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贵妃把他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但后来却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了,史称“安史之乱”。



………【第二十二节 马嵬驿兵变】………

    安禄山兵变时,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潼关,因为潼关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叛将崔乾祐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是关里的唐王朝内部却闹起矛盾来。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他知道自己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如果哥舒翰打胜了,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回到长安,他的宰相位子可能就保不住了。于是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

    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哥舒翰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关外的叛将崔乾祐早已养精蓄锐,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要杨国忠想办法。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到了马嵬驿,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于是把杨国忠包围起来杀了。并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史称“马嵬驿兵变”。

    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像惊弓之鸟一样,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就是唐肃宗。



………【第二十三节 张巡智斗令狐潮】………

    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长安失守,郭子仪、李光弼不得不放弃河北,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

    进潼关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来个壮士,占领了雍丘。令狐潮带了四万叛军来进攻。张巡和雍丘将士坚守六十多天,杀伤大批叛军,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马来攻城。这时候,长安失守的消息已传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兴,送了一封信给张巡,劝张巡投降。

    长安失守的消息在唐军将士中传开后。雍丘城里有六名将领劝张巡说:“现在双方力量相差太大,再说,皇上是死是活也不知道,还不如投降吧。”张巡把六名将领当场斩了,宣布他们犯了背叛国家、动摇军心的罪,将士们看了,都很激动,表示坚决抵抗到底。

    张巡组织兵士在城头上射乱箭把不断攻城的叛军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长,城里的箭用完了。张巡忧心忡忡,一天深夜,令狐潮的兵士发现雍丘城头上黑魆魆一片,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兵士,沿着绳索爬下墙来。于是赶快报告主将。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叛军再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城墙上挂的全是草人。

    张巡的兵士们高高兴兴地拉起草人。那千把个草人上,密密麻麻插满了箭,竟有几十万支。这样一来,城里的箭就够用了。

    又过了几天,还是像那天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了又好气,又好笑,认为张巡又来骗他们的箭了。大家谁也不去理它。哪儿知道这一次城上吊下来的并不是草人,而是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这五百名勇士乘叛军不防备,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突然袭击。令狐潮要想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几万叛军失去指挥,四下里乱奔,一直逃到十几里外,才喘了口气停下来。

    后来,令狐潮在城下喊话,请张巡见面。命令将士出城猛冲过去。令狐潮吓得拨转马头没命地逃跑,他手下的十四个叛将,都被张巡将士活捉了。



………【第二十四节 李泌归山】………

    唐肃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叫李泌,李泌原是长安人,小时候很聪明,读了不少书。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看到他写的诗文,十分器重他,称赞他是个“神童”。肃宗当太子的时候,李泌向玄宗上了奏章,对国家大事提了一些意见。唐玄宗看了很欣赏,想给他一个官职。他推说自己年轻,不愿做官。玄宗就要他和太子交个朋友。太子特别喜欢接近李泌,把他当作老师看待。

    后来,李泌看到政局混乱,不愿呆在朝廷,索性跑到颍阳隐居起来了。

    唐肃宗刚即位,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都乱糟糟的,特别需要有人辅佐,这时候,他想起李泌,就派人把李泌接到灵武来。李泌想到朝廷正遭到困难,就离开颍阳到了灵武。李泌到灵武后,唐肃宗跟他就像年轻时候一样,进进出出,都在一起,大小事情,全都跟他商量。李泌有什么主意,唐肃宗没有不听从他的。

    后来,唐军在李泌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觉得心满意足,用骏马把李泌接到长安。唐肃宗的宠妃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嫌李泌权大,互相勾结,想把李泌除掉。太子李俶发现张良娣他们想害李泌,就告诉了李泌。李泌见唐军收复两京,决心离开朝廷。

    一天,李泌去皇上那请辞,唐肃宗不愿让李泌离开,李泌一再请求,他恳切地说:“我和陛下结交太早;陛下太重用我,信任我。就是因为这些缘故,我不能不走。”唐肃宗只好同意。

    李泌到了衡山(在今湖南省),在山上造个屋子,重新过他的隐居生活。



………【第二十五节 诗圣杜甫】………

    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因怕唐肃宗疑虑,他又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呆了十年,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

    战争中,杜甫和老百姓一起颠沛流离,受尽了苦难,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候,在梓州过*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当了一个左拾遗的小官职。

    生活在乱唐时候的杜甫亲眼看到太多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他写了很多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的诗歌,著名的是“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歌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杜甫和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

    公元770年,伟大诗人杜甫贫病交加,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第二十六节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仆固怀恩立过战功,战后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于公元765年,带引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联合反对唐朝。

    唐军抵抗不住,朝廷上下都把希望寄托在郭子仪身上。那时候,郭子仪正在泾阳驻守,手下没有多少兵力。他一面吩咐将士构筑防御工事,不许跟敌人交战。一面派探子去侦察敌军的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况,郭子仪了解到,回纥和吐蕃两支大军虽说是联军,但是由于仆固怀恩在半道得急病了死,两军开始闹起矛盾来,谁也不愿听谁的指挥。郭子仪决定采取分化敌人的办法。决定先把回纥将领拉过来。

    郭子仪带着几个随从兵士,骑马出了城,向回纥营的方向走去。兵士们一面走,一面叫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首领药葛罗和将领们目不转睛望着来人,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啊,真是令公他老人家!”郭子仪带着随从兵士到了阵前,摘下头盔,卸掉铁甲,把枪扔在地上,拉紧马缰,缓缓向回纥营靠近。回纥将领一起翻身下马,围住郭子仪下拜行礼。

    郭子仪说:“吐蕃和唐朝是亲戚关系,现在也来侵犯我们,掠夺我们百姓财物,实在太不应该!我们决心要回击他们。如果你们能帮我们打退吐蕃,对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