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国殇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靖康国殇纪事-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宗翰是要争取坐上皇帝的宝座的,目前在金国是第三号人物,在金太祖、金太宗的下一代中是领军人物,第一次攻打宋朝让他丢了很大的面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四回 宋钦宗误施统战策  毁盟约女真再兴兵(5)
在讨论攻宋的会议上,右监军完颜希尹(女真文字的创立者,在打仗的同时还要研究文字,真不容易)首先发言:“今河东已得到太原,河北已得到真定,此两地是战略要地。我们应该乘此之势,先取两河地区,等到两河既定,慢慢地准备打过黄河,到时候攻取东京也不晚。现在如果放弃两河地区,先去攻东京,如果攻打不下,我们就进退失据了。”
  宗望听了他的建议,默不作声,因为他以前在东京城下吃过亏,觉得攻占东京不是很有把握。宗翰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不顾完颜希尹是自己死党的面子,摘下貂皮帽子扔在了地下,愤然地说:“东京是宋朝的根本,我觉得不得到东京,两河地区虽然得到了也不能固守。如果我们得到了东京,两河地区也就不取而自下。以前打到了东京城下而没有攻陷,那是因为我不在前线指挥作战。现在我去攻打东京,肯定是马到成功!”说到此处,宗翰伸出右手,意气风发地说:“我现在如果攻取东京,就好比是探囊取物,回一回头就成功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宗翰对于宗望上一次已经到达东京城下而没有攻占,采取了很不屑的态度,并且宗翰坚持一定要攻下东京。宗望听了以后,觉得宗翰说得也很有道理,并且自己这位远房大哥在军事上确实是比自己要强一些,并没有计较宗翰带刺儿的话,当即对宗翰的主张表示赞成。
  另外一位后来声名远播的人物完颜宗弼,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就是后来在《说岳全传》中大名鼎鼎的四太子金兀术,当时在宗望大军中为大将,也随声附和宗翰的主张。诸位将领见到三位主将的意见是一致的,谁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金军将领一致同意宗翰所提出的灭宋方案。
  完颜希尹的策略看起来较为稳妥,但有可能贻误战机,先把两河地区没有占领的城市派兵占领,不去攻打东京,会使宋朝有时间和机会重整黄河防线。如果这样,金军就不能轻易地过黄河,即使过了黄河,可能也会面临东京城内有准备的城市防御战,就会出现第一次进攻东京的不利局面。
  宗翰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清晰地判断出战争态势,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防守空虚的东京,然后再收拾已成惊弓之鸟的河北各市,必然不会遇到很激烈的抵抗。后来局势的发展也证实了宗翰策略的正确。
  平定军会议之后,宗翰和宗望率领东西两路大军向宋朝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攻势。宋钦宗和宗望在靖康元年二月议和以后,虽然对于割让了河北三地非常后悔,密令三地军民死守待援,但是他却不认真做好进一步迎击金军的准备。因为派遣李纲组织指挥第三次入援太原失败,就罢免了抗战派首领李纲的职务,各地的勤王之师也全部遣还原地。
  可笑的是,宋钦宗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竟然在三月份派李纲从南方把宋徽宗接回了京城。宋徽宗也是一个糊涂虫,可能是考虑回来后有机会重回皇帝宝座,也就顺水推舟地回来了,宋朝君臣又开始了文恬武嬉的浪漫生活。
  金军从东京城下退兵以后,宋钦宗任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老将种师道以社稷安危为重,不顾年迈体弱走马上任。行前,他上书钦宗,请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结优势兵力沿着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师)一线设防,以防金兵再次入侵。可是,满朝大臣也和钦宗的想法一样,都以为金兵已退,何必再兴师动众,所以钦宗又未采纳这条建议。
  金兵这一次开始大规模进攻以后,老将种师道预料到这一次京城难以支撑,一方面传檄各地将领赶快率兵勤王,一方面给宋钦宗上书请求暂时迁都长安,把金国的兵锋躲过去再从长计议。
  老将种师道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各地的勤王兵马不能很快到达,京城附近没有多少军队,东京城已经不能像上次一样组织有效的防御,迁都长安打持久抗战,确实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20世纪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来的时候,国民政府在南京失陷前宣布重庆为陪都,把国民政府迁移过去,就是向全国人民表明要进行持久抗战。
  但是,种师道的建议非但没有劝动宋钦宗,几个酸臭文人鼓噪种师道胆小怯战,宋钦宗也觉得种师道已经老迈年高不中用了,就把他召回京城,任命范讷为河北河东宣抚使。
  种师道回到京城的路上,看到沿途根本没有做好抵抗金军的准备,内心里忧愤不已,再加上在三个月中连续失去了两位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回到京城不久就受了风寒,身染重病。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老将军种师道去世了,享年76岁。
  小帅有云:虽然小帅对老将军的去世扼腕叹息,但是想想老人即使活着也要被那帮混蛋君臣给活活气死,倒反而觉得种老将军病逝比气死要强得多。
  东京城的第一次被围攻,全都倚仗种师道、李纲二人的主持抗战才解围。此时此刻,种师道已经死了,李纲也被贬得远远的,到扬州做知府大人去了,形势对于宋朝来说很不乐观。
  种师道去世后一个月,京师沦陷,北宋朝廷乱作一团。当了俘虏的钦宗非常后悔,说:“悔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
  史载: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还不知道老将军已经去世,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可惜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两军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将军啊!南朝(指宋朝)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南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在场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
  后来,种洌护送伯父的灵柩西归,在路上遇到了一群散装强盗。强盗得知是种师道的灵柩,连忙跪拜,不但没有打劫,反而送给种洌银两,要他好好安葬老将军,看来确实是公道自在人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五回 折彦质兵溃黄河岸  胡直孺被执显英雄(1)

  太原和真定的相继失守,震惊宋朝朝野。然而,即使金兵那么疯狂进攻,宋朝的皇帝宋钦宗还是天真地认为宋金之间可以议和,接连派遣使者赶赴金军大营讲和。金人也不客气,派遣使者拿着宋朝给耶律余睹的蜡书,到宋朝大骂宋朝背弃盟约,串通辽国反金。如果宋朝希望和平,必须尽快把上次确定割让的三地割让给金国,并且取消宋朝的年号,要使用金太宗的年号,同时要求宋朝交出天子所用的车辂仪物,否则就要攻打东京城。
  宋钦宗惊恐万分,不知如何是好,赶忙召集群臣们商议此事。
  兵部尚书吕好问等人坚持认为,祖宗创业不容易,三地是国家的根本,不能像后晋的石敬瑭一样卖地求得平安,否则会被后代贻笑万年。况且金人素来言而无信,不割三地会来进攻,即使割让了也会来进攻,还是准备迁都或者整顿东京的军备为上策。中书侍郎唐恪、门下侍郎耿南仲等人力主割地,以此来向金人求和。谏议大夫范宗尹甚至跪在地上大声哭泣,恳请宋钦宗割让三地。
  双方激烈争辩,宋钦宗也拿不定主意,可怜宋朝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深渊,在如此危难关头,君臣们仍然争议不决。兵部尚书吕好问请求宋钦宗下诏令,要求各地的军队勤王,唐恪和耿南仲立即表示反对,甚至把种师道以前召来的勤王军队也给解散了。
  宋钦宗也怕勤王的诏书一下,落到了金人的手里就更不好办。多可爱的孩子呀,以前给耶律余睹和耶律大石的策反书信他倒是没有担心,现在竟然担心这个事情了,看来宋朝不灭亡也太对不起老天爷了。
  金兵可没有因为宋朝君臣的犹豫不决而停止前进的脚步。靖康元年十月,宗翰领导的西路军攻破泽州(今山西晋城),东线的宗望也已经到达了庆源(今河北赵县)。宋钦宗慌忙派遣使者王云陪着康王赵构前往金军大营,通报同意割让三地求和。
  赵构一行过了黄河到达磁州(今河北磁县)。知州宗泽劝阻说,金人险恶,不可轻信,况且金人已经迫近黄河,您就是去了也没有用处,还是不要去了。康王赵构准备留在磁州看看形势再说,王云作为使者,怕耽误行程,仍劝赵构前往金军大营。但是我们这位未来的皇帝就是不去,这下老百姓们可不干了。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向来出慷慨悲歌之士,你宋朝的军队可以像豆腐一样,但是老百姓可不是好惹的。对于王云的所作所为,老百姓本来就很不满意,再加上从他的行囊里面搜查出了只有女真人才穿的“皂裘”,老百姓认定他是金国的奸细,你一拳我一脚就把王云打死了。老百姓也围住了赵构要求“讨个说法”,赵构吓得面如土色,幸好宋朝的相州知府汪博彦邀请赵构去相州组织河北的兵马,赵构趁机脱身到了相州。我们未来的皇帝从此开始了不受任何人约束的生涯。
  靖康元年十一月,宋钦宗又派遣心腹大臣耿南仲和聂昌去金营议和,同时负责劝降仍在抵抗金兵的河北等地的城市。聂昌奉命前往位处河东的宗翰率领的西路军,走到绛州(今山西新绛)的时候,当地的军民坚守城池,奋勇抵抗金兵。
  宗翰安排聂昌手持诏书在城下要求守军投降,守军置之不理。聂昌这人还真是执著,仗着自己的官位级别比守将高很多,要求守军放下绳子攀登城墙而上。登上城楼后,守将赵子清根本不管聂昌的诏书内容,立即大骂一番“奸佞误国”,然后命令士兵把聂昌杀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