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里也很不自在,他倒是没有想自己投资张溥那五千两银子,而今看,这投资实在是值得,不提也罢。刘太监把拿起的酒杯又是放下,稍一沉吟就开口说道:

    “支给他,但要写个条1子,等下拿过来给咱家。”

    或许有人奇怪,张溥作为复社首领,不是和阉党势不两立的么?其实这就是不了解大明朝阉党是啥意思了,大明朝的阉党是指和太监勾搭,并且以太监为主的文官,如果文官和太监勾搭,并且以文官为主,那绝对不是阉党,张居正和冯宝连成一气,众所周知,就是最讨厌张居正的东林党那帮人,也没给张居正发阉党帽子不是?事实上,张溥不明不白的死后,复社诸多君子没人管他,张溥还是靠着后世阉党马士英发丧,马士英和张溥关系相当不错——其实除了和魏忠贤不死不休的几个愤青东林党,东林众人和阉党根本谈不上你死我活。倒是有不少人两边关系都不错,代表人物就是周廷儒这个内阁首辅了。

    而且东林党自己,也是和王安勾勾搭搭的,东林党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吹捧王安是贤内相——不要被港台电影误导了,其实和文官关系好的太监也是比比皆是。和太监关系好的文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点和东汉时期,宦官文人两个阵营对抗根本不是一回事。

    老太监和他兄弟一样,都属于王安系统的,和东林系统的张溥,交往密切不是怪事,相反,没有交情却是怪事了。

    刘迁连忙躬身答应了,转身走了出去,刘太监举起手中的精瓷酒盅致意,刘白羽连忙双手的端起应对,算是开始了私宴。

    刘白羽虽说不问,可刘太监自己却谈起了方才那六千两银子,言语间颇为的不屑,耻笑着说道:

    “老温这奸贼靠攻击青山居士你,蒙蔽陛下,在台上挡着下面的路,东林这帮人早就看他不顺眼了,眼下老温不知死活的和陛下曹化淳放对,江南江北东林这些在朝在野的,都是上下活动,准备扳倒温体仁,推周延儒入阁当首辅。不过周廷儒被罢免也是受了你的池鱼之灾,这回青山居士你最好在南京大闹一场,让陛下知道,离开了东林党这些正人君子,很多事是玩不转的。”

    老太监笑眯眯的说道。

    老温,刘太监立刻想起温体仁的全名,刘白羽才想到这人就是当朝的内阁大学士,首辅温体仁,曹化淳则是御马监地掌印太监,周延儒则是受了自己的池鱼之灾,这些人的名字在邸报和塘报上都是经常出现。不过温体仁姓不好,和刘白羽关系又差,直接被刘白羽叫瘟神。周延儒和东林有渊源,不过又比较忠于崇祯本人,和刘白羽若即若离的,刘白羽也懒得搭理此人,现在才想起来。

    “温体仁号称是孤臣,不结党,吹的大气,这年头文人不结党,就是首辅说话也没人听,也就陛下相信他胡说八道的吹牛,在京师的谁不知道他是浙党的首领,凡是杭嘉湖出身的,都能得到重用,东林党自表忠心为国,这张溥上下活动,跟咱家,跟阮大铖借银子,就是要扳倒温体仁,好让他们南直隶的人上去,苏松常的士人本就是富裕,做官的瘾头怎么这么大,从天启年到现在,折腾的没完没了。”

    太监的口气之中颇多鄙弃之意,言外之意是文人争着当官的吃相比太监们还要差,这话说的偏颇,刘白羽就当听个笑话来说了,刘白羽自然知道这张溥眼下虽然是个举人,却是赫赫有名地“复社”创始人,东林党的魁首之一,被南直隶的读书人称之为“天王”“有宰执天下之才”,端得是民间一等一的名士清要。

    这些人在民间的声望有若神明,是读书人心中地偶像人物,不过在这刘太监地眼中,身在高位,在中枢也是有些时候,自然对这些所谓的“名士重臣”有些独到地看法和意见。

    刘福来说的这些内容,虽然是内幕,不过形势就和现代时候大家爱谈政治八卦一个性质,升斗小民谈起来皇帝如何宰相如何,无不唾沫横飞,兴致勃勃。刘太监所说的也是差不多的事情,只是因为身份的原因真实性却高了许多。

    刘白羽却是心中有了底子,站起来赔罪说道:“伯父,跟着小侄的手下还在军营里面,想去看看他们有没有被安顿下来。”

    听到刘白羽的说话,刘太监哑然失笑,开口说道:

    “坐下坐下,你的人我岂能慢待,在这军营里面,他们也是有鱼有肉,你担心什么。”
377张采
    刘老太监的意思,就是让刘白羽闹,大规模的闹,最好闹得越大,要的好处越多。自己在崇祯面前就越显得调停有功——其实这种事也不稀奇,在后世叫做挟洋自重,在宋朝也有一个秦桧靠大金当靠山……

    刘白羽虽然觉得自己的角色似乎有点不对,毕竟不平等条约这种事情,签到国外那叫为国争光,签到国内那叫……只是感觉不对也的做,毕竟这招看起来效果好而且省时省力,最靠谱不是?所以也就只能这样了……。

    大明崇祯三年东,大明礼部尚书,帝师刘白羽受中人冯小侯爷邀请,由自己的红颜知己顾横波相陪,与盐商代表谈判,哪里想到中人冯小侯爷和盐商居然动用盘外着,妄图扣押刘白羽,幸亏南京镇守太监刘来福作为中人,把刘白羽请到南京镇守府平息怒气……结果刘白羽离开南京镇守之后再度遇刺,幸亏刘白羽手下的工人护厂队来的及时……

    连续遇到这种事情,就是刘白羽脾气再好也不能再忍了!

    于是开国以来平安无事,就是倭寇也绕道走的南京城出事了,刘白羽麾下大小战船二十几艘,炮轰南京,数万家丁精兵登陆南京,要南京给个说法……那船上大炮据说都是万斤大炮,打一炮都是惊天动地的,震得大半个南京城都睡不好觉,刘白羽的数万家丁精兵里面据说还有传说中几十人就能横行江南的倭人数千人,直接就把南京城的老老少少吓尿了……

    南京城外两处守军未经战斗听到这惊天动地的炮声和倭人的名头就先后溃逃,自相践踏,溃兵变成土匪和城里的无赖一起抢1劫,南京镇守府两个时辰才镇压下去,南京丢下90具尸体和各种抢1劫的赃物则和白银十几万两,南京镇守军伤亡10人,其中阵亡3人。

    两处的失守引发的连锁骚动,使得南京的防御处境愈发被动。南京镇守太监刘来福别无选择,原本扭扭捏捏的求和行款之事也只好下定了决心。

    南京镇守太监刘来福想,议和最大的障碍是李格非,他是盐商喂出来的功名,如果被他知道了肯定会遭到竭力的反对――搞不好还会立刻上奏折弹劾刘白羽图谋不轨,他是御史,可以“风闻”,道听途说什么都往奏折上一放,京里的舆论一起来,自己的戏份保不齐可就要出问题了。

    考虑再三,决定照例自己不出面,分成两路进行:南京这边的事情直接由南京知府王宝成出面――反正他身为南京知府,虽然权利没多大,但是毕竟是现管守土有责这件事上,他王宝成是头一个,不怕他不肯。

    眼下,是让王宝成恳求张溥、张采出面尽快说服刘白羽退兵,然后在慢慢的再谈其他条件。刘白羽的战舰在这里多停留一日,他就越好像朝廷交代。

    王宝成自然是不想趟这摊浑水的,只是南京城内真正说的上话的南京镇守,勋贵徐家,以及复社的张溥、张采两个无冕之王,哪个都不是自己得罪得起的,没奈何在巡抚衙门秘议了半夜。第二天一早,便亲自打轿来见张溥。

    “这是抚军的意思么?”张溥听完王宝成请他出马去和刘白羽议和退兵的要求之后,问道。

    “西铭【张溥的号】先生你英明,难道还要学生我说得明明白白不成?”王宝成苦笑道,“守土有责,大家都是身不由己。此事还要借重西铭公了。”

    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这货实在是比东林前辈还能折腾,崇祯对此人也是眼不见心不烦,张溥自己则是自称东林后人,对地方上的官员也是张嘴就喷——甚至还玩出了身为考生批别人卷子的事情,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王宝成自然是不想求这个瘟神。

    “大人哪里话,”张溥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张某不过是一介布衣而已。青山居士身为帝师,东林巨头,是我敬仰的前辈,我只不过是青山居士一个记名弟子,平息青山居士怒火此事恐怕是力不从心——对了,我看大人也是有官身的,青山居士身为大明帝师,礼部尚书,总不会不给你一点面子,您先试验下,不行的话,张某义不容辞。”

    王宝成暗骂这家伙又在惺惺作态,必然是要漫天开价。眼下有求于他,只好示意只要他肯出画面,一切都好商量。城里的媾和分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终于达成了一致。张溥把、张采叫了过来。

    张采是张溥的亲信之一,当初专们负责监视顾秉钧在江南的门生等人,常常用各种借口出入阉党身旁的亲信刺探消息,所以算是与东林党是极为亲密的关系,对东林党人的交情相当好,人又相当的机灵。如果想和东林党人套交情的话,张采本人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另外,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