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商人在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位面商人在明末-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个马夫,16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张傅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马夫们喝了些开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

    张傅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16匹大马,死劲抗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

    实验场上的人群,更是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响声。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张傅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

    “诸位同学,诸位同乡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不但是有的,大气压力是大得这样厉害!这么惊人!……”

    但是,为了这次实验,张傅竟花费了4千两白银,毕竟这年头精细一点的东西都靠能工巧匠,花钱那是等于高新科技实验,不费钱就见鬼了。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依附温体仁的浙党人士能想到实证,比盲目崇拜权威的东林党好得多,东林党人事后更是为了自己的威望,吹嘘身为东林巨头的刘白羽是当世圣人,说的话直接就是不会错的——这都赶上宗教崇拜了,和科学思想南辕北辙……。

    “常识根本不等于真理,很大程度上,所谓的常识就是想当然罢了,毕竟大家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哪能什么都去实践一下?”刘白羽循循善诱的说道。

    张溥点了点头,心说还要钱呢,江南这地方,有4千两白银的不少,为了一个没啥用处的实验,花4千两白银的就不多,至少自己如果不是出于政1治斗争的角度,绝对不会花的,即使这笔钱是复社的公款……

    “那么,人都知道自己所谓的常识,不过是想当然罢了,为什么还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想当然当做真理,为什么呢?”

    “这……。”

    “因为绝大多数人好吃懒做,因为绝大多数人希望不劳而获,因为需要绝大多数人一个哪怕缥缈的希望。

    ”刘白羽斩钉截铁的说道。
383话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张溥发出疑问。

    张溥这句话又是一段千古公案,这段话选自《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

    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一断的认为是多断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应为: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那就是好事,应该让他们发挥,如果人民还没有掌握的话,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刘默,《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反对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此解读为:“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类似观点还有:”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宦懋庸,《〈论语〉稽》】

    总而言之,这句话的断句,反映了一个人的儒学基本观点,张溥这句话就是儒家微言大义,用弦外之音试探的主张。刘白羽作为大儒,自然明面上要赞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套,但是实际上的观点,张溥可拿不准。

    不过刘白羽的回答让张溥无论如何想不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对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对的,两者一个是阴,一个是阳,要兼而有之才行。”

    “这……”张溥叫刘白羽这话雷的外酥里嫩,说不出话来。

    唉,古代人就是不知道啥叫定性,啥叫定量,非要钻非此即彼的牛角尖!刘白羽长叹了一声;解释到:

    “你就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真的假的吧?”

    “这话自然是真的,怎么是假的呢?”张溥奇怪的问道。

    “有真有假罢了,当官的自然是有肥的流油的,有官没实缺仿佛闲人的又不是没有,就算是有实缺,穷京官也是有的是……”

    张溥点了点头,南京算是大明的备份首都,穷京官一把一把的,他自然是知道的。

    “反过来说,这不当官的,就没有颜如玉,黄金屋?进士,举人托庇他人财产的不知道有多少,就是秀才,用见官不跪的特权当破靴党【黑心律师,被儒家瞧不起】的难道少了?”

    “这话说的没错;破靴党还真是斯文败类……”张溥对刘白羽这句话赞同得很,江南读书人多,当官竞争激烈,进士,举人托庇他人财产竞争也很激烈,秀才们只好去做破靴党,随便一个有点钱的暴发户都能找到一堆破靴党,为了一点臭钱,破靴党甚至自己坑自己,真是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鄙视,鄙视!

    “再说了,各地读书种子可不一样,云贵等地,能背熟十三经,直接就秀才甚至举人了,不少人错字都一大堆,还不见得能比得上江南的一般读书人。”

    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制度,和现在的高考不是一回事——其实就是现在的高考,各地天差地别的分数线,还是让北京人,上海人笑而不语,山东人擦你大爷不是?古代其实更厉害。

    毕竟科举说穿了还是拼的是钱,虽然很多科举粉丝口口声声说科举是平民的阶梯,可是稍微懂点算数的就知道,农业时代养活一个读书人有多难,别的不说,就是笔墨纸砚,以及给老师的学费,就不是一般地区的中农能负担的起的——笔墨纸砚的价格和粮食的价格,随便百度不难查到,这里就不算账了。

    那么科举粉说的中农就可以脱产读书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无外乎两种,一是随着江南的开发,江南十几亩地的中农都比陕北上百亩的中等地主富裕——其实就是拿北上广土著房地产价值几百万,来证明一般老百姓都有数百万资产罢了,戏法就是这样来的。二是一个聪明孩子,一个家族几百人凑钱让他读书。

    不过两者说的穿了,也只能说是平民上层能从科举之路上去罢了,和一般的老百姓的好处实际上没有半点关系,相反,大明朝的免税政策决定了,进士,举人都可以托庇他人财产,这些负担还不是要加在一般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身上?

    啊q正传里,都已经民国了,废除科举许久了,秀才老爷觉得自己不是特权阶级,是平民了么?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真正出身贫民的范进【其实还有一个富裕个体户岳父接济,而且如果放弃科举,也是可以当一个补习班校长之类,至少算是平民上层。】中举之后,身为富裕个体户岳父也立刻把自己的女婿视为文曲星,官场也立即接纳了他,范进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见这出身平民说着好听,实际上还是特权阶级。

    明朝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制度,朱元璋就玩过科举南北榜这一手,难道他不知道,江南几百读书人甚至上千读书人的智商必然高于云贵川那种几十人甚至几人选秀才举人的主儿么?

    不是的,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地方分权的制度,必须各地区在中央都有一定的代表,才能维持各个地方的平衡,毕竟古代国家,讲究的就是本地人给本地说话,或者说的明确点,就古代那交通条件,不是本地人,就是想给地方说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是?

    明朝中叶之后,由于江南的读书人确实水准高于其他地区,朝廷的格局就逐渐失衡了。从任人唯贤的角度来说,江南的读书人委屈是可以理解的,云贵川的货色,在江南地区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和自己一样是进士,都够可以的了,然后我们做官的起点再一样,这还有公平可言么?自然在尚书和辅臣上面占据上风。让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地方分权的制度逐渐失效了。

    这还不是更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儒家认为照顾老乡是人之常情,江南的进士,举人托庇亲戚朋友财产,坑老乡也不好意思,于是只好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要求物产丰富的江南和小冰河期灾害频发的北方一个税率……。

    其实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读书当官能不能发财呢?能,但不是一定能。毕竟只凭借自己有个秀才头衔,作为破靴党挣得万贯家财的不少,但是穷京官穷的和叫花子一样的也不少。说穿了就是读书人是有特权的,但是特权你会不会用,是另外一回事,远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有特权就等于发财。没错,但是特权多大就等于发多大财就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权利也是资本,尽管是灰色资本乃至黑色资本,可是会经营和不会经营,收益那就是天差地别。

    “既然如此,那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既有真的,又有假的,那么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刘白羽质问道。

    “这……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还真是假的——不过这也是因为他们努力的还不够,而且对于不是豪门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还真是唯一机会,所以又是真的???”张溥初步掌握了分析事情的方法,不过还是有点头晕。

    “哼,你不是已经说了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是假的没错,对于从科举上升的不是豪门的读书人来说是真的也没错。这说明了一句话的真假,和对象有关!”

    “一条小溪,高大的老牛轻松过去,矮小的松树只能淹死,小马则是勉强过去,这个道理你不懂么?”

    刘白羽见到张溥还不清楚,说出了后世著名的小马过河的例子。

    “学生才疏学浅,还请老师教我!”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