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
《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但是,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兵制度很快就破产了,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
《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
而职责和防区规定的很明确的总兵制度,在明代末年又被破坏,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农民军和满清,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另外一方面,又因为要使武官互相牵制,导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才成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这也不难,大人,我这里就有一本天下卫所兵的明细,大人看个大概,也就有谱了。”祖大乐拿出了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送给刘白羽。
刘白羽看了一眼,连连点头,上面果然有各地卫所兵的所有情况,甚至精确到了人——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刘白羽才觉得不太可信,这里面如果说的是真的,岂不是大明朝在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情况下就做到监察全国了么?这也太玄幻了吧,大明朝有这本事,早就天下布武了,还能怕满清么?
看刘白羽脸色忽然变化,生怕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祖大乐急忙解释:
“这顶上的东西自然只是虚头,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南方的军头更过分——只是兵部一个主事克扣了我们关宁军大笔军饷,不好意思拿来敷衍我的,自然只能是一个参考,参考……”
“嗯?你的意思是,实际上因为军官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太多,所以这卫所兵的名额只能做一个参考?或者说是根本砍下去六七层水分才是真实数字?”
刘白羽疑惑的问祖大乐。
“这个也不见得……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军官只养着操军和家丁,但是作战的时候,也会沿路招募辅兵——其实大人,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固然是军中陋习,可是反过来说,朝廷只给军饷,平时训练的武器,盔甲都不齐,就是我们军官不吃空饷,喝兵血,这士兵和临时招募的又有什么大区别?”
祖大乐这话让刘白羽大吃一惊,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在明朝后期这种体制下,其实贪官和清官对部队的战斗力影响还真是不大,不由的叹息一声,叹了口气。
“而且这大明朝的军户也实在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还真不是说假的。”
“不是说大明朝的军户有朝廷赏的耕牛和地产,是一个富农以上的存在么?”刘白羽疑惑的问道,对于卫所兵,他自以为还是很了解的。
“大人你说的没错,不过那都是洪武初年的老黄历了,其实洪武末年卫所兵的制度就不行了……”祖大乐对刘白羽娓娓道来……让刘白羽大开眼界。
明朝的军户,实际上不是世袭军人,而是……世袭的农奴。
除了要出一个男丁到卫所充军,军户还得再出一个男丁随军服役充当辅兵,有些地方甚至强令军户出2…3个余丁,随军从事各种繁重劳役。
军户也不因兵役减免一些徭役,生活状况还不如民户。军丁前往卫所服役,军装和沿途吃喝费用一律自行承担,服役期间衣着自备,粮饷却不因生儿育女、人口滋长而增加,而且军丁服役期间,遭受层层盘剥几乎无法避免,仅有的粮饷也常常被克扣或者拖欠,有些卫所几年不发粮饷,搞的军丁只能乞讨为生。所以军户的妻儿老小往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服役期间的军丁还常被官府、权贵征用,像修筑宫殿,疏浚河道,开凿皇陵之类的大型工程,往往少不了军丁的血汗。在一些卫所,军户的屯田都被豪右,军官侵占,将官们视卫所军士如奴隶,捕鱼伐木,打猎耕田。因为有军法的管制,卫所军官对军丁的侵害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民户还能找县太爷告状,军户找谁呢?
正统三年1438年,全国逃亡军士达120万人,各个卫所的兵力严重不足。巡按山东的监察御史李纯在视察某百户所时发现,该所在账册上本该有112名旗军,由于军士逃亡,仅剩一人。从国防角度来看,明朝建立刚满70年,卫所已经根本谈不上是一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只是明朝前期是这样。所以一再要派清军,勾军御史去处理逃散军户,补充员额。
224东江风云
但是;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文官去处理逃散军户;杜绝武官虚报冒领;就是为国为民;而武官虚报冒领;就是祸国殃民?或者说世界上是黑白分明的廉洁和反贪污两派;前者是正;后者就是邪恶呢。其实也不是……
卫所兵这东西朱元璋创立的时期就是当做辅兵使用的;主力兵是王府亲卫;而且也就是为了省钱;在明初时代土地多;货币飞速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来养兵…换句话来说;本来也没指望卫所兵这东西作为主力;否则为什么训练的器具都不给足呢?
既然卫所兵这东西本身就不是作为战兵处理的;所以边关的军事长官面对卫所兵大量逃亡的事实;干脆采取临时雇佣辅兵的办法;同时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给自己亲兵来保持部队的战斗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虽然这样造成了兵为将有;武官贪污等等弊端;但是不这样做的话;部队的基本战斗力都无法保证了。
相反;按照法理来说;兴利除弊的文官真要把空额裁掉了;那问题可就大了;一旦发生战争;武官就连临时雇佣辅兵的钱都没有;就只能满街仿佛强盗一样抓壮丁了这对国家秩序的破坏比虚报冒领大的不是一点半点。
总而言之;一个王朝经历百年;制度本身都是问题重重;需要一些用法律之外灰色手段的人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如果说清官得人心就能治理好国家;那么东林党上台明朝就应该天下大治了;如果说忠于皇帝严格执法就能治理好国家;那么阉党该是大明朝的救星;但是实际上能把明朝调理好的;正是张居正这种黑白手段都不忌讳的主儿。
明朝中期以后军户制度名存实亡,军户的日子并不比民户难过。当然;也可以说民户因为土地被官僚士绅们巧取豪夺;也和军户们一起过上了农奴化;半农奴化的生活…总有人拿西方的农奴制度说事;其实中国除了王朝早期是自耕农为主之外;王朝中期土地大量集中;大多数佃农;贫农和西方的农奴也就是大哥别笑二哥…非要和西方比的是;咱们的地主士绅之类;相当于西方的教士;还是西方早期那种无法抵抗蛮族的教士。
武官则是相当于欧洲的领主;最后象骑士的,实际不是军户,是边关的家丁,关宁为列子;别的家丁拿钱,东北钱少地多,就分给他们很多地,个个有庄园,后来他们不愿内调,非要几百万两才行,后来被迫回撤,走的比蜗牛还慢,也是舍不得那些地。
后来人批评孙承宗;袁崇焕应该让关宁军退到山海关;就是不知道一旦关宁军退到山海关;关宁家丁庄园不补偿的话;关宁军直接哗变甚至引满洲入关都可能;而与此同时;明朝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
这都是刘白羽的感悟;祖大乐的意思没那么复杂;就是告诉刘白羽名册上甚至出兵时候的兵数都可能是假的;明军一般都是沿路招募'或者说绑架壮丁'作为辅兵的…其实说穿了就是大明朝这奇葩;一方面玩小财政;一方面还要在九边养活几十万军队;底下的军官不想写奇葩点的办法;根本玩不了这套东西而已…大人你也别以为大明朝的武官都是人渣;也是上面逼的啊……
知道明军沿路招募'或者说绑架壮丁'作为辅兵的手段;就明白农民军为什么在1641年还被明军追着跑;1644年就改朝换代了其实说穿了;李自成的主力也是九边的陕军;以及投效过来的明军操军;而李自成屡屡靠内应破开城池;其实也不是李自成真的有什么强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不纳粮的口号多么得人心;无外乎就是那些守城的明军其实就是李自成原来的部下罢了。
说穿了;无外乎就是明军主力投效李自成罢了;和1644年明军大规模投降清朝一个路数;只不过前者建制被打乱;后者保留建制罢了;否则李自成就是天神下凡;也不可能在三年内练好一只足以改朝换代的军队并攻下北京城;李自成的部队中能打的核心部队也不是非常可靠;否则也不会被满洲追杀;最后在九宫山死在一个土豪手里了;教科书上把农民军夸的和一朵花似的固然扯蛋;网络上很多写手;直接抄明史以及明朝士大夫的纪录;把明军吹上天;把农民军说的仿佛是恶魔降世;这更不靠谱;其实这两者能打的部分;都是同一群人……
刘白羽想透了这一点;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