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有些人是自学成才的。所谓不为良相亦为良医,古时的读书人,有些人考取功名无望,干脆转行当医生了。为良相是治国,良医是治人,治国不成,退一步治人也凑合。医书文字虽然晦涩,但是对于学过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来说是很容易懂的,学起来比一般人简单多了,所以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是这么出来的。

    据说华佗就没有师承,他原来也是个“士人”(即读书人),少时曾在外游学,后来沉迷医学,一心钻研医术反而不求仕途了。

    可想而知,靠自学成才有多难,尤其是医学,必须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成就一个“良医”,靠闭门造车在家再怎么苦读医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更何况,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甚至根本还没发明印刷术的时代,医书也不是那么好得的。

    基于上述原因,古代,医生少,“良医”更少,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现在刘厚一个医院(包含了医学院的职能),解决了医生的师承问题。不但是简简单单解决了师承问题,更是可以集中多位名医,取长补短,密集式灌输当代最先进的医学知识给那些学徒。焉有不出“良医”之理。

    张仲景一听就知道这个方法的优越性,当然,前提是要这些名医能无私奉献。张仲景不知道的是,由于左慈师徒相继捣鼓出造纸术和印刷术,教科书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慢着!”张仲景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这个什么百姓医院是给百姓看病的,这我相信,但是,目下正逢乱世,百姓多有流离失所,很多百姓连果腹都难,敢问尊驾,到这个百姓医院看病,收费几何?”

    其实,张仲景言下之意是:能免费看病吗?如果免费看病,财政怎么支持?他自己干过这方面的事,当然知道,救治这些流民,财政负担有多重,以他举长沙一郡之力,面对这些流民,也不过杯水车薪而已。

    “神医放心,小公子设立的百姓医院,已经考虑到贫民问题。在百姓医院看病,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自然还是需要付钱看病的。”

    听到这里,张仲景也暗自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是认同的,而且他做得更绝,对有钱人,经常是收重金才肯上门去看病的。

    例如上次给甘夫人看病,他就收了刘备10两金,放在21世纪,,差不多10万元了,不可谓不贵。给吴国太治病竟然就收了一颗夜明珠,这种东西直接就属于无价之宝行列了。

    当然,你也许会说,10万元算什么?现在住个院,没几万元出不来,10万元也就是个小病的规模,若生个什么大病,做个手术换个肾什么的,几十万还不一定搞得定呢。

    可是,你要知道,现代医疗那么贵,很大程度是因为使用很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因,这个检查那个检验。如果动手术,整个手术室乃至于所有使用的器材辅料,全是无菌的,这些东西那样不是钱堆出来的。

    但是张仲景给人看病,不过是望闻问切,连个听筒都没有,要说有仪器设备,就是几根银针了。把把脉,翻翻眼皮,拿起毛笔刷刷刷开个药方,如果这样也要收10万块,搁在21世纪,就算你自称是御医后人估计也没什么人肯给吧?

    “而对于没钱支付的人,我们会先让他们治病,所耗费的医药费,等他们痊愈后,会安排这些患者或者他们的亲人做工,以工钱偿还之。小公子在成都郊外开垦了很多药田,大量种植各种常用药材。还有,小公子也开设了一些工坊,那些没钱治病甚至没钱吃饭的贫民,小公子就收留他们在药田耕作或去工坊做工。”

    “喔,这种植药材倒是个好方法,唉,怎么我就没想到呢,这样一来,药材价格必然会大大下降。只是这工坊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种植粮食?”

    “因为看病付不起钱的人太多了,药田一下子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手,因此小公子就将一部分人安排到工坊做工了。这个工坊是生产各种日用品的,如鞋啊、衣服啊等等。因为成都平原肥沃,土地早有人耕种,战火基本上没有波及这些人家,没有多少人丢弃土地逃难。因此,也没有多少荒地可供屯田。”

    事实上,刘厚的工坊生产的东西多了,什么纸张、书本、水泥、火药、枪炮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人少见甚至从未见过的东西,解释起来老费劲了,于是中年文士干脆以“日用品”代替。省得张仲景追问不休。

    本来刘厚也野心勃勃想学曹操屯田的,不过来到成都平原才了解到,这里天府之国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么肥沃的一块土地,早不知道多少代就是有主之物了,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着,你总不好意思抢过来屯田吧。

    曹操能搞屯田是因为中原大战不休,百姓不是逃难躲避兵祸就是被屠杀,以至于大量土地被丢荒。曹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推行屯田制。

    刘备顶着仁义之名,就算攻伐益州,也约束部下,绝不会纵容部下有抢掠的情况发生。所以对当地的生产基本上没什么破坏,百姓知道仁义的刘皇叔到来,也没有出现逃难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刘厚想找些荒地来屯田都找不到。所以,只能多开工坊,以“工”代“医”(医药费)。

    “这个方法确实巧妙,这样一来,不但不愁缺乏药材,连这些流民的粮食也解决了。还不用官府出一分钱。妙,妙,妙。”张仲景抚着胡须道。

    当然不须官府掏钱啦,刘厚才不会笨到去实行什么全民医疗免费制度呢。2千年后的神州大地都无法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更何况在这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三国时代。

    何况就算他提出免费医疗计划,他老子刘备会同意吗?人家是枭雄,是要征伐天下的,别说现在没有多余的钱粮,就算有,都拿去招兵买马、制造兵器甲胄去了,哪里顾得上什么狗屁医疗问题。刘厚自然不会去自讨没趣向他提出这样不讨喜的计划。

    刘厚用这个方法基本上实现了医院的自给自足。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对富人适当的提高医药费,大部分资金则来源于这些病患痊愈后的劳动所得。

    虽然有部分病患会不治身亡,白白损失掉这部分的劳动力。但是,绝大部分痊愈的病人都会不知不觉中被“超额劳动”了,用刘厚的话说,被榨取了剩余价值。不过一般人不察觉而已。

    相反,他们能被救治,早已经千恩万谢了,哪里会计较劳动时间长短问题。更何况,对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就算不给治病,能有口饭吃都愿意出卖劳动力,所以刘厚这一下,对他们来说着实相当于救苦救难的菩萨了,因此,也没什么人耍赖,被治好的病患都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地去干活抵债。

    就这样,张仲景也成功被刘厚派人忽悠回去了。刘厚印象中,三国时期有三个神医,号称“建安三神医”,但是另一个人远没有华佗和张仲景出名,他只记得那人姓董,也不大记得起那人的名字了,派人四处寻找也没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神医”,只好作罢。

    其实刘厚并不知道,“建安三神医”另一个神医叫董奉,在后世医学界也是很出名的,后世以“杏林”代表医学界正是来源于此人。

    据说董奉医德高尚,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这一点倒有点象刘厚那招“以工代医”。

    董奉就住在林中一间草房里,待到杏子熟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刘厚找不到董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董奉还没出生,不过其父亲董晓正是张仲景的弟子之一,这次和张仲景一同入蜀,就读于刘厚的百姓医院……
第八章 百姓医院
    第八章百姓医院

    “那么晚生想请问神医,这一百来人相对于外面求医之人所占几何?神医夙兴夜寐救治这些人,对于这么多病患能起到多少作用?”中年文士接着问。

    “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也。”张仲景愣了一下,无可奈何道。

    是啊,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张仲景再厉害,神医也好,医圣也罢,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一个人能救治多少人?相对于千万个病患来说,能起多大作用?

    “不知神医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使得生病的人都得到救治呢?

    “嗯,这个……”张仲景捻须思考了片刻,接着道:“若天下太平,大小军阀不再征战不休,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民,没有那么多流民,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疠疫流行。如此一来,病患数量将大大减少,老夫自然就能救治得及。可恨这乱世,可恨那些军阀,弄得民不聊生。”

    “呃……”中年文士也被说愣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张仲景会这样回答,明明问他医疗体制问题,他竟然扯到政治问题。还大发一通悲天悯人的感想。

    不过张仲景这样说也不算很离题,人们的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生物学问题,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他这番回答表明,他的思想高度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临床医生范畴,懂得从社会角度去考虑健康问题。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