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正当年的吕布,自己现年30岁了,张飞比自己小几岁也正处于武将的巅峰年龄段,所以这张飞正是自己的劲敌。。。。。。。。。。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照此推来张飞的武力应该弱于二爷才是,刘备没有被排名,但并不等于刘备的武力差,在书中刘备没有什么骄人的战绩,但很多时候绝处逢生,转危为安足可以证明其武力值还是相当可以的,最起码的应该是个中等武将偏上的水平,这样一来二人合战自己,自己要单挑两名上将,这将是个不小的挑战。
吕布号称汉末第一勇士,自己也领教过来,不过张飞号称万人敌曾经与吕布大战百余合而不分胜负,从这个理论上讲张飞的马战功夫足可以与自己抗衡到百余合再加上刘备助战,胜算真的不好说了,自己若能打赢这场仗拿自己就真的无敌于天下了,关羽这样的寻思着,现在的他不仅要抓军事训练还要强化一下自己的功夫,将来要是真的与二人较量上了自己不说胜出吧也得体面的退出啊!
关羽深知这次较量自己虽然不敢说绝对的胜了刘备和张飞,最起码的也不至于败下阵来,这样一来双方的交战就会进入胶着状态,要想胜出就需要动脑了,只要自己拖住刘备和张飞,关东军的士气就被压住,守住虎牢关,就等于扼住了关东军的咽喉,迁延时久关东军必然不战自乱,然后出击便可一战而胜彻底击败关东军,击败了关东军自己离梦想就近了一大步。。。。。。。。。。。。。。。。
正文 第128章 逼近汜水关
不过通过这次与董卓对话,关羽也开始有些不安起来,作为一个辅佐董卓近十年立下赫赫战功的得力干将,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沦为阶下囚,自己的未来岌岌可危,因为现在自己的势力对董卓的统治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董卓之所以还留着自己就是因为还要依靠自己,否则自己早就被发配了,如果自己所说的战事没有到来,董卓就要对自己动手了,自己的下场也许很悲催,所以只要自己战胜了关东军就要琢磨着怎样对付董卓了,关羽这回是铁了心要背叛董卓了。
不过关羽转念一想如果事实真如自己说的那般进行,大军击退了关东军,自己在董卓面前的威信自然也更会高涨,董卓也许还会继续器用自己,或者让自己继续带兵征讨四方,因为如果自己说的话应验了,最起码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自己绝对没有背叛董卓的意思,董卓还会向之前那般的器重自己,其余的闲话和谗言也将会不攻自破,那时的自己非但不会遭到董卓的猜忌,相反董卓会更加的信任自己而排斥他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这两种可能,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得基于未来的战事能否发生。。。。。。。。。。。。。。
关羽想着想着头都大了,这种基于权力的心理斗争始终的贯穿于他生命中的每个环节,有时觉得自己活得真的是太累了,甚至是心力交瘁,但越是这样就越能激发他的斗志,磨练他的意志,坚定他的决心,十年来的打拼,关羽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各种考验,他的心理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过好在自己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以及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他游刃于官场之间,行进自如,偶尔遇到些挫折也都能够逢凶化吉,不过这次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了,就看自己的预言能不能实现了。
关羽和董卓这边正在为战争做着准备,而此时的关东军已经逼近了汜水关一带,汜水关守将乃是张济并侄子张绣守把,张济见关东军势大连夜派出手下向洛阳而来,禀报情况,同时张绣凭借汜水关的险要抵挡关东军开来,关东军所部前锋乃是长沙太守孙坚。这孙坚(155-191),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他“容貌不凡,生的广额阔面、虎体狼腰,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邵。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盐渎丞,又除下邳丞,由是威名大振。。。。。。。。。。。。。。
这孙坚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于汉末征讨黄巾有功,被拜为长沙太守。董卓乱政之际,孙坚为“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为诸侯联军的先锋,表现得十分活跃,此时的孙坚年仅35岁,可谓是年轻有为又正值风华正茂,如此年纪就坐拥了长沙太守的位置绝不是简单人物,孙坚当下在大将祖茂、黄盖、程普、韩当的陪同下进攻汜水关,张绣见孙坚来势汹汹,当即就要下城腻战孙坚,张济一把将张绣拦下,谓张绣道:“勿要轻敌!这孙坚人称江东猛虎很是了得,而且手下不乏猛将雄兵,切不可轻举妄动!”
“叔叔真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就不信我这北地枪王对付不了他这个江东猛虎,你这么一说我倒想会一会他这个所谓的江东猛虎了!”张绣不忿道。
张济继续喝令道:“切不可大意,难道你忘了樊稠是怎么死的了么?我等只宜坚守不得出战,这汜水关乃是洛阳东面的门户,一旦失守你我都脱不了干系!”
“孙坚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等出其不意击之,一战可定矣!若如坐以待毙才是取祸之道,叔父万万不可错失良机啊!”张绣辩解道。
张济摆手道:“在这里我是主帅,从辈分上将我是你叔父,我的话难道你要违背不成?”
“叔父,你我立功就在当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你我叔子俩在董卓身边多年却一直屈居人后,原因就是叔父太过于保守了,你看看人家关羽从一个副将一路攀升,现在都已经是前将军了,而我们呢这么长时间一直屈居人下,难道我的本领差么?这一次我一定要取孙坚的首级献给丞相!”张绣坚持道。
张绣这一番顿时说到了张济的痛处,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济现在还只不过是个正三品的武将,而张绣才只不过是个正四品的武将,作为叔父的他年龄大了,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自己的侄子张绣就不一样了,张绣拥有一身的武艺,人称“北地枪王”,但却一直未能得到大力的提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有出头露脸的机会,好多时候风头都被关羽占了,虽然张绣很多方面稍逊关羽,但可以肯定的是张绣的武艺绝对在其他众将之上,但他现在才是什么位置仅仅是个正四品的武将,作为叔叔他一直想把张绣推上去,让他身居要位,但一直以来这个夙愿实现起来却是步履维艰,这次张绣一番肺腑之话正是点到了他的痛处,张济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崩溃了,侄子要求上进自己却不给他这个机会,这不等于害自己的侄子么,如果侄子这次立了大功,自然会得到董卓的肯定,甚至是大力提拔,自己如果都不给他这个机会,那岂不是葬送了他的前途么?
正文 第129章 汜水关之战前奏
自己现在是没什么前途可言了,但侄子张绣还年轻啊,一身的武艺,前途应该是光明的,只要给他机会他一定会干出一番政绩的,看看跟张绣同龄的关羽现在都已经是正一品的大将军了,张绣跟人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自己要给他多多的创造机会,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才是,而不是阻碍他发展的步子,给他的路堵死,张济沉思了半晌谓张绣道:“这样吧!你出战给他们个措手不及,你打头阵,然后我随后接应以防不测,我们互为犄角,这样方能万无一失!”
张绣一听张济答应下来顿时喜形于色道:“叔父我们立功的时候到了,这回我们非要全歼孙坚所部才行!”
“现在就去准备吧,今夜动手!”张济接着道。
张绣拱手道:“诺!”随后领命而去。。。。。。。。。。。。。。。。
却说孙坚所部打头阵前来汜水关挑战,孙坚帐下有祖茂、黄盖、程普、韩当等人辅佐,这韩当(?-227)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从一开始追随孙坚开始,每次打仗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虽然他不是战役的总指挥,但一定是担当先锋,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使一口大刀。
却说黄盖姿貌严毅,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据说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不过家道中落,到了黄盖的童年已经是“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同上)了,成为一个寒门子弟。虽然环境艰苦,但是黄盖却没有自甘贫贱,“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闲,学书疏,讲兵事”(同上),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钻研兵事,为日后成为一代智勇双全的名将打下了基础。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乱世之中一显身手。黄盖也不例外,一开始,他担任了地方郡吏,又被举荐为孝廉,征召至公府,成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这一段经历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史料中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了,但是从后来黄盖在东吴担任县令的出色的管理水平和手段来判断,这一段日子也为他日后在地方治理的经验上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黄盖使一双鞭。
再说那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