,又改到下年正月。到了八月,又改回至十月封禅,并召太子赴东都,诏命才二岁的皇孙留守京师。十月,高宗、武后再次幸奉天宫,准备登山封禅,但高宗病情加重,无法行封禅施仪,便病在奉天宫。十一月,高宗病情进一步加重,自认以后也不能再登山行封禅大礼了,只好下诏停止嵩山,这时仍驻跸奉天宫。高宗头疼,目不能视。乃召御医秦鸣鹤急为诊视。秦鸣鹤提出刺头出血,或可愈。武则天听了大怒,说:“这个人应该斩首竟要向天子头上轩针”秦鸣鹤吓得跪地求饶。高宗的头太疼了,就说:“刺就刺吧,未必不好”于是,秦鸣鹤认穴下针,反复刺之。不想高宗果觉得好多了,高兴地说:“我的眼睛能看见了”武则天听了异常兴奋,用手敲着额头说:“这是上天的赏赐啊”说着,亲自抱来了一百匹彩缎赏给秦鸣鹤,并诚恳地向御医表示感谢。

    然而,御医的冶只能使病情暂时缓解。高宗的病情天天在加重,武则天命驾回洛阳。当车驾返回洛阳时,百官都知道高宗的大限到了,汇集在天津桥南拜迎。

    为了祈求上苍,武则天建议改元弘道。十二月丁已日,是宣赦改元,大赦天下的时日,高宗勉强坐起,要亲自登上则天门宣读赦令。他被扶出宫门后就哈腰喘息,直不起身子,只好召集则天门前的百姓,到殿前听敕。宣赦毕,他问侍臣:“百姓们高兴吗?”侍臣回答:“百姓蒙赦,无不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