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很多小问题,常常因为世人的大惊小怪,反而棘手难解。对于很多看似难缠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和眼光,反而可以轻松解决。“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是:情感如水,越死堵,压力就越大,最后可能会泛滥成灾;涓涓细流叮咚作响、回旋嬉闹,那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0。 刺猬法则(1)
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
薇薇与艳艳是一对好邻居。薇薇刚与男友结婚,两人新婚燕尔,如胶似漆;艳艳已经结婚三年了,丈夫是一位常年在外的军人,自己经常独守空房。她时常对薇薇说:“我真羡慕你,多么幸福!而我的婚姻只剩下一纸婚书,毫无意义。”
为了能够与丈夫每时每刻地在一起,薇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来到丈夫的公司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以前那种彼此牵肠挂肚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夕相处后的索然无味。几年过后,丈夫开始有意地躲避薇薇,经常以各种借口夜不归宿。这段幸福的婚姻难以为继,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是要考虑双方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距离太近,原来的吸引力会变成排斥力;距离太远,原来的吸引力就会失去“吸引”作用。所以,薇薇的问题在于距离太近,而艳艳的问题在于距离太远。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靠拢后,刺猬身上的长刺又让彼此不堪忍受,很快又各自分开了。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没过多久,刺猬为了抗寒又逐渐靠拢。经过多次的摸索,它们逐渐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保留彼此之间的美好印象,又能避免因为走得太近而带来伤害。人们通常希望夫妻之间能够如胶似漆,朋友之间能够亲密无间,上下级之间能够推心置腹。
然而,“刺猬法则”告诉我们:距离太远让彼此产生疏远感,不易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己;距离太近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破坏曾经的美好形象,甚至还会伤害彼此。唯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维持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关心理距离的实验。在一个偌大的阅览室中,只坐着一位读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手上的书。心理学家走了进去,不声不响地坐在他(她)的旁边,试探对方的反应。这个实验重复了八十次。结果,在空旷的阅览室中,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大多数被试者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甚至有人干脆明确地质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孤立的心理空间中,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不容许任何人“入侵”,包括伴侣、父母和朋友。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他人触犯时,会让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恼怒起来,而这个自我空间的范围随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将社交区域分别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相互感受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主要适用于夫妻和恋人;远范围为15~44厘米之间,能够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主要适用于亲密的朋友。
20。 刺猬法则(2)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远范围是76~122厘米,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空间。
3。社交距离。这个距离适用于社交性或礼节上的正式交往。近范围为~米,一般适用于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远范围为~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保持较远的距离,能够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把握交往中距离的分寸,容易给别人留下缺乏修养、不知轻重的印象,甚至遭到别人的厌恶。
小宇爱上了琼珊,便斗胆向她求婚,没想到却当即遭到了拒绝。琼珊皱着眉头对闺中密友说:“他竟在离我3米多远的地方向我求婚,一点诚意也没有!”
雯雯的隔壁新搬来一位男性邻居。一天,她应邀到邻居家做客,坚持要进邻居的寝室参观。雯雯见梳妆台上放着一瓶精致的香水瓶,便拿在手中把玩,忍不住好奇便擅自打开了封盖。邻居看见后,很不客气地将雯雯请出了家门。原来,这瓶香水是他妻子的心爱之物,自从她过世以后,从来没有人动过。
“刺猬法则”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学会运用“刺猬”法则,保持与下属不远不近的适当关系,既不能高高在上,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也不能与下属称兄道弟,不分彼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法国总统戴高乐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认为,这样的调动能够与自己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避免年长日久后,这些身边人以亲信的身份居功自傲,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距离产生美,只有把握好社交距离的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避免因为太陌生而产生疏远感,也能避免因为太亲密而带来的防备与尴尬;与员工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要疏远,也不要过于亲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1。 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自己人,一切好商量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沿路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正是这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深深打动了选民。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从而对他大力支持。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而将对方引为“自己人”,从而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这时,如果其中一方向对方宣传某种观点,提出某些要求,另一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将对方视为“自己人”,让对方觉得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真心地为他着想。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后,对方自然就会消除戒备之心,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俗话说:“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面对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如果出自厌恶的人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
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当我们有求于别人时,通常会先跟他“套近乎”,询问一些个人经历,有时会惊奇地发现彼此竟有很多相似的爱好。接下来,再说出自己的所求之事,对方便容易欣然应允了。
“自己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具有哪些特质呢?一般而言,这个效应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和相容性的特征。空间距离较近的双方,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互生好感,彼此引为“自己人”;与自己的性格相似、有共同语言、爱好相同的人较易成为“自己人”;双方的需要、期望等可以构成互补关系的双方也可能发生“自己人效应”;包容大度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为“自己人”。
心理学家纽加姆于1961年曾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空间距离、态度和价值观对“自己人效应”作用较大。实验者征集了17名大学生,让他们住在一起。在他们进入公共宿舍之前,实验者测定了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关于经济、政治、审美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分别将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大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寝室里,共同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实验者让这些大学生相互评定室内人员,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