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国殇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靖康国殇纪事-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为了防范其他武将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幕,统治者实行的是兵将分离制度,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对行军打仗、用兵多方限制,多处分兵,这虽然可以有效地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图谋不轨,但这是与军事原则相违背的,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军事体制的设置使得军队没有战斗力,作为士兵个体也是很弱的,可以说是一群“老爷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这在历史上是个创举。
  宋朝以前和以后,中国一直到现在还实行的是强制性征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国家不强制你当兵,你当不当兵靠自愿。说得直白一些,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职业军队。宋朝的雇用士兵都有非常丰厚的薪金,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
  宋王朝最核心的军队是“禁军”,宋太祖赵匡胤时为了防止地方军队的强大,选拔地方军队的精壮编成的,最初的时候十几万人,首都东京和地方各驻扎一半,这样就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做大。后来禁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宋真宗时期已经到达了三十几万人,到了宋徽宗时期更达到了接近一百万人。《水浒传》的主要人物林冲,在没有被逼上梁山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见禁军的数量之多。
  北宋时期还有一个奇怪的政策,就是发生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政府在救灾的同时,要招募灾民中的精壮男士当兵。从某种层面上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农民起义。但是这样囤下来的不是木头疙瘩,是一个个活生生要饭吃要钱玩的人,政府再庞大的财政收入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国家收入为一亿一千万贯,支出为一亿二千万贯,财政赤字为一千万贯,支出部分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用于军费开支,这在和平年代实在是太高了。此举被现代一些学者讽刺地称为“冗兵”、“积贫”。其实“冗兵”、“积贫”是宋朝内定的###开明的国策结果,是当时社会形势的要求,并不是因为外敌的压力造成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4)
宋朝军队数量庞大,每年的开销几乎占到国饷的三分之二,但因为宋朝施行的是户籍兵,就是国家专门养着特定的人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只能当兵,不能种田经商。老子强壮是好士兵,等到老子死了,儿子是个病秧子,也继续做士兵、领军饷,这是制度。这样一代一代以后,因为生活有保障,渐渐就懒散了,好逸恶劳,训练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战斗力是很差的,一代不如一代。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宋朝也就是开了个头。明朝开始时候士兵战斗力更强悍,你想啊,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汉的后人都打跑了。可是到了戚继光时代,士兵连小日本散装强盗都打不过,最后没有办法,戚继光只好放弃那些老爷兵,自己重新招募以义乌农民为主的戚家军。后来戚家军调到北方防守,那里有号称是国家最强的士兵。一下雨,这边北方的军队士兵自顾自慌忙躲雨,将领的命令根本没用;那一边几千个戚家军在雨里面,没有命令纹丝不动,把北方的将领看呆了,原来士兵可以训练成这样!
  在清朝,满洲的八旗兵一开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强悍得不得了。可是才不过三代,康熙时吴三桂等三藩造反叛乱,八旗兵就已经开始腐化靠不住了,打仗都是靠汉人的绿营兵,到了太平天国,绿营也腐化了,就只好靠曾国藩重新招募农民组建湘军打仗了。再往后,就靠着李鸿章以安徽、江苏农民为主的淮军挑大梁了。
  所以军队腐化了,数量再多也没用。可见任何时候,吃苦的老百姓的能量是最大的,组织好之后,它的战斗力是最强的。当然,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在户籍兵制度被靖康之耻破坏之后,宋高宗渐渐依仗乱世风云的大将们不按照祖宗传统规矩制军,所以战斗力很强,这些后面会讲到。
  到了宋徽宗时代就更差了,基层将领不会严格训练管理士兵,因为干得再好,武将的晋升空间也有限,吃力不讨好;如果要求严格,激起了兵变,将领的前途可就完了,说不准还要掉脑袋,所以大家都是得过且过。最重要的是上司都是文官,还经常换,你在张三手下干了一年,刚刚混得一个脸儿熟,他第二年就调走了,换李四来接任,你又要重新讨好李四了,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朝廷经常换岗高级大将也许有好处,可以防止有人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后造反。坏处呢,是大将连自己手下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哪个军队善于硬攻,哪个军队善于防守,哪个军队善于奔袭。这就叫“将不知兵”,打起仗来,人事安排混乱,拍脑袋决策,士兵的战斗力又差,自然一溃千里了。
  后来南宋时期的岳飞、韩世忠的兵都是自己从农民那里挑选的,将领对手下了如指掌。士兵是吃苦长大的,战斗力自然强悍,可以和北方游牧民族对抗。这种队伍的问题是士兵只知道自己的将领,只听将领的命令,其他人没有自己的上头发话,皇帝来了也不理。宋高宗想想就害怕了,只好直接跟他们的上司对话,于是就不由分说把岳飞和韩世忠的兵权收回了。
  由于金军推进速度实在迅猛,在几天之内突破燕山府,之后又突破了三镇一线的防御,北宋所能凭借的天堑就只有那道黄河了。在北宋时期,黄河之上只有两座著名的黄河大桥。其中一座是蒲津桥,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此桥连接山西济州与陕西蒲州,桥的两边由四只铁牛牵引,桥身状若长虹。 。 想看书来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5)
小帅在小学的一个暑假作业中见到过这座桥的故事,说是宋朝重新建立这座桥时,四只铁牛已经冲到了河里,官府在下游组织打捞,但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怀丙和尚建议应该在上游打捞,很多人认为是痴人说梦,河水会把东西冲到下游,怎么会跑上游去呢?官府组织在上游打捞,结果真的在上游找到了,原因就是河沙不断往铁牛的上游方向冲刷,推动铁牛在河底不断向上游翻滚,于是铁牛就到了上游。找到了铁牛,怎么捞上来还是大问题,毕竟当时没有大机器。怀丙和尚就找来水手用铁链把铁牛拴住,找来装满泥沙的大船固定铁链,然后把泥沙抛撒进黄河,这样利用浮力原理就把铁牛打捞了上来。这个故事一直留在记忆里,说的就是这座蒲津桥。
  另一座大桥便是浚州黄河大桥,这个工程在当时是个大工程,经过十年的建设,该桥在政和五年(1115)完工。在当时,这座刚刚建成不久的浚州大桥,为黄河上的要冲,更为京城北方之门户,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黄河上的大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咽喉要道。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黄河南岸的邙山建立了一个登陆场,并且把国民党军队炸毁的黄河铁桥修复了。汤恩伯这个出了名的废物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盟军飞机大炮的支援之下,就是死活拔不去这颗钉子,多次派飞机轰炸也收效甚微,终于在1944年酿成大祸。就是通过这个黄河铁桥,日军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过了黄河,对###无能的国民党军队发起猛攻,最终造成了中国战场可耻的“豫湘桂战场大溃败”。
  由于金军进展速度太快,遭到突然袭击的北宋王朝一时间丧失了防卫能力。在当时通信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宋朝君臣几乎失去了对军事上的全面领导,也不知道降临到这个国家头上的灾难到底有多大。
  从河东到河北的千里战线上,各个地区只能是凭借着对大宋的忠诚度各自为战。像中山、太原等一些城市就像漂浮在汪洋里面的一条条小船,也不知道这样的坚持还能持续多长时间。而更多的地区已经沦陷在金兵的铁蹄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大量的军队在找不到领导的情况下溃败。
  这种局面与1941年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十分相似,苏联没有准备好防御德国的突然袭击,初期也面临如此被动的局面,大批军队被歼灭或者溃散,许多城市被占据,德军快速地向苏联首都挺进。但是经过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经受住了德国的疯狂进攻,挺了下来,最终赢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我们的宋朝能有这样的抗击打能力吗?
  金兵入侵的时候,正是汉族节令的腊月,大家都在准备着如何过新年了。在往常的日子里东京城早已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样的“太平娱乐”的盛景。
  而此时此刻,当听说金兵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了整个河北、山西地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杀向东京的时候,这座有着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欢乐祥和的气氛,更找不到往日的灯红酒绿、悠然自得了。
  老百姓在凛冽寒风中惴惴不安,不知道将来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而惊慌失措的宋朝君臣早已是一片混乱了。宋朝君臣最大的特点就是,关键时刻谁也不愿意做主,在金兵的疯狂攻势面前,他们除了知道金军来势汹汹之外,并不清楚金军的进攻规模到底有多大,也不知道哪个地方能够阻挡得住金军,哪个地方可以抵抗多久。对于这样一个喜欢“太平娱乐”的政府而言,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没有一丁点儿心理准备。 。。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6)
十二月十六日,宦官太尉童贯从太原风尘仆仆地逃回了东京。一路上童大人真的很辛苦,据史料记载,逃回途中童太尉根本就没有坐下来吃饭,所有的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乘坐的马也累死了几匹。路上也没有亲近任何女人,当然对于这么一个宦官来说也没有任何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