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1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在医学院读二年级。”“我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当然,黛丽丝。”“你为什么一定要送我花?”“你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花呢?”黛丽丝扬着俏皮小巧的鼻子,睁着一对亮晶晶的大眼睛,不由分说地让我解释。我不知该怎么解释,顺口说道:“我妈妈远在万里之外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里,我没办法将这枝花送给她。”“哦!是这样!”黛丽丝竟然相信了我编造的理由。我们坐在旅店大堂高深宽大得如神龛般的雕花木质沙发上,在我的追问下,黛丽丝讲了她的故事。

    黛丽丝生在巴黎长在巴黎,地道的巴黎人。爸爸是雷诺汽车公司的研究人员,妈妈曾是歌剧院的演员。黛丽丝15岁那年,39岁的母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为了怀念妈妈,黛丽丝和爸爸一起在家中的小院里种满了妈妈最喜欢的玫瑰花。每当她看到院里的鲜花,就像见到了自己最亲爱的妈妈,在她心中玫瑰花就是母亲的化身。后来黛丽丝怀着对妈*无限思念和挽救天下更多母亲生命的愿望,走进了医学院的大门,她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攻克癌症。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恰好是鲜花盛开的季节。母亲节这天,黛丽丝要在自己的花园中采集39枝风姿艳丽、馥郁芬芳的玫瑰花,然后手捧鲜花走上街头,把这些花献给世界各国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和天下母亲深深的爱。

    “谢谢你!谢谢你接受我的祝福。”黛丽丝站起身,走过来轻轻地在我脸颊上吻了一下。“我要赶回学校,今天缺了很多课。”说着挥手同我告别。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告诉她:“这枝玫瑰花是送给母亲最好最好的礼物。”我站在旅店大门口黑色大理石台阶上,看着她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苍茫迷蒙的暮色之中。返回旅店后,我突然想起,没有留下她的地址和电话,没有任何可供联系的方式。她留下了什么?我久久地凝视着这枝紫红色玫瑰花,她留下了对母亲和全世界母亲的爱,留下了永远蕴藏在玫瑰花里善良纯净的真诚祝愿和冰清玉洁的美好心灵。



………【第三十七章 门外那对老人】………

    一天全家正吃晚饭,突然有人敲门,开门见是一对老年夫妇,大概都有六十多岁,穿着物业的衣服。我以为来收物业费,刚要解释,那大婶忙举起手中的水桶,说想来接桶水。我说没问题,刚要接过水桶,她身后的大叔闪出来,说要给我钱。一桶水当然不值什么钱,可大叔很认真地抓住水桶,说想以后定时来打水,不给钱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我推辞了半天,他才放开手。

    接水时,我让他们进屋来坐,可老两口执意不肯,我便和他们在门口闲聊起来。原来,他们来自江苏农村,儿子生活在这座城市,前几年老两口过来照看孙子,如今孙子上了学,他们便没了事干,却又喜欢上了这里,说老家也没了别的亲戚,干脆想在这里住下来。他们便找了物业的活干,虽然有些累,但能养活自己,租了间小房,就在我家斜对面。

    接好两桶水,我顺便给他们提过去。他们租的房其实是间储藏室,从虚掩的门看进去,也就十几平方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便没了多大地方。老人连连称谢,甚至又把我送了回来。

    过了几天,我忽然想起他们没来打水,一次正遇到他便问起来。大叔先是歉意地一笑,说我不要钱,他们也不好再来麻烦。前几天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有条小溪,水挺干净,便每天从那里挑些水来用,吃的水是从另外一家接的,已经商量好每月给他们钱,说这样心里总踏实些,然后又对我说了些感激的话。事已至此,我也无言,只觉得有些莫名的遗憾。

    小区里住的大都是以前单位的同事,我们彼此都很熟悉,孩子们也都能玩在一起,每天放学后,院子里便成了他们的天堂。老人的房门始终开着,每当干完活他们便拿张小凳出来看着孩子们玩,一有车来,便站起来把嬉闹的孩子喊走,等车过去再慢悠悠坐下。日子久了,我们也都熟悉起来。有时遇到谁家有事,便让他们给看着孩子,每当这时,老人都格外高兴,直到家长回来把孩子领走,他们才如完成任务般轻松愉悦。

    每到夏日晚饭后,人们都喜欢在院子里乘凉,也有好事者支张桌子,几个人甩把扑克。他们也凑上来看,让他们打,他们总是推辞,说看看就行,一副很知足的样子。一天晚上,忽听见院子里传来二胡婉转悠扬的声音。我出去一看,竟是那位老人坐在门口,正入神地拉着。看得出他在有意识地控制,所以声音不大,但他拉得不错,一曲凄婉的《二泉映月》竟驱散了些夏夜的*。渐渐地,不少人围了过来。老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便停了手。我们让他再拉几首,他犹豫了一下便又拉了起来。看天色有些晚,他说今天不拉了,有上早班的还要休息,人们这才散去。

    一天,我记得钥匙好像丢在了外面,便去老人处问,正看到他们在吃饭。房子本来就小,他们正坐在床沿上,面前的小凳上放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好像是点儿凉皮,两人正头碰头地就着馒头吃。见我过来,他们都有些吃惊,忙站起来把我往里让,其实里面早没了地方。我忙说明来意,他们立刻都认真回忆起来,甚至要放下馒头马上去找。我忙说抽空帮着问问就行,他们像接受重大任务般连连答应。

    晚上,老人竟真找到了钥匙。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乎把那天晚上在那待过的人都问了一遍。找到钥匙,老人甚至比我还高兴,在我道谢时,他却急红了脸,说平时我们都很照顾他们,以后有啥事尽管说。

    两位老人起床很早,我们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时是点头一笑,有时是几句寒暄,觉得心情就格外轻松。

    老人也算背井离乡,但似乎并没有那种漂泊他乡的孤冷和落叶归根的悲壮。从他们勤劳忙碌的身影、和蔼可亲的面容、满足幸福的微笑和悠扬婉转的琴声中,我倒觉得,他们身上那些自然流露出来的淳朴、真诚和热情更让人感到温暖,受到触动,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苦苦找寻的东西。



………【第三十八章 鞋匠与儿子】………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

    鞋匠不仅修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那些收破烂卖盒饭刷皮鞋的外地人,都说他运气好。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羡慕的那么好。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恋爱一起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埋头干活的机器。他甚至一整天也不抬头,因为他知道,无论哪个方向都不会再有那个挎饭篮的女人了。

    唯一能让他看到妻子身影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这小家伙似乎有穷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副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家中有婴儿的人,甚至还给他送来自家孩子消化不完的母乳。

    小家伙吃着百家奶一天天长大了。鞋匠却并不因此就有所松懈,他对儿子的关心更进了一层。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温了才给儿子喝。每顿的冷饭,他都是先嚼暖了才喂给儿子吃。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他二十几岁的脸居然比四十岁还沧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五岁了。五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越听,越没有信心。城里的人们说: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么……

    五岁的娃娃即将到来的读书问题使鞋匠像嗅到冬天气息的松鼠那样充满了紧迫感。但他为孩子找读书的机会显然比松鼠找松果难得多,鞋匠因此显得更加绝望,整天神不守舍,甚至将刘大爷的鞋送给了张大妈,而又将陈先生拿来上线的鞋钉上了铁掌。

    几天后,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说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也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会儿之后,就同意了。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

    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儿子不走,他就抬手吓他,吓也吓不走。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是这个苦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挨的第一顿打。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远远地躲在远处看他。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这事……还是算了吧。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小区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保安都是乡下人,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