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国殇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靖康国殇纪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度都有相同的特点。这种军事组织规定,所有的成年男子,只要不是老弱病残,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这些人平时都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一旦发生战争,每个人必须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并且武器和战马以及吃饭的粮食都要自己准备。出征的时候要有两匹马,一匹自己乘用,另外一匹驮东西。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勇敢的战士,女真的男人必须从小就自觉地练习武艺以及进行军事训练。女真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民俗勇悍,耐饥渴,骑马上下崖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官兵的素质较好,因而军队的战斗力就强。
  粗犷的金国男子可没有细腻的宋朝男子那样文弱,他们都是大傻老爷们儿,自己生产不了的全部靠抢。女真族是被长白山与大小兴安岭锤炼过的最优秀的渔猎民族,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兽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他们野性未驯,不避风霜雨雪,坚韧耐战,且服从纪律,有令下则九死不回。
  金军精骑射,善长驱直入连续作战,千里追袭,疾似流星,迅如闪电。另外,这样的军事组织常常是父子兄弟或者是血缘关系较近的编在一个战斗单位里面,父死子继,兄死弟继,前仆后继,战斗作风顽强,可以产生特殊的作战效果。
  第三,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女真的军队纪律严格,赏罚分明,军令统一。在战斗中不管是谁,只要是违反了军纪,就要受惩罚,绝不姑息迁就。女真军队上下同属关系明确,在战斗中各司其职。
  史料记载:“队伍之法,伍、什、百皆有长。伍长击柝,什长执旗,百长挟鼓,千长则旗帜金鼓悉备。伍长战死,四人皆斩。什长战死,伍长皆斩。百长战死,什长皆斩。”
  在实战中,女真将士按照军纪军法行事,没有丝毫的马虎。1122年太祖领兵攻打燕京,正好赶上宋军刘延庆部兵败卢沟河,便问宋朝使者马扩:“像这样统帅军队逃跑的人,你们会有什么处罚?”
  马扩比较委婉地回答:“如果刘延庆真的是率部逃跑,我方肯定要军法从事,如果是奉命而为,就另当别论了。”金太祖很自豪地说:“如果不军法从事,以后如何号令军队。过几天到居庸关,你看看我大金的军队有谁敢逃吗?”

第 一 回 生女真崛起黑白水 腐辽国溃败失五京(6)
金军这种严明的纪律,使参战者谁也不敢临阵脱逃,各级军官也身先士卒,所以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123年8月,金太祖完颜旻(阿骨打)攻打下燕京后,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他的弟弟完颜晟(吴乞买)继位,史称金太宗。
  说到此处,看官也有时候会觉得困惑,你一会一个阿骨打、吴乞买也就算了,怎么还有什么完颜旻、完颜晟之类的,好不容易把前面的记住了,后面的就出来了,好糊涂。这里,不得不先说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姓名融合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以外仅占人口总数约的少数民族,却拥有国土面积的50%~60%。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
  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内涵,也使各自的人名系统形成了种种差异。但是,正如人不可能足不出户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民族范围,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精髓,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通过继承、扬弃、同化、异化来丰富自身。
  人名作为文化的使者,忠实地记载着这种民族间的演化和发展。在秦汉时期,都是汉族把少数民族给打跑了,民族融合的状况不是很多。魏晋南北朝之三百年,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所谓的“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兴衰起迭,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常能同化与之接触的异族文化,并且按照汉族的模式来改造少数民族。汉族人对于改姓是很慎重的,不会轻易变动,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会说“大爷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出来吓你一跳,我就是……”之类的话,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概。
  但是,少数民族可不管这个,有好的就不用差的。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在把首都从大同迁移到洛阳以后就曾下令鲜卑人改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于是王公大臣们也不甘人后,纷纷改名。如达奚氏改为奚氏,贺類氏改为贺氏,独弧氏改为刘氏,步六孤为陆氏,一共将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
  其他民族受“皇族”影响,也纷纷将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改贺葛为葛,是类改为高,去斤改为艾,屈突改为屈,独孤浑改为杜等。所以现在看一个人的姓氏,未必能够看出先人的具体出身,尤其是大姓如刘、王等,早就不知道被多少少数民族的人用过了。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此时姓名民族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一色的外族姓名汉化。如著名大诗人李白之父来自西域,本是鲜卑人;“安史之乱”的首领安禄山之父是胡人,母亲为突厥人;史思明亦是胡人;高仙芝为高句丽人,但他们的姓名已与汉人无异。
  类似的名人还有史大奈、李光弼等。受其影响,唐后五代十国中的少数民族国君,均将姓名逐渐汉化,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这些鼎鼎有名的少数民族人氏,单从姓名上已不见其“祖籍”了。
  到了金国建立以后,尤其是灭掉北宋后,汉族上层人物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中去,金的知识分子受汉文化影响严重,甚至是皇帝如金熙宗、海陵王等,都是汉文化的仰慕者。取一个汉族的名字在当时是很时尚的事,如同现在很多崇洋媚外者都取一个英文名字一样,金太祖阿骨打这样的时代先锋人物也不甘人后,觉得自己的女真名字土气,取汉名为“旻”,在金国还是叫阿骨打,就好像是“在国内我叫张乔治,在国外我叫乔治张”一样。金太宗本名吴乞买,取汉名“晟”,他们这一辈人的名字上面都有一个“日”,以此作为标志。
  金太祖的下一代人粘罕改名为“宗翰”,斡离不改名为“宗望”,兀术改为“宗弼”,都是“宗”字辈的,仿照汉族的风俗而定。改后的汉名用于诏令、奉奏等官方文件之中,女真名则流于民间。
  另外,汉名还享受避讳的礼遇,金语在当时有音无字,想避也避不来。如此一来,汉名倒在上层建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真名相反惨遭冷遇了。
  到了金国末期,国民久慕汉文化之博大深奥,在汉文化“挡不住的###”面前,统治阶层也“前倨后恭”了。金国的国姓完颜氏首当其冲挑了富有霸王之意的汉姓“王”为姓,上行下效,皇族一改汉姓,黎民百姓也纷纷效仿。
  到金末,已有三十一姓改为汉姓了。如阿里侃改姓何,抹鲁改姓孟,呵不答改姓田,兀颜改姓朱,等等。到了金国后期,金人连生活习俗也与汉人基本一样了,单单从名字上,已经看不出是金人还是汉人了,由此可见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金太宗继位以后,继续着他的兄长未完成之功业,灭亡辽国和追击天祚帝。天祚帝只能是从一个京城逃跑到另一个京城,五个京城也不够他跑的。1125年2月,已经无路可逃的天祚帝终于在应州被擒,辽国灭亡。
   。 想看书来

第 二 回 宋徽宗图复燕云地  赵良嗣签订海上盟(1)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屡次打败辽国的进攻。消息传到宋朝后,宋徽宗觉得这个是个好机会,天上好像要往下掉馅饼了,并且有可能还是十六个,也不管天上掉下来的到底是馅饼还是铁饼,铁饼掉下来可是要砸死人的。宋徽宗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借机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个问题可是困扰了几个先帝的悬而未决的难题。
  宋徽宗也不是脑袋瓜子一热就这样决定了,估计是宋朝“大一统”思想的作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大一统”的国家,不论统治者还是老百姓,概莫能外。
  宋徽宗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觉得自己去开疆裂土是没有什么机会了,但是恢复祖宗疆土还是要见机行事的。宋徽宗和他的几个得力大臣如蔡京、童贯之流密谋,打算趁着辽国的大厦将倾之际,再踹上一脚,以此来收回令宋朝君臣魂牵梦萦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宋朝对燕云十六州这么关注?这个问题要好好地剖析一下。
  公元936年,残唐五代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最大名鼎鼎而又最遗臭万年的人物——“儿皇帝”石敬瑭。此公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为了同后唐分庭抗礼,实现自己“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梦想,竟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换得了辽国帮助他打败后唐,建立了短暂的后晋。但是这个无耻的行为,使得中原门户大开,为后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留下心腹之患,这一后患直到明朝建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消除。
  辽国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四十七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动拜认比自己整整小了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臭名昭著的程度和明末著名的吴三桂并驾齐驱,而且他还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浪漫,多了层“认贼作父”当“儿皇帝”的屈辱,千秋万代,骂名滚滚,成为“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南宋初年的卖国贼秦桧、抗日战争时的大汉奸汪精卫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几个人即使再无耻下流,也没有留下管人家叫爹的记录。
  石敬瑭的无耻之名“留芳千古”,以至于伟大的旧###主义革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