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句话,肯定会被归为“邪恶”的一方,肯定是一个霸道的野心家。但是刘厚是皇帝,他有说这句话的资格,而且这个资格还能找到经典的支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全天下的人都是为皇帝办事的,那如果不肯为皇帝所用,不是叛贼是什么?1

    注1:这句话的正确解释不是这样的,这种解法属于曲解经典,不过后世的人都喜欢这样曲解,这里也就跟着用了。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二章 曹休求饶
    曹休见蜀国皇帝说完话后,又要让士兵将他推出去斩首,心中不由得大急,连忙高声道:“陛下,请稍等,听我把话说完。√∟,。。”

    刘厚挥挥手,制止了士兵继续将曹休架出去的行为,道:“喔?曹将军临死前还有什么遗言请尽管说,朕一定会使人将你的遗言传回魏国,告诉你的家人。”

    曹休道:“陛下,罪臣并非要说遗言,罪臣不想死,求陛下开恩,饶恕罪臣一命。”现在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曹休不再矜持自称“某”、“本将”了,直接改口自称“罪臣”。

    刘厚眼中一亮,这家伙竟然肯求饶,看他一开始的表现,还以为他是一名“硬汉”呢,现在转变得那么快,还真是意想不到啊。

    按他原来的设想,这个人劝降的难度太大,所以他干脆就不劝降了,直接以死相逼,他肯降就最好,如果不肯降也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了。

    曹休和当初的步骘不一样,步骘不过是东吴的臣子,将来自己就算杀尽孙氏一脉,他也不可能和自己有什么仇恨。但是曹休不同,他姓曹,将来自己必然要大杀曹氏一门,那么他就很可能和自己有血海深仇。

    收一个和自己有家仇国恨的人做手下,这对自己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现在曹休说肯归降,刘厚却犹疑了起来。

    “饶恕你?那请你给我一个饶恕你的理由。你三番四次领兵和我军作战,你和你的手下士兵不知道杀了多少大汉的士兵,可谓双手沾满了大汉将士的鲜血。我军上下对你都很仇视,请问曹将军,这样的情况下,朕有什么理由可以饶过你的性命?”

    “陛下,你刚才也说,‘人在江湖生不由己’,罪臣以前身为伪魏的将领,只是听命而行而已,并非罪臣想和天军作对。在罪臣的心目中,大汉才是天下的正统,陛下则是天命所归的天下共主,罪臣愿意从今天起反正,以后只为陛下所驱驰。”

    刘厚听到曹休这番有点拍马屁的话,登时心里感到很失望。原本还以为这个曹休是一个视死如归、忠贞无比的硬汉,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不但轻易投降了敌人,竟然还厚着脸皮拍起敌人的马屁来。

    这样的人能用吗?谁不想自己的手下都是忠心耿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男子汉大丈夫。这种贪生怕死之徒今天可以因为死亡的威胁背叛他的旧主,明天就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背叛自己。

    这样的人能用得放心吗?刘厚一时决断不下,见曹休又在哀求饶命,于是,他挥挥手,叫士兵将他暂时带下去,先找处帐篷安置下来。曹休见蜀国皇帝暂时没杀他的打算,于是松了口气,乖乖地跟着士兵走了。

    待曹休走后,刘厚开始咨询身边的几名谋士,让他们说说对这个曹休有什么看法,对他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这一次,司马懿并不敢开口,因为涉及到魏国降将的处理意见,他无论说什么都可能讨不了好。如果他建议杀曹休吧,很可能会被人说成狠毒、不顾念旧情,自己以前的朋友、同僚现在落难了,他不但不出手帮忙,还落井下石。以后谁还敢和他做朋友,谁放心这个同僚?

    如果他主张放过他、接纳他的归降吧,又可能被人怀疑因私废公,是因为顾念旧情,而罔顾大汉和皇帝的利益,甚至是安全。更有甚者,会给人怀疑他故意对曹休施以恩惠,借机拉拢他,使其在以后会和他组成一个政治同盟,然后。。。。。。

    为了避免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猜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司马懿干脆一言不发,冷眼看着其他谋士的争论。

    郭攸之认为应该接纳曹休的投降,他道:“陛下,作为一位皇者,应该有大海般广阔的胸怀,能接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为陛下所用。曹休的确算得上是名人才,这么多年来,他在曹营领兵作战,可谓战功彪炳,他还曾经得到曹孟德称赞为‘吾家之千里驹’,可见其人确有真材实料。

    这次他守卫汝南城,起初时也是打得有声有色,还让我们的藤甲军吃了一个大亏。如果不是我们有火器、有热气球这些神器,想要攻陷汝南城真的不容易。这样的人才如果一杀了之有点可惜了。”

    邓芝却提出相反的意见:“陛下,万万不可,曹休此人乃曹氏宗室,孟德在时,对他恩遇有加,曹丕和他更是青梅竹马1,两人的感情深厚,陛下想收复他归心并不容易。

    另外,此人人品卑劣,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一听陛下要杀他就脚软变节,如此不忠不义之人岂能担当重任。微臣认为,这种人死不足惜,还是尽早斩草除根好。”

    郭攸之道:“邓大人此言差矣,君主用人首当重才而不是重德。无才之人就算道德再高尚,那也是办不成事的。办不成事的人要来干什么?再说,邓大人刚才的话本身就自相矛盾。

    开始时,邓大人说曹休和曹操、曹丕父子关系亲近,感情甚笃,怕他不能真正归心。后来又说他贪生怕死,一旦受到死亡的威胁就会变节。假如第二条成立的话,那么,第一条岂不是不用担心了?”

    众人一听,对啊,如果他真是个贪生怕死之人,反而不用怕他心怀故主,假装投降暗地里却是伺机再反叛。只要他不是一心想着光复曹魏的荣光,那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只要小皇帝能一直保持现在这种威望,只要大汉朝能一直兴盛,那么他贪生怕死的缺点就不算缺点。因为那样的天下大势之下,没有给他再反叛的机会,像他那种人,只要不是陷入险境,是不会显露出贪生怕死的本性的。

    汉朝长盛不衰,皇帝威服四海,这种情况下,别说是他,就算是一些有宏图大志的枭雄也未必敢出来捣乱。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那个时势,很多“英雄”人物都会被太平盛世所埋没。

    而以现在的天下形势看来,汉朝的重新崛起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小皇帝年纪还小,身体又素来强壮,再当政几十年是没什么问题的。现在的小皇帝的威望已经不小了,等将来一统中原,威望简直可以直追孝武皇帝(汉武帝刘彻)、光武皇帝(刘秀)。

    到那个时候,什么鬼魅魍魉都会被他的威势压服得抬不起头来。那个时候,还怕他区区一个曹氏降将能翻出浪来吗?
第二百九十三章 人才标准
    邓芝却不和郭攸之纠结在自己的话是否前后矛盾这个问题上,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驳他:“郭大人此言大谬,只重才而不重德,那是当年曹孟德的套路。当年曹孟德曾发布招贤令,广招天下有才之人,不管对方德行如何只要有才都能得到他的重用。

    最后结果如何?现今魏国朝堂上乌烟瘴气的,几致灭国,这难道不是当年曹孟德胡乱招募人才埋下的隐祸吗?

    陛下,照微臣看来,一个人的德行远比才能重要,学识才能都是可以慢慢学的,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禀性是很难改的。所以,微臣认为,陛下录用人才,应首重德行。”邓芝对这郭攸之说了一轮,又对刘厚拱拱手说一轮。

    他这一番话引来不少人的认同,这也是儒家对于人才的基本论调,中国千百年来选拔人才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标准来选的。起初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是通过“举孝廉”,即地方官推荐辖地中的孝子廉吏。“孝”和“廉”就是一种道德标准。

    想当官,就要具备这样的道德水平。但是评判这种道德水平的方法,往往是地方官一言而决,可想而知这样的选拔~出的道德人才有多少水分,从中又可能滋生多少**。

    后来的皇朝采用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这种通过考试的选材形式本来是很先进的,领先于世界上千年,甚至到了后世都还在通过各种考试来选拔人才。可是,问题出在考试的内容上,科举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四书五经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行为规范。

    可想而知,这样选拔~出来的所谓“人才”多数不通时务,他们说话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但是让他们干点实事,就只能干瞪眼了。当然,世事无绝对,凡事要以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也不是所有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员都是庸才。历朝历代还是出现过很多名臣的,这些名臣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都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问题是,通过科举这种考儒家道德经典的方法选出来的,也不全是清正廉明的官员。甚至可以说,有很多都是贪官、坏官。这再次证明了,想通过笔试和面试考察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行不通的。

    刘厚对邓芝的言论还真有点不以为然,人都有私心,去哪里找那么多道德完人。如果一味要求人们做君子,最后一定会制造出很多伪君子。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君子还是伪君子往往很难分辨,因为伪君子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会隐藏自己的真面目。这个曹休就是一个典型,如果不是面临生命的威胁,可能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位铮铮铁汉,可是真要砍他头时,他马上就露出了真面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