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明朝的规矩,这帮丘八没了实力,就是有天大的功劳,敢还拿什么跟朝廷要钱?呵呵呵。所以孙阁老的这个想法第一时间被关宁集团否决了,双方关系开始僵化。孙阁老无奈之下只好找了几个外来户来执行他的命令,马世龙应运而生了。

    这个马世龙虽然比不上戚继光,秦良玉这样的名将,但是也不是个白痴,他是有两下子的。可是,孙阁老天真的让马带领关宁军去执行一个跟关宁集团所下指令相反的命令,这个就有点想当然了不是。结果呢,惨败,关宁友军前进的时候不修桥,逃跑的时候过河拆桥。这你让历朝名将来也不行啊,所以之后,孙承宗也很干脆的下台了。

    孙之后是高第,关宁集团在经历了王、孙、高之后,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从中央派来的,无论哪个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集团的利益,考虑的都是中央的利益。这个问题很严重啊,这样下去无论他们怎么折腾,他们不但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有可能自己利益被最小化。

    于是,他们决定捧一个自己的代言人出来。这意识看着很超前不是?其实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于是,袁大督师粉墨登场。

    袁崇焕跟关宁集团其实早就有交集了,修宁远城那会儿,跟祖大寿搭档,当祖大寿监工的就是袁了。这个关系其实是很铁的,打个比方吧,那就是现在的kfs和地方zf,或者3鹿鹿鹿公司和质监局的关系差不多。可以说,关宁集团对袁还是比较了解的,或者说他们还是认可袁的为官之道的,因为袁是能充分认识地方集团实力,并且考虑地方集团利益的人。于是,就有了“宁远大捷”。

    知道了宁远大捷真相的很多人恐怕都有这样的疑问,宁远之战总体上明朝是损失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大捷之说呢?而且如果单单是袁崇焕谎报军情,为什么没有被揭穿呢?其实这里就反映出了利益集团沆瀣一气的可怕了,说穿了,就是关宁集团上下众口一词,就是“宁远之战是宁前道大人指挥下获得的大捷”,而袁崇焕给朝廷说的也是同样的条陈,他表示:关宁军奋勇作战,守卫住了宁远,重创了敌军,获得了宁远大捷。

    我已经说过,分享庞大辽东饷银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官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强大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大明朝的规矩,分享辽东饷银那是近乎潜规则的明规则,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魏忠贤魏公公也没有对抗这个潜规则的能力,毕竟阉党也是为了捞钱才投靠魏公公的,让这帮人自己捞钱,同时给朝廷捞钱问题不大,让这帮人自己不捞钱……这不扯淡么!因为这个利益集团太强大了,朝廷在没有第三方证人做证的情况下认可了这个战绩。但实际上,宁远之战真的是大捷么?当然不是,“宁远大捷”中唯一实际一点的战绩是守住了宁远城。那么宁远是建虏没有进攻所以守住,还是建虏猛攻不下得以守住,这个区别是很大的。古代战争中为什么要攻城呢?我认为,攻城有几个主要目的:1、消灭城中敌人有生力量;2、掠夺物资;3、保证道路畅通。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我总结主要是这三条。

    那么首先,当时宁远城4门堵死,就是说不论城里有多少军队,想要出来,短时间是不可能的,况且建虏也不以消灭明军作为主要作战指标,所以,建虏不会为了消灭宁远城里的军队为目的去进攻宁远的。

    其次,掠夺物资,宁远城里确实有不少物资,但是觉华岛以及辽西其他城堡也有很多物资,尤其是觉华,那是辽西的主要仓库,况且当时海水被冻住,觉华根本无险可守,建虏当然会首选觉华,而且在觉华的东西甚至让他们搬不完,还烧掉了不少。能让乞丐一般的建虏能舍得烧粮食,那觉华物资之多可见一斑。建虏还有必要去攻城掠夺宁远的物资么?如果袁在建虏来之前把觉华的物资都搬进宁远了,那就不好说了。

    再次,如果建虏打算进攻山海关,而宁远又没有把门都堵死的情况下,依照常理,他们确实必须攻取宁远,保持道路的畅通。但是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攻打山海关的打算,这很正常,建虏也不是白痴,大冬天的,要不是家里揭不开锅了,谁没事出来跑好几百里路受这罪啊。更别说还要去攻城了,而且还是攻山海关。就算在近代,用飞机大炮的日本人进攻山海关还花了不少力气呢,何况冷兵器时代,还是在冬天。

    综上所说,建虏根本没有非得拿下宁远不可的理由。守住宁远,更不如说是建虏根本没有攻下宁远的打算。宁远大捷不过是关宁集团捧起自己的代言人的幌子而已。而且确实如他们所愿,老袁上位了。老袁上位之后也很配合,一不提放弃宁远,二不说进攻建虏,他在这两大原则之下开始修城并且议和。我们来看看他这两大主要政绩:

    修城,现代人都知道,土木工程这是最容易捞钱的活儿了,现代多少贪官都是在这里上下其手,捞的不亦乐乎啊。老袁和关宁集团在几百年钱就已经领悟了,他们最开始的关系不就是在修城当中发展的么。于是,他玩了命的跟朝廷要钱修城,钱一来,开修。那真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修豆腐渣啊。这些豆腐渣到了后来宁锦之战的时候一点用也没起,完全是闻风而倒。有人说关宁防线是马其诺,我觉得它根本不是马其诺,因为它本身根本就不坚固。

    再说议和,议和对谁有利呢?大家知道明朝的小财政政策加上海洋贸易造成的通货膨胀,明朝是拿不出多少钱议和的,而小冰河期也决定了建州不去抢就活不下去,所以议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除了明廷,对关宁集团和建虏都有利,对关宁集团来说,议和成功了的话,他们不用和建虏打了,但是朝廷还得给他们发饷,防着建虏反复,在他们不打算造反当皇帝的情况下,这样就是他们利益的最大化了,不用打仗还能享受战争补贴,这才是关宁军在明末的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以,袁议和是出于关宁集团的利益或者说是压力,在崇祯初年的情况下,一切反对议和的人都是关宁集团的敌人,妨碍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敌人,是必须被铲除的。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的可以理解为何在其后的建虏进攻蒙古,建虏进攻东江以及朝1鲜,关宁军为何都不动如山了。一方面出击建州失败的风险巨大,一方面与建虏开战的人都大大影响着议和的进程,关宁军根本不会把他们当作盟友,更不可能违背自身原则与建虏开战的。
362辽东复杂的关系
    但是,关宁军和建虏的关系有默契的一面不假,也有根本矛盾的一面,从建虏的角度来说,彻底收服关宁军,用关宁军作为先锋,才是打进中国的妙方——毕竟满洲人太少了,根本死不起人,所以要想夺取大明江山,就必须用海量的汉奸部队,而关宁军作为大明重点培养,战斗力相当强的部队,能在关内明军中起到连锁反应,这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所以关宁军的利益在于不冒险进攻建虏,并不代表建虏不会积极进攻关宁军。要知道,建虏的本质是土匪,而且是很穷的土匪。在土匪没有余粮的情况下,去抢地主,抢大户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在建虏驱赶了蒙古林丹汗,重创了东江军并且使朝1鲜屈服了之后,马上再次进攻关宁军。目的同宁远那次一样,掠夺物资,也就是打劫。这次,关宁集团和老袁应付的办法还是查不多,重要人物都缩到宁远和山海关,其他地方就随他去了,投降也好,抵抗也好,逃跑也好,我都不理,反正建虏抢的差不多也就退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江军了,这个放在以后再说,这里单说关宁集团)除了一点意外之外,战争的基本进程都在关宁集团计算之中,一点意外当然是指锦州的赵率教了,他没投降也没跑,而且建虏也没把他怎么样。这个意外给了明廷一个提示,就是在建虏大举抢1劫的情况下,单单守住一座城堡,哪怕城堡里有点物资,并不是很难,并不是只有你袁崇焕才能守住的。更何况,锦州不是宁远,锦州是后修的,八成也是豆腐渣工程,而且位置比宁远要靠前的多。于是在,所谓“宁锦大捷”后,老袁被遣散回家了。

    可以说这两次关宁集团炮制出来的大捷对明末形势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两次大捷之前,因为自己也穷的要死,所以蒙古的亲明部落对建虏还是有很强的进攻**的,每次攻击建虏他们也都报捷,不过明廷要看到首级后才给赏钱。但是这两次大捷,清楚的告诉了这些蒙古亲明派,就是你亲明也就是能得到一点赏钱,至于生死存亡这个最重要的层面,人家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根本没当你是自己人。你们的价值,也就是给关宁军修城堡争取一点时间罢了。

    加上林丹汗战败的的影响,在生死存亡之际,许多蒙古部落纷纷转化立场,或者首鼠两端,或者直接站到满清一边。最直接的就是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当然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不是袁崇焕个人的问题,也很大可能只是袁崇焕的个人策略,但是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对蒙古人的外交影响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明廷对外态度一向是毫不妥协的,土木堡之后,连皇帝被人家抓了明廷也没割地求和。对蒙、对日、对荷兰,明廷的字典中没有求和这一项)在袁崇焕和满洲的议和后,在关宁军龟缩不出,加上满洲人的压力之下蒙古亲明各部纷纷和建虏妥协,毕竟你大明可以和满洲虚与委蛇,蒙古部落显然也可以,这直接埋下了日后“已已之变”的祸根。

    这次大捷的真相关宁集团并没有办法完全掩盖,因为一个是影响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关宁还是有不少被明朝作为沙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