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鸦片战争-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二月十三日,道光皇帝下达的停止同英国贸易的上谕说:“……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保证书)。其殴毙华民(林维喜)凶犯,亦不值令其交出。……”保证书和引渡犯人都不值一提了,意思就是说断交。
  不过,当时从义律方面来说,虽然对贸易消极怠工,但还利用美国船等,继续进行间接的贸易;甘米力治号也是这个时期转卖给美国商人的。而清朝方面却提出一种更为极端的论调,主张对英国和其他国家停止一切贸易,并禁止民船出海,企图彻底闭关自守。
  这种主张称之为“封关禁海议”。这种彻底闭关自守主张的代表人物是顺天府尹(北京市长)曾望颜。曾为广东省香山县人,他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奏了极端的封关禁海议。北京把曾望颜的这篇奏折的抄本送往广州,征求林则徐等当地官员的意见。
  广州方面,总督林则徐、巡抚怡良、海关监督予厚庵、水师提督关天培和陆路提督郭继昌五人进行了协商,决定奏答。
  陆路提督郭继昌,直隶省正定县人,字厚庵。他主要在西北边疆从事军务,两年前担任现职,已是七十二岁高龄。这位提督在鸦片战争中因过度劳累而病死。
  朝廷咨询的是有关对外贸易的事项,所以五位官员中,予厚庵的意见最有分量。不过,林则徐也不赞成彻底闭关自守。他来到广州之后,对外国的情况已相当精通。他绝不是顽固的攘夷论者。
  五人协商得出的结论是反对曾望颜的极端主张。其理由是除英国外,其他都表示恭顺,并在鸦片问题上提交了保证书;另外还说,应当优待外商,以期离间他们与英商的关系,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两广总督邓廷桢这时已调任闽浙总督,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断章之三(2)
林则徐早就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只是因夷务不能离开广州,无法去江宁(南京)赴任。而穆彰阿担心授予林则徐两江的要职,他的发言权会增强,因此积极策划,结果林则徐改任两广总督。这些在前面已经说过。两江的要职给了穆党的画了三个圆圈的人物伊里布。
  邓廷桢离开广州时,赠给林则徐等诸挚友的诗中说:
  欲知高厚何由答,尽变蛮烟化瑞烟。
  所谓“蛮烟”,当然是指鸦片。
  2
  清国方面理所当然地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义律在这一时期的态度。
  义律表面上命令英国商人缴出鸦片,以后又训令英国商人不得从事鸦片贸易。但他的行动说明这不过是表面的粉饰。清国方面认为:“义律为什么不准英国商人提交关于鸦片的保证书呢?为什么不让装载鸦片的船只回国,而停在九龙洋面和铜鼓湾呢?”——产生这些疑问是十分自然的。因而就难免产生这样的猜测:“义律是在等待钦差大臣一离开广州,立即恢复鸦片贸易。”再加上一再地开炮,所以林则徐等广州当局要员愈来愈认为义律的话毫不足信。英清间断交,可以说其主要原因是对义律的不信任。
  “义律是个顽固不讲道理的家伙。英国国内会有稍明事理的人吧。”林则徐这么认为,因此他想抛开义律,直接向英国呼吁。
  道光十九年夏天,广州一个姓翁的商人因刊售官方文件而受到惩罚。这个商人就曾获得林则徐致维多利亚女皇的信的抄件,而把它印刷出售。
  林则徐致维多利亚女皇的信有两封。前面提到的市井间流传的那封信上,写的职衔是“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可见是他在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前写的,并注明这封信没有发出。
  另一封信是隔了好久之后写的,并委托不顾义律的禁令、进入广州的汤姆士?葛号船长瓦拉带往伦敦。
  信的开头说:“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接着谴责鸦片贸易“天怒神恫”,并详细说明天朝的禁令,建议对罂粟“拔尽根株,尽锄其地,改种五谷,……此真兴利除害之大仁政,天所佑而神所福……”最后结尾写道,“王其诘奸除匿,以保尔有邦,益昭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幸甚!幸甚!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回答),切勿诿延(借口拖延)!……”
  从信中可以看出,这种语气不是一国的大臣给另一国国王的信函的语气,像“尔”、“恭顺”等完全是对待属国土酋的命令语调。
  林则徐对外国的情况很了解,他也知道这种书信从国际常识来看是失礼的。但要给英国女皇写信,当然要得到北京的准许。如果按平行方式,以对等的态度写信,不仅不会得到准许,仅凭起草这样的信就会受到处罚。大清国的天朝意识就是这样难以消除。
  信的内容姑且不说,单凭对女皇缺少敬意这一点,不管瓦拉船长多么勇敢,也不敢把这样的信转交给女皇。在英国方面的资料中,也未发现有关维多利亚女皇收到林则徐信件的记载。
  瓦拉船长离开广州时,说他确实收下了这封信,甚至还写了收据。收据上的日期是一八四年一月十八日,保证要“小心谨慎带之”。但他把这封信压下了。对他来说,这么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瓦拉是因为不听义律的命令,而受到林则徐的赏识,因此才把这样的重任委托给他。。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断章之三(3)
一八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清国官员抓捕了英国人古里布尔旧译记里布。。
  由于圣诞节即将来临,停泊在铜鼓湾的英国船队比平常更为频繁地补充物品。因是高价收购,民间的商贩络绎不绝地乘小船来与英国船联系。英国人甚至用鸦片代替银两来付货款。
  清国的警备当局比平时更严。
  这一天,古里布尔在铜鼓湾乘小船,碰上清军的巡逻船。这家伙是新来的,对情况不太了解。老的吓唬新来的,夸耀自己怎么冒险,把上次烧毁西班牙船毕尔巴罗号事件加以夸大,说给他听。弄得古里布尔有点神经衰弱起来,以为“被抓住就完蛋了!”
  当清军的兵船一靠近,他吓得面色苍白,手忙脚乱地放了一枪。由于对方突然抵抗,巡逻的兵船认为一定是在做鸦片走私买卖,便开到小船边,逮捕了古里布尔。
  审讯结果,证明古里布尔与鸦片走私并无关系,因此决定释放。关于来广州接领古里布尔的船只,林则徐特别指定罗依亚尔?撒克逊号。
  罗依亚尔?撒克逊号就是在川鼻被义律赶回去的那只英国船。它的船长塔温兹要当汤姆士?葛号第二,在保证书上签了字,企图越过虎门。林则徐指定这只船,当然是由于对反抗义律的塔温兹船长抱有好感。
  古里布尔于一月十四日获释。除了古里布尔外,在海南岛近海遇难的十五名英国人也被清国方面救起,并立即送还;登岸被捕的印度水手,经讯问后也释放了。
  与英断交后,林则徐对英国人仍然采取“不妄加刑戮”的方针。而义律却经常夸大清国官吏的暴戾,向本国报告。
  要是在现代,什么地方发生了纠纷,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都扛着设备跑去,进行报道活动。即使传出的是性质不同的信息,但加以综合分析,仍可推测出接近于事实真相的消息。可是,当时的通讯机构和情报搜集的水平,可以说现场有关人员的发言就是一切。被掩盖的事实往往长期不能得以澄清。
  早到的英国人用可怕的话来吓唬新来的古里布尔。同样,为了争取本国的同情和支援,现场的英国人夸大地传出了他们是在同多么凶恶的对手作斗争。
  广州的清朝官吏也是这样,他们经常向北京作粉饰事实的报告。
  具有决定权的两端朝着相反的方向拉大距离。北京与伦敦的对立比现场的林则徐与义律的对立,扩大的速度更快得多。
  3
  就英国来说,鸦片战争显然是不义之战。被没收了高达二百万英镑的英国臣民的财产。——这是否能构成开战的正当理由呢?而这些所谓的财产都是禁品鸦片。
  有人会说,鸦片虽是禁品,但并不在清国的领土内,而是装在停在外海的英国船上,所以没收它是违反正义的。可是,尽管鸦片是在公海上,但是三岁儿童都知道,鸦片储存在那儿是为了向中国输出。而且当时清国的形势,在禁烟上已逼到不能不采取果断措施的地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为了洗雪不义之战的恶名,英国曾经流行过种种掩饰的说法。其先驱,恐怕要推约翰?马礼逊以《给编辑的信》的形式,在《中国丛报》上刊载的文章。
  马礼逊认为,清英两国纠纷的实质原因不在鸦片贸易问题,而在于清国的中华思想、其傲慢无礼的态度与英国的“进步的自由精神”互不相容。意思说,这并不是为了鸦片的战争,而是进步的自由精神亲切地拍打了一下自高自大的中华思想和天朝意识。进步、自由——多么美丽的词汇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断章之三(4)
为鸦片战争辩护的论调,都高高地打起进步与自由的旗号。目的是想掩盖鸦片战争的实质性问题。
  九龙事件之后,予厚庵曾一度瞒着林则徐,企图在澳门恢复贸易。伍绍荣等公行的成员曾大力支持这一活动。义律为了对九龙事件进行辩解,也曾在澳门同清国当局作过非正式的接触。这些活动以后虽都流产,但确实几乎达成了在虎门进行贸易的协定。
  可以看出,当时两国之间的各种纠纷,除了提交保证书和引渡杀害林维喜的犯人这两点外,其他还是可以设法解决的(即使是暂时性的)。
  杀害林维喜是突然发生的事件。提交保证书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义律坚决拒绝提交保证书。
  川鼻海战应当说是鸦片战争的序幕。它起因于罗依亚尔?撒克逊号违抗命令,在保证书上签了字,企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