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跟你出来,本意就是想增长见识。如果每天待在灵鹫宫内,跟待在曼陀山庄,回大理皇宫又有什么区别呢?赵大哥,你就带我去嘛!”
看着撒娇的王语嫣,赵孝锡顿时觉得浑身一颤。这个神仙姐姐,也不知那根筋搭错了,现在动不动就喜欢在自己面前撒娇。
原本觉得王语嫣文静可爱,现在偶尔来点小撒娇,令赵孝锡也觉得浑身不适。偏偏面对这种撒娇,他还没多大抵抗力。毕竟,王语嫣这种清纯的mm撒娇,杀伤力爆表啊!
实在没办法的赵孝锡,最终只能道:“行,我同意你跟我一起去西夏,但是这一路上,你必须什么都听我的。没有我的允许,不能到处乱走,因为这次的事情可大可小。”
听到赵孝锡终于同意,其实内心也很羞涩的王语嫣,突然觉得象竹剑学的撒娇术。果然是个必杀技,令赵孝锡也无从招架。
其实王语嫣想跟着赵孝锡前往西夏,更多是觉得这段时间,赵孝锡经常收到各方传来的消息。仿佛西夏成为最热闹的地方一样,这让王语嫣很感兴趣。
正如她所说,今年是她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以前的十多年,她的行迹都在曼陀山庄。而前次被阿朱拐带出曼陀山庄,让她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江湖的儿女情长,江湖的尔虞我诈都让她受益非浅,让她真正明白,什么才叫自由,什么才叫江湖儿女。现在有这样的大热闹,她自然想去看看。
而且让王语嫣略显意外的是,这段时间接触下来,赵孝锡的品性她多少有些了解。尽管王语嫣很反感男人三妻四妾,可赵孝锡似乎对梅剑四姐妹很好。
更令王语嫣觉得有些失落的是,赵孝锡对她似乎没太多兴趣。每次交谈,更多都是出于礼貌跟关心。这种关怀,更象是一个朋友般的照顾,丝毫没把她当妙丽少女看待。
自问长相才智,她都远超梅剑四女,可偏偏赵孝锡一直恪守规矩。从不在她面前,显示出什么别样的态度。这让王语嫣也有些怀疑,赵孝锡会是她的真命天子吗?
种种原因之下,王语嫣才做出想跟赵孝锡同行的想法。反正她一来想多游历一些地方增长见识,二来也是想知道,她对赵孝锡是不是真的没一点吸引力。
如果说慕容复不喜欢她,更多是为了复国大业。那怕赵孝锡连梅剑四女都收,又收了她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按理说,他是个很多情的人,为何对她就没一点兴趣呢?
是她长的太难看,还是她对赵孝锡真的一点魅力都没有呢?产生了这种不自信的王语嫣,也是想通过这种随行的方式,检验一下心中的小小困惑。
女人有时就是如此,对太过热络的男人,她们总保有警惕之心。可对不感兴趣的男人,她们又觉得自己为什么不否定呢?一心想弄个明白。
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王语嫣也渐渐发现,她对慕容复的爱慕。更多来自儿时的记忆,那种小女孩的崇拜,还有欠缺亲情的一种依赖。
想明白这些的王语嫣,也很后悔在少林做出的事情。觉得自己似乎太过天真,把任何事情都想象的太好。觉得内心的好强,令她有些不甘心被慕容复所无视。
现在碰到赵孝锡,想起外公临走时说的话,王语嫣也觉得。赵孝锡的才智武功,丝毫不输于慕容复。在对待女人的事情上,赵孝锡也跟普通的中原男人不一样。
按理说,梅剑四女是他的侍婢,生死全凭赵孝锡掌控。可在一些事情上,赵孝锡很关心梅剑四女,有什么想法跟看法,都会征求四女的意见。
这种对身边女人的尊重,让王语嫣觉得赵孝锡非常与众不同。相比这个时代,女人以夫为纲的传统,赵孝锡显得更开明一些。这一点,让王语嫣很是敬佩。
其实王语娅自己都不清楚,在她将慕容复留下的阴影清除时,另一个男人的影子却悄然入侵。而这一切,别说赵孝锡这个男人,就连她自己也不知。
经过慕容复这件事情,王语嫣多少有些不相信男人。可对赵孝锡,却从当初的警惕,渐渐发展到信任。跟在这样的男人身边,王语嫣觉得很放心。
并不清楚这一切的赵孝锡,得知护送段誉前来的大理人马,已然进入了天山境内。就决定开始下山,跟这位三哥汇合,而后一起前往西夏应征。
至于发给京城的加急密信,也得到了赵煦的回复。可上面的回复,让赵孝锡多少有些失落。并非赵煦没同意,而是很含糊的意思。
这说明,赵煦对赵孝锡也多了一丝皇帝应有的防备心。那怕两人关系再好,牵涉到那张皇帝宝座,赵煦也无法淡然处之。
第二卷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听话的后果
自从将密信发往京城,赵孝锡就推算着回复的时间。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只是相比往常,密信都会准时放心地交达。这次的密信递交京城,却停留前后三天左右的时间。
同这封密信一起送来的,还有京城布衣阁传来的绝密情报。上面讲述了此次延误的原因,更多是赵煦为此事,找过高太后跟信任的大臣商议,最终才做出模凌两可的决定。
或许是去年的兰州大战,让大宋的君臣都觉得,如今的西夏不足为虑。现如今真正能跟大宋一较高下的番邦之国,唯有陷入内乱的大辽。
这种过度澎涨的自信心,若非有高太后细心压制,赵孝锡完全可以相信。赵煦跟那些忠皇派,会立刻发兵攻打大辽,觉得不应该错过这样的机会。
可在赵孝锡看来,如今并非收复大辽的最好机会。而且只要大宋一发动战争,原来争斗频繁的辽国各部,恐怕会立刻坐下来进行谈判,反倒让大辽捡个便宜。
相比大辽的内部纷争,那是兄弟不和进行的平叛跟反抗之战。如果大宋举兵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现在的大辽各部族一定会放下成见合力而战。
真变成那个样子,反倒给大辽各部一个和平谈判的机会。这点考虑,赵孝锡在赵煦询问,是否能发兵大辽时,已然在书信中详细注明了。
也许是觉得赵孝锡,现在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江湖的事情上。这让赵煦觉得,赵孝锡多少有些因私费公,没兑现替他打造一支无敌骑军的承诺。
若不是赵煦心中明白,他目前能够掌控的军队。就是这支赵孝锡统领的骑军。只怕赵煦也不会,放弃在他看来,绝佳攻打大辽的机会。
反倒是高太后,觉得赵孝锡很冷静。看出目前大宋的弊端。别看取得了宋夏之战的胜利。就把辽国也想象成软柿子。一旦轻启战端,除非能快速解决战斗。不然大宋必败。
做为擅守的宋军,想收复燕云十六州,除了需要面对那些守城军。还必须防备住,那些来去如风的骑兵。这意味着。大宋必须拥有一支能与辽军骑兵对抗的骑兵部队。
骑军如今的实力虽强,可人数就只有那些。真要拉到战场上,那怕能以一挡十,最终落败的也是骑军。如果把这些骑军苗子拼完,大宋组建一支骑兵的想法将沦为泡影。
如今大宋的文臣武将,要么抱着‘好战必亡’的理念,不愿意随意进行战争。要么就是抱着‘忘战必危’的理念。天天想着征讨四方,打造大宋的千古盛事。
反倒是赵孝锡非常清楚,这两种理念必须做到兼顾才行。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是身为君臣都应该遵守的原则。这就意味着。战争只是做为一种治国手段,而非一把神兵利器。
此次收到赵孝锡发来的密信,赵煦觉得赵孝锡身为大宋的郡王爷,迎娶番邦的公主虽是一件好事。却很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原因很简单,赵煦知道赵孝锡跟大理的合作。
如果说与大理合作,能牵制吐蕃保大宋西南的平安,也能方便赵孝锡在巴蜀组建骑军,赵煦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不太理会赵孝锡,跟大理皇室眉来眼去。
那么成为西夏驸马爷,才意味着赵孝锡的实力,开始渗透到北方之地。一旦赵孝锡有两个国家做后盾,那么赵煦想制衡赵孝锡,也会投鼠忌器。
对于身为帝王的赵煦而言,有一个高太后制衡就觉得很心烦。如果再多出一个赵孝锡,那他身为中原之主,又有什么意义呢?
帝王家无情,为了王图霸业的稳固,赵煦觉得兄弟情也应该靠边站。这点那怕赵孝锡也能理解,可真正看到赵煦做出选择,赵孝锡心里多少有些难过。
更令赵孝锡所担心的是,随着那位皇祖母开始渐渐放权,如今赵煦在朝堂上的威望也与日剧增。除了军权暂时,还受到高太后的压制外,文事上几乎赵煦说了算。
加上从京城传来的消息,那位皇祖母身体每况愈下,看样子能熬过这个冬天很难。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赵孝锡清楚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赵孝锡也必须接受这种必然的结果。一旦那位权倾朝野的皇祖母殡天,大宋将正式进入哲宗时代。
如果赵孝锡不想跟赵煦硬碰硬,他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忍让。就比如这次的赵煦发来的密信,上面给予的回复就是,不能让西夏跟辽国结盟。
除此之外,却没说明到底让不让赵孝锡,成为西夏的驸马。总之,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旨意,却能说明赵煦其实也很纠结。似乎也不想,破坏兄弟间建立的情份。
也许是清楚,赵孝锡对自己的王图大业有用,赵煦也不想过多约束赵孝锡。却还是出于皇帝的原则,想要控制住赵孝锡的脚步,不让其脱离掌握之中。
面对这种模糊的旨意,反倒坚定了赵孝锡的信心。如果可以的话,这次的驸马他还必须争上一争。借此试探一下,赵煦最终会做出何种选择。
反正现在他手头的力量,更多都潜伏在中原,或者干脆移居到海外。明面上的力量,只有那幢人数少的可怜的郡王府。至于骑军,现在的副统领似乎很忠诚于皇帝。
当然,真要说起来,赵孝锡现在的手下。不少都